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5岁。

在评估二十世纪苏联领导人年龄的时候,大家可以粗略修正为传统认知“ 10”或者“ 15”。

比如安德罗波夫68岁继位,可以大致认为是我们理解的80岁左右。

原因也简单,当时的苏联人普遍酗酒,生活习惯很差,用勃列日涅夫自己的话说——“俄罗斯人民离了伏特加,什么也做不了”。

勃列日涅夫时代,据说苏共领导们在参加红场阅兵和游行活动时,都会站在列宁墓后面偷偷小酌几杯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1)

熟悉苏联历史的朋友们一般都有所耳闻,勃列日涅夫晚年非常昏庸。

不过在执政之初,勃氏其实并不是这样。

1964年政变拿下赫鲁晓夫后,勃列日涅夫除了修理掉已犯众怒的克格勃主席谢列平,对待其他同僚都非常温和友好。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2)

早期的勃列日涅夫遇事很喜欢和部长会议主席(总理)柯西金、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苏联名义元首)波德戈尔内等人商量,苏联在列宁之后第一次实现了“集体领导”。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隐忧大概是从1976年开始的。

这一年,勃氏的身体状态每况日下,需大量服用药物;他渐渐开始怀疑周边同僚,专权的趋势愈加明显。

在执政末期,勃列日涅夫犯下了一件重大错误——出兵阿富汗。

和几十年后美国人打阿富汗一样,当时苏军空降兵和格鲁乌特种部队的表现也让世人极为惊艳。

只不过战术上的惊艳并不能解决战略上的困局。

当时美国把阿富汗作为对抗苏联的重要战场,通过中国、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抗苏武装输送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资金。

抗苏游击队中有一个年轻的阿拉伯男子,他也拉起来一支队伍,受到美国和巴基斯坦的资助。

这名男子叫奥萨玛·本拉登,他的这支队伍就是后来的基地组织。

阿富汗战争是苏联由盛转衰的重要分水岭,这场原预计三个月的战争最终打了九年,被认为是苏联的“越战”。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3)

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1973。早年的勃列日涅夫对内政策温和,对外与美接触,苏联国力在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蒸蒸日上

苏联大军之所以在阿富汗进退失据,跟八十年代初苏共领导层的剧烈变动有很大的关系。

1982年5月,重疾缠身的勃列日涅夫突患中风——没错,又是中风,和二十九年前的斯大林一样。

尽管已病入膏肓,但神志不清的勃列日涅夫仍然拒绝交出权力,他甚至在去世前三天的11月7日还坚持出席了纪念十月革命65周年阅兵式。

勃列日涅夫由两名年轻的军官搀扶着,一阶一阶地登上列宁墓,在莫斯科的瑟瑟寒风中挺立了几个小时。

不仅如此,当中午的庆祝宴会在克里姆林宫大会堂宴会厅开始时,勃列日涅夫还按惯例致了祝酒辞。

他眼睛紧盯着手中的讲稿,多次无故停顿,发音含混不清。

11月10日下午7点15分,苏联中央电视台原本正常播放的电视节目突然被一部列宁纪录片所替代。

在接下来播出的新闻节目《时间》中,苏联电视台主持人平日的正装由丧服所代替,而原本的冰球比赛节目也换成了柴可夫斯基第6号交响曲。

由于三天前勃列日涅夫刚刚露脸,苏联人没有往他身上去想,大家猜测是没有出席庆典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基里连科逝世了。

直到第二天上午11点,苏联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才同时宣布勃列日涅夫的死讯,震惊全国。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4)

勃列日涅夫死后,苏联像“1953~1957”那样再次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政治斗争,领导人频繁更替,局面极其混乱。

第一位登上舞台的是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

安德罗波夫是苏联国内“强力派”的代表,时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

勃列日涅夫晚年身体状况很差,当时安德罗波夫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组成“三驾马车”,把控苏联大政方针。

安德罗波夫一共执政了15个月(实际有效执政时间不足半年,1983年2月后健康状况已极度恶化),期间推动了部分反腐、中苏关系改善和人事改革。

不过由于安德罗波夫对经济工作一窍不通,苏联国内僵化的经济体制并未得到改善,危机日趋严重。

外部环境方面,这一时期美国总统里根对苏态度极为强硬,加之1983年的大韩航空007航班被击落事件,苏联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红色帝国就像他年迈的领导人一样,步履维艰。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5)

七十年代的苏联街头,曾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逝世后,比他大三岁的契尔年科继位。

契尔年科在勃列日涅夫晚年一直负责主管苏联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是苏共排名靠前的政治局委员。

勃氏死后,原本契尔年科是竞逐苏共一把手的热门人选,勃列日涅夫晚年也有意栽培他。

只可惜勃列日涅夫突然去世,在力量对比中,契尔年科无奈败给了“三驾马车”的代表人物安德罗波夫。

正当他因仕途止步而心灰意冷的时候,没想到“幸福”却来得如此之突然。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6)

挥手致意的契尔年科

继位时的契尔年科已经垂垂老矣。

不仅如此,由于年轻时酗酒吸烟,成年时契尔年科便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

1984年就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前,他已经因支气管炎,胸膜炎和肺炎等众多疾病离开工作岗位好几个月。

在1984年2月至1985年3月的一年里,契尔年科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后期,契尔年科在没人搀扶的情况下已不能自行下床和穿衣服,且出入办公室都要坐轮椅。

1985年3月10日下午,契尔年科突然陷入昏迷,抢救不治于当夜去世。

就这样,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苏联人连续送走了三任领导人,可谓一大历史奇观。

若干年后,作为帝国继任者的普京经常在媒体面前“秀肌肉”,或许也是吸取苏联末年的教训以打消民众疑虑。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7)

契尔年科最后的岁月里,苏共元老们已经为他物色好了“接班人”。

由于连着折损两任一把手,使得苏联最高层认识到必须找一个年轻人出来了,所以这次被推出来的是资历甚浅的戈尔巴乔夫。

当时戈尔巴乔夫只有54岁,是最年轻的苏共政治局委员。

由于苏联高层各派势力盘根错节,戈氏作为一个后辈本就是大佬们推出的“半木偶”,所以他的“新思维改革”走得步履维艰。

不得已,戈氏选择放大招——来一出苏联版的“戊戌变法”。

此乃后话了。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8)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面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九十年代莫斯科(莫斯科1980年代)(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