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虫会饿死人吗(古代发生蝗虫灾时)
古代闹蝗灾的时候,为何灾民宁愿去啃树皮、吃草根,也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这份在当今十分惹人喜爱的美食,为何却不受古代百姓的待见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代蝗虫会饿死人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代蝗虫会饿死人吗
古代闹蝗灾的时候,为何灾民宁愿去啃树皮、吃草根,也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这份在当今十分惹人喜爱的美食,为何却不受古代百姓的待见呢?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旱灾、水灾、蝗灾一直都是百姓的心腹大患!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可以找到的蝗灾记录高达538次。
与之相对的,有关于食用蝗虫的记录却寥寥无几,每次蝗灾过后,饿死的灾民不计其数。那么为什么这些灾民,宁愿饿死也不去吃蝗虫,真的只是出于对蝗虫的敬畏吗?
“虫神庙”“虫王庙”在古代十分普遍。封建迷信的古人,将蝗灾视为上天降下的惩罚;蝗虫则是天神的使者,只能驱赶否则会受到天神的惩罚。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此说法,他们宁愿被饿死也不吃蝗虫,是有着无法克服的现实因素。严格来说不是百姓不去吃蝗虫,而是百姓根本吃不到蝗虫。
蝗虫是一种迁徙能力极强的昆虫,成年蝗虫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0千米。而且蝗虫十分擅长长距离飞行,可以连续飞行10个小时,百姓们快马加鞭也追不上蝗虫。更何况贫苦的百姓,怎么会有马这种奢侈品。
加上蝗灾之前必有大旱,百姓们经历过旱灾已经被饿的体力不支了。因此在遮天蔽日的蝗虫飞来时,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此外蝗虫还拥有着非常强的进食能力,它们的进食速度非常快。
当蝗灾来临时,蝗虫如乌云盖日一样,所过之处寸草不剩。百姓们的捕捉工具又十分有限,能捕捉到的蝗虫不过是冰山一角,根本弥补不了损失。蝗灾在古代一直无法控制,那么蝗虫就没有什么弱点了吗?
蝗虫这种现代人餐桌上的美食,却困扰了古人两千多年。这种害人不浅的昆虫,也有个无法避免的弱点,那就是它的存活时间有限。
都说秋后的蚂蚱蹦不长,一场雨或者是下降的气温,都会成为蝗虫的催命符。因此在蝗灾来临时,百姓们只能默默地求雨,或是祈求气温的下降。百姓们面对蝗灾如此无力,官府是否有对付蝗虫的办法呢?
历史上有这样一则趣闻。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都城长安爆发了大旱灾,蝗灾随之而来。
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感到十分忧虑,亲自去园子里查看粮食的损失情况。看到在啃食庄稼的蝗虫,愤恨地说道:“百姓将这些粮食看做是生命,而你却毫不留情地吃了它,这对百姓的危害太大了。如果你是为了惩罚百姓,就将这些惩罚都算到我的头上吧!如果你真的是神灵派来的使者,就把我的心吃掉吧,不要再害百姓了”。说完这句话李世民就要将蝗虫生吞下去。
周围的大臣面色大变赶紧劝道:“蝗虫不能吃啊,吃了会生病的”。李世民面不改色地回答:“我希望它将百姓的灾难转移到我身上,我又怎么会害怕生病呢”,说罢李世民直接将蝗虫吞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即使贵为天子,对蝗灾也是无能为力。那为何古代谈之变色的蝗灾,在今天却不复存在了?困扰了中国百姓千年之久的蝗灾,又是如何被解决的?
与古代谈蝗色变的情况不同,蝗虫在现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稀有零食。蝗虫作为一种高蛋白的昆虫,可煎、可炸、可蒸、可炒,已经深深地征服了现代人的味蕾。现代人之所以可以这样悠闲地享用蝗虫这种美食,与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现代灭蝗技术多种多样,最为普遍的就是喷洒农药。小面积耕地可以人工喷洒,如果耕地面积过大,则需出动专门的飞机进行喷洒,毕竟蝗虫飞的再快也不可能赶上飞机。而且我国还有战斗力超强的“战斗鸡”!
河北草原就曾发生了特大蝗灾,直接导致每亩损失牧草20公斤。蝗灾发生时恰好是禁牧期,于是当地牧民纷纷养起了牧鸡。
牧鸡三个月成年,且它们训练有素,在一声哨响之后,牧鸡群便直冲向蝗灾区。数显显示一只牧鸡一天至少吃掉70只蝗虫,千只牧鸡群一天消灭蝗虫高达10万只,1000亩草场5天就可以清理完毕,实在可以将之称为“灭蝗战斗鸡”。
“灭蝗战斗鸡”如此凶猛,“灭蝗战斗鸭”则更加厉害!训练有素的鸭子,一天可捕食蝗虫上百只,所过之处寸蝗不生。此外无人机预警、火烧等灭蝗办法更是多种多样,牢牢地将蝗灾扼杀在襁褓之中,蝗灾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