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和大专哪个更好就业(高职与大专的出路在哪)

在讨论开始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一提到"职业教育",你们脑中浮现的是什么?生源差?学习学术氛围不佳?抑或是直接联想到了什么社会上的各种混混等等?很显然,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一直存在于我国人民的心中,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职和大专哪个更好就业?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职和大专哪个更好就业(高职与大专的出路在哪)

高职和大专哪个更好就业

在讨论开始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一提到"职业教育",你们脑中浮现的是什么?生源差?学习学术氛围不佳?抑或是直接联想到了什么社会上的各种混混等等?很显然,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一直存在于我国人民的心中。

对职业教育歧视中的身份歧视是最为普遍而最为致命的,我国的高考招生批次分为本科提前批、 本科批次、专科批次。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中处于最后批次,招生质量的下降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由此绝大多数人会下意识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是学生无法接受普通教育后的无奈之举。

由于生源相较于普通教育差,我国对专科层次不授予任何学位,在其他许多国家或地区都设置了四级学位制度,在专科水平有相应的学位。在美国、澳大利亚、我国的香港都有专门针对大专文凭的副学士学位制度。这一行为降低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加剧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排斥,反过来又使得职业教育的生源越来越差,最终导致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来到了如今病态的巅峰,用人单位基本不会考虑出身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大多是缺少才华与能力的人。

现在社会上最普遍的看法便是将职业教育看作是低等的普通教育,其实不然,社会分工以及个人的不同才能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该做什么,不论去做白领和蓝领,只要是符合自己的特质,都应该是一个值得尊重并且不应当受到任何歧视的决定,二者缺一,现在的社会体系都将会崩溃。但即使知道了这一思想底线,但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依旧是死也不愿意去接受职业教育的,由于之前提到的我国国民对职业教育的歧视逐步上升,导致歧视链开始延伸,最终歧视到了工人身上。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绝大多数是为了培养蓝领人才,而职业教育的生源又普遍的差,最终人们将 “差生才去接受职业教育” 这一想法升级成 “差生才去当工人” 。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导致本科生乃至学术造诣较高的高职生也为了面子宁愿去找自己不熟悉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当工人,导致"差生才去当工人"这一想法逐渐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实。而绝大多数工厂老板又哪会愿意用高薪聘请一堆学习能力不高,劳动积极性低的“差生”呢?从这个时候起,工人待遇与阶层相对于平均水平开始逐渐下降,最后使得“工人”终于变成如今底层人民的代言词。

总而言之我的观点便是由于当年国家急需理论性人才的国情的原因导致职业教育受到压制,而当理论性人才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又未能及时调整政策,变相带头“歧视”职业教育导致如今职业教育与工人的地位低下。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和产生问题的时候是“职业教育先出爆发歧视,后而才延展到蓝领群体”这一顺序不同,想要改变现状,反而应该先从提高蓝领的地位以及待遇。现在职业教育与蓝领几乎完全绑定,社会上普遍认知是职业教育=当工人,我们无法一瞬间将这一早已根深蒂固的想法改变,只能先让大家知道当工人不是一件可耻而是一种正常、光荣、并且充满希望的选择,让工人岗位在众多岗位中可以有比较强大的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想法,首要的就是依据当地的薪资水平,设立一个合理的工人最低薪资,并且强制企业给容易出现工伤事故的蓝领交上五险一金等。

不同于白领之间竞争压力大,老板能以“开除”等卑劣的威胁手段遏制劳动法发挥正常效果,当今工人稀缺,找到下家相较于白领来说容易的多,所以这些政策在力度相等的同时更容易能约束企业,保证工人合法权益。最终会使一批人想要去当工人而主动去接受职业教育,变相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后,将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由专科提高到本科,确立本科职业教育水平。同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并抽调一部分高校建设资源投入于发展较好的大专院校。我想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破除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与蓝领的偏见,使得我国总体社会分工更为合理,在填补蓝领岗位空缺的同时能够遏制其他行业上的恶性内卷。

[1]李鹏.嵌入性变革:中国职业教育管理的历史、问题与反思[J].江苏高教,2021(01):110-115.DOI:10.13236/j.cnki.jshe.2021.01.019.

[2]李洪荣.高等职业教育身份歧视现象论析[J].江苏高教,2021(10):57-60.DOI:10.13236/j.cnki.jshe.2021.10.00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