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的文化(黔西南的水文人)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当前,黔西南州上空烈日与暴雨交替,防汛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为了做好防汛的尖兵和耳目,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黔西南的水文人们夜以继日,展开了防汛和暴雨洪水监测工作。暴雨和洪水的危险始终没有解除,而他们,就是未雨绸缪的先行者。防洪大任在肩,他们焚膏继晷,不敢丝毫松懈。

夜如墨 平凡而伟大的汛期夜晚

8月19日,黔西南州水文水资源局水情监测中心。“大雨3站,中雨18站,小雨150站,最大降雨量为兴义市坪东街道牛膀子(小店)站37.0mm。”紧张的情绪终于可以得到暂时的舒缓——这是7月以来雨水最温柔的一个晚上。

黔西南州的文化(黔西南的水文人)(1)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全站仪测量。江睿摄

以往值班的夜晚,都是伴随着轰隆的雷声、哗啦的雨声,以及电脑显示屏上跳跃变化的数字度过的。对了,还有划破雷雨声那击鼓般低密节奏的,不时地响起电话铃声,牵动着大家的心弦。

多一处河水陡然上涨,便多增加一组出发抢测洪峰的同伴。纵然今夜雨水温柔,但值班值守怎可疏忽大意。

旭日升 应急演练哨声响

8月20日,总工程师何兴波一声哨响,揭开了又一次的应急演练集合的序幕。这是今年第四次大型防汛应急演练,在马别河畔的保基水文站。

黔西南州的文化(黔西南的水文人)(2)

应急演练前动员。江睿摄

哨声响起时是中午12点,虽然是午餐时间,但哨声就是命令,应急小组人员们放下饭碗,一边奔跑着准备装备,一边讨论着应急监测的分组分工。

设备室前,他们依次取出ADCP、RTK、全站仪、无人机、冲锋舟等应急监测装备,放到应急监测车中。10分钟后,他们便准备好了所有物资,随时待命。总指挥一声令下,车队即刻出发了。

保基水文站位于马别河的中游河段,距离兴义市区近50公里,这里山川起伏,沟壑纵深。马别河岸边居住着为数众多的布依族老乡,民风淳朴,在岸边种植着玉米和芭蕉。

但每次汛期暴雨,马别河水位上涨,该河段都会首当其冲,受到洪水困扰。选在这里进行应急演练,目的就是把最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应对方案练到最熟悉、最日常。

“地理坐标,高度……”我们已监测到该河段水势及周围山体情况,目前空中观测断面一切正常。

无人机稳定后,小组成员胡宾和蔡如鹏拿出对讲机向总指挥进行了汇报。

黔西南州的文化(黔西南的水文人)(3)

无人机测量。江睿摄

“目前水流水位1081.65,流量31.0,最大流速1.28,平均流速0.59水面宽48,平均水深1.09,最大水深1.73,这些数字看着平平无奇,其实它们可表示着这条河目前的状况,要是数字大了,你们可就不安全了哩!”ADCP小组的刘涛告诉他身后围观的老乡,老乡们在河边正种玉米,把锄头往地上一放。“要是发大水,村里扶贫的干部们就会来通知我们的,他们说都是你们给告诉的,谢谢了哟!”

视野很好,周围无信号遮挡物,RTK测量完成。正值中午,烈日当空,测量中的徐安兴和宋林虹脸上都挂满了汗珠,衣服早已浸湿。

黔西南州的文化(黔西南的水文人)(4)

RTK测量。江睿摄

他们旁边插着一面旗帜,正在随风飘扬,上面写着“青年先锋岗”几个大字。

随着轰隆隆一声响起,冲锋舟出发了,水位已经上涨不少,水中掀起两条高高的水花。为了考到冲锋舟的驾驶执照,坐在第一排的彭柱菲可下了不少功夫,鼻梁都晒脱了皮。“我都晒瘦了呢!”一旁的大个子杨金撒了个娇。确实,汛期以来,他几乎每天都在防汛的路上,这个200斤的壮汉整整瘦了20斤。

16点,所有测量结束,经过数据整合,水文人们顺利完成了这一场未经提前通知的应急演练。

灯光亮 汛期值守还在继续

8月21日,中元节。晚上,值班室的灯没有孤独亮着,好多在节日里才会亮起的星星点点的灯,仿佛一起同小刘做了个伴。从来没有熬过这么多夜。“算上今晚,是自己第9次整宿熬夜了!20多年熬的夜,也没有进了水文局这么多呀。”孔维玮开玩笑似的向小刘“抱怨”:“大学时期,我水文专业的老师说过,干水文是苦并快乐着。我当年不以为然,想着都有现代技术了,能有多苦,老师多半是吓唬人的。但今年真正成为了一个水文人,到了汛期,才发现每个夜晚都是那么漫长,尤其是雨大的时候,整宿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黔西南州的文化(黔西南的水文人)(5)

冲锋舟测流。江睿摄

凌晨5点,又一轮旭日升起了,人们开始了新一天的新生活。下着雨的周末,特别适合去睡个懒觉。

而水文人抢测洪峰的小分队已经就位,随着汽车发动机轰鸣,新一轮的监测工作又开始了……(江睿、刘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