华为的学习之路和成长之路(华为的学习之路和成长之路)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441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华为的学习之路和成长之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华为的学习之路和成长之路(华为的学习之路和成长之路)

华为的学习之路和成长之路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441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华为学习之法》(上)

“学习”是华为最根本的竞争力,也是华为作为一家一开始没有先验优势的创业公司,在过去三十几年中,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甚至跨越不同行业的核心秘密。华为,表面是一头“销售动物”,实则是一台“学习机器”。

这本书就讲的是华为这台学习机器是怎么学习的。这本书的作者叫邓斌,是一位曾经在华为工作了11年的老员工,曾经担任华为的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还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代表作“学习华为三部曲”在业界知名度很高,这三部曲分别是《华为管理之道》《华为成长之路》,还有我们今天要为你介绍的这本《华为学习之法》。

今天我们聊聊华为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的学习经历,看一看“华为向谁学”

首先是从1987年华为刚成立,到1997年这十年。作者说,在这期间,华为的学习探索还比较凌乱,主要是在被动响应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了,就赶紧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见招拆招、见洞补洞,没什么章法。任正非也回忆说,在华为成立之初,他经常是听任手下们自由发挥;那时,他们就像玻璃窗上的苍蝇,乱碰乱撞,听到客户一点点的改进要求,就奋力找机会。任正非那个时候被人叫作“甩手掌柜”,他后来说,其实自己也不是想甩手,而是真不知道怎么管。

后来,从1998年开始,这种状态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变,华为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比如,在组织管理这一块,之前任正非不是说“不知道怎么管”嘛,于是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他们就跟着以IBM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咨询顾问,一招一式地学习怎么构建良好的管理体系。为了请来这些老师,华为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拜师IBM开始至今,华为向全球各咨询公司支付的咨询服务费累计超过了400亿元。

对于这件事,任正非是这么说的,“节约是节约不出一个华为公司的,抓住了战略机会,花多少钱都是胜利;抓不住战略机会,不花钱也是死亡”。而为了抓住战略机会,一定要去请最好的老师;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为了省钱而选择自学。

好,说回找西方企业来给自己做咨询顾问这件事。这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做法。不过,有很多企业发现,这些“外来的和尚”给自己建的管理框架,并不实用;还有的企业,原本的流程只是效率比较低,后来请了个咨询公司,把流程制度整个重建了一遍,结果运行起来漏洞百出,反而把企业拖垮了。

华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给自己定的规矩是,不能想着,花钱请了咨询公司,就等着他们来改造自己;而是要在咨询公司来之前,就想清楚,自己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些“外来的和尚”只是能帮着把解决问题的路径清晰化的一个助攻而已。这样,才能确保你的学习过程是“以我为主”,真正能“为我所用”的。

具体来说,华为向IBM学习,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内部调研,确定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当时他们找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还有一个是怎么根据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来制定战略,并且让全员都针对这个战略达成共识。接下来第二个阶段,就是分析想要解决某个问题,公司目前差的是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未来的业务模型。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这个业务模型。

这套分阶段的学习流程,后来在华为内部沉淀成了一套专用的方法论,被沿用到了他们后续在跟麦肯锡、埃森哲、德勤、安永等很多西方咨询公司合作的过程中。

从本质上看,这套方法论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学习这件事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是不成立的;不管我们找了多么厉害的“外来和尚”作为帮手,如果自己都没想清楚要念什么经,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学,是不可能获得提升的。换句话说,“学习”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学习解决具体问题才是目的。这个朴素的道理,却经常会被忽视。

好,说回华为在组织管理这一块的学习经历。从2009年开始,华为发现,虽然他们通过对IBM的学习,把管理的主干结构变得更清晰、更标准了,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最突出的就是,从后台到一线销售的指挥流程比较僵硬、繁琐,降低了指挥效率。华为体会到,这个问题是很多西方大企业的通病,那么显然,光向这些企业学习就不够了,所以,他们决定,增加一个新的学习对象,那就是美军。

为什么要学美军呢?因为他们也曾经面临跟华为类似的问题。1991年的时候,美军已经很久没有遭遇过大的挑战,在“养尊处优”中,组织变得越来越臃肿,行动效率也越来越低。所以,从2001年开始,美国政府启动了长达10年的军队改革,核心思路就是向一线放权,让在一线打仗的官兵,能对一些事情直接做决策,能第一时间得到后方的军备支持。

这给了任正非很大启发,所以后来,他呼吁公司内部从组织、作战、授权等方面学习美军。在公司这个环境里,销售部门就是一线,所以,其他部门要及时响应销售部门的呼唤,给足他们弹药炮火的支援。

比如,产品部门要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链要给用户及时、准确地发货,服务部门要做好客服,等等。还有,在很多公司,研发部门跟销售或者客服部门的交流不多,更不太会去直接接触客户;但是在华为,研发经理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公司的一线销售平台上转悠,日常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进行外部交流。像这些,都体现了华为对美军的学习成果。

好,说完了华为在管理方面的学习经历,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业务方面的学习经历。

这里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心法,叫“标杆超越法”。说的是,把本公司业务的各个环节跟行业内外的一流企业进行对比,先把他们的最佳做法复制过来,然后再进行迭代优化。

这其实回答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华为总是能完成一次又一次“惊险的跳跃”。你看,它作为一家做2B业务起步,也就是一开始只跟电信运营商打交道的公司,后来却又在手机2C销售,这个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市场里做成了国内第一;并且不管是2B还是2C,它都成功地把业务范围从国内拓展到了全球多个地区。这里面的每一次跳跃,它面临的都是跟原来非常不一样的生存环境。这种情况下,光靠自己的经验积累肯定不够,那怎么办呢?

靠的就是这个“标杆超越法”。作者认为,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低头踏实做自己的事当然重要,但是抬头去看行业标杆是怎么做的也很重要。进入一个新行业,最重要的是研究行业标杆的经验,包括客群定位、产品形态、渠道策略、运营模式,等等。一定要确保,自己盯住的是一位真正的顶尖高手。因为,“跟最好的老师学,60分也可以;跟差的老师学,100分也没用。”华为认为,向顶尖高手学习,即使自己悟性差,至少也能学成二流高手;如果老师是三流的,自己最后很有可能变得不入流。

不过,华为并不是只瞄准了一个公司去学,而是把业务按模块分解,不同的模块盯住不同的老师。比如,在运营商业务方面学爱立信,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学苹果,在2C的销售渠道策略方面学OPPO、vivo,等等。并且,对每一个标杆的学习,都尽量细化。比如,在产品方面,不仅要了解竞品的外观和操作界面,还要对有几个板卡、几个数据接口、几种切换模式、产品系列怎么命名,还有各项性能指标等等,都了如指掌。

作者在这里还补充说:很多企业向别人学习的时候,都会不经意间陷入一个陷阱,那就是,会不自觉地拿着放大镜找别人的缺点,一旦找到一个缺点,就全盘否定别人。但是,在华为看来,一家企业想要走向成功,就不能总想着规避缺点,更重要的是,要把一个或几个优点发挥到极致。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养成五个习惯,其中的一个习惯是“发挥人的长处”,包含发挥上司的长处、下属的长处及自己的长处。管理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时刻要记得,你学习别人,不是为了挑刺或批判,也不是为了扳倒老师,而是为了让他的长处成为你成长的养分。

但是,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于那些曾经把业务做得很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过去做得越成功,当下就越难回到“空杯心态”。但华为认为,你要意识到,自己学习别人的目的,是因为要解决新问题、应对新环境,无论过去多么成功,现在都得从零开始,虚心学人所“长”。记住这一点,你能借鉴学习的对象才会更多,学习的心态也更健康。

除了行业标杆之外,华为在业务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对象,那就是顾客。

为什么要向顾客学习呢?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笑话来说明原因。说几位哲学家在马路上散步,看到远处有只母鸡,准备从马路的一侧跑到另一侧。于是,他们开始争论,鸡为什么要冒着在车水马龙中被撞的风险过马路。一位哲学家说:“它肚子饿了,要冲到马路对面找吃的。”另一位哲学家说:“它的孩子在马路对面等它。”还有一位哲学家说:“它应该是瞎的,根本看不到路上的车。”言谈中,几人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都搬了出来,但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旁边路过的一位老农嘟囔了一句:“鸡为什么过马路,你得问鸡啊!”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里面的道理不假,那就是,要想生产出顾客喜欢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不能光自己琢磨,你得真的去问顾客,让顾客成为企业的老师。

这个传统,从华为刚诞生的时候就有了。我们知道,华为是做电信设备销售起家的。它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市场里已经耸立着很多巨人了。这些巨人资金多、技术硬、牌子响,而华为什么都没有。他们只能围绕着销售这一环,从顾客这里挖掘新的需求,摸索服务优化的方向。所以,华为的销售人员就想方设法地跟顾客深入交流,把交流中发现的客户想法传到后方;产品研发人员也会主动去一线寻找可以创新优化的点子。就这样,公司才开发出一个个受到顾客认可的项目。

根据书里的内容,我们还能发现,华为在向顾客学习的时候,有一个信条:顾客越挑剔,能学到的东西就越多;顾客的要求越高,成长的速度就会越快。

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日本客户是全球最严格的客户之一,但也恰恰是他们,让华为的质量管理有了很大提升。比如有一次,华为有一批货品被日本客户退货。华为开始很纳闷,因为这批货品的质量没有问题;后来查明,是因为他们给货品贴标签的时候比较随意,没有贴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些标签,如果人工识别的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日本客户是用机器扫码、自动识别的,如果标签不在固定的位置,就没法识别;所以,这批货品才会被全部退回。华为内部经过讨论,认为:虽然目前大多数客户都用的是人工识别的方式,不会像日本客户要求这样严格;但是,产品质量不仅仅包括生产技术的质量,还包括对货品交付的每一个环节的品质要求。所以从此,华为在贴标签的时候,一律采取标准化操作,贴在固定的位置。

还有,当年英国电信在对华为进行供应商认证的时候,采用的认证体系非常严苛,有上百条细化的条目。当然,这并不是针对华为,在通信行业里,大家公认,英国电信是一个非常挑剔的超级客户。作者说,虽然,他们的这套严苛的认证体系,对于华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在长达三年的认证过程中,华为比对着认证条目,一条条地查漏补缺,系统地理解了跟世界级运营商做生意需要具备的条件。

上面这些例子,就很典型地体现了,让挑剔的顾客倒逼自己成长的学习思路。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华为学习之法》哈希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