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

1938年年初,有一位名叫袁兴烈的人,投入全部家当,购买了五百多口大刀,冒死送到了台儿庄前线的孙连仲部,支援抗日战争。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1)

提起袁兴烈,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他的儿子袁隆平,在中国人尽皆知,被誉为“一代神农”。

袁兴烈是一位知识分子,曾在教育界深耕多年,曾做过孙连仲的秘书。

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货币的贬值,他想着的并不是如何购买保值资产,而是拿着家里的积蓄,支援抗日战场。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袁兴烈的一生。

一,袁家族谱,从商从政从文

江西袁家,祖从农,爷从商,父从政,孙从文、再从军……到了袁隆平这一代,则成为人间“神农”。

关于袁隆平的家谱,要从他的曾祖父袁繁义说起,从江西九江说起。

根据袁家族谱对外公布的资料所述,袁繁义出生于1840年,也就是清道光年间。

原本是普通家庭,生活勉强过得去,家里一共兄弟四人,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在农田里忙碌四季,勉强维持温饱。

如果没有什么乱局和意外的话,袁家也会跟大多数平平凡凡的农民家庭一样,普普通通过完一生……

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太平天国在广西江西做大,清军屡屡进剿不成,双方展开过连翻激战。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2)

太平天国是一个历史黑洞,以至于广西和江西一带,打得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说他们是农民起义也好,讲他们是歪头和尚也罢,总之打得清朝元气大伤。

而在那乱世当中,意外而来的太平天国,让袁家兄弟发了一笔意外之财,获得了一笔银两,有了打拼的资本。

四兄弟拿着这笔钱选择经商,毕竟一直种地的话,是大概率会穷一辈子的。当时的兄弟关系,既然一起做生意,财富就属于是共有。

也是因为经商,兄弟几人富裕了起来,从普通的农民,转变为江西的商贾。

袁家成了名门望族之后,四兄弟各自结了婚,这才分了家产,奔赴了不同的生活。

在那荒唐的乱世,袁家凭借那一笔意外之财,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

而袁隆平的祖父,也就是袁繁义的儿子,名叫袁盛鉴。

袁家到了袁盛鉴这一代,家境殷实之后,自然非常重视教育,而进京赶考也是商贾子弟的最佳出路之一。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3)

袁盛鉴不负众望,从童试到乡试,成绩都很优秀,拿到了举人的头衔,所以袁家摇身一变,也就成了书香门第。

可袁盛鉴运气不好,或者说那一代的考生,如果想卖身皇家的话,他们运气普遍都不好,因为皇家没了,皇帝跌落神坛。

时代抛弃科举的时候,比今天数码相机代替胶卷相机更加残酷。

1912年,封建地址王朝的历史周期彻底走到了尽头,中国最后一个皇朝,彻底落下了帷幕。

在那历史的漩涡当中,辛亥革命勇立潮头,新时代新思想,犹如是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生根发芽。

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融,虽然乱世还是那个乱世,但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总不会饿了肚子。

袁盛鉴因为中过举人,所以经人推荐之后,去了县里做政府的秘书长。

因官场动乱,袁盛鉴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校长,也曾担任过当地农会的会长。

在江西省选举历史首届议会议员的时候,袁盛鉴高票当选,也就是说袁家不仅是书香门第,又有了政界的加持。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4)

从以上便可看出,袁家发迹于晚清,昌盛于民国,父从商,子从政,孙从文,再从军。

至于袁隆平的祖母,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她的身世,但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想必出身大概率不是寻常人家。

随着收入的增高,再加上袁盛鉴的政客身份,所以全家搬出农村,去了九江的德安县城居住。

袁家在城北,盖了一栋大宅名叫“颐园”从名字便可看出,这座建筑该有多么的气派。

袁盛鉴把袁家,打造成了政商一体的名门望族;更让人感到惊艳的,则是他的孙子袁隆平,会在新中国时期,成为一代“神农”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二,袁父袁兴烈,大刀送前线

而本篇要讲的主人公袁兴烈,乃袁盛鉴的儿子,乃袁隆平的父亲,他的人生轨迹,则被战火硝烟洗礼。

1905年,袁兴烈出生在江西九江,犹如是一株刚刚发芽的种子,来到了荒唐又混乱的世界。

晚清社会动荡,各种会道门搞得人心惶惶,官僚更是腐朽黑暗,仿佛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一般。

好在是袁家教子有方,袁兴烈自幼学习刻苦认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东南大学,成为旧社会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5)

(袁隆平故居)

当时甭说大学生了,就连正规的新式大学都很少,民国初创那些年,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给了知识分子从军、从政、从文的舞台。

袁兴烈初从文,以他的学历来说,足以过上富裕稳定的生活,他从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到教育领域,做了小学的校长,后来又担任督学。

随着军阀混战的大幕拉开,各派系激烈交火,不仅血染了山河,也撕裂了社会。

在当时来说,知识分子的特点是思考,思考如何拯救糜烂的局势,如何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袁兴烈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弃笔从戎进部队,于是他离开了熟悉的教育领域,投身于铁血壮烈的军旅生活。

袁兴烈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而西北军向来重视知识分子,说难听点就是哪里不会点哪里,绞尽脑汁点文化人。

冯玉祥麾下有十三员猛将,当时称之为十三太保,而大名鼎鼎的孙连仲,便是十三太保之一。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6)

(孙连仲)

孙连仲非常器重袁兴烈,于是乎把袁兴烈留在身边做了心腹秘书,从孙的角度来看,袁出身名门望族,拿着一等一的学历,正是部队最紧缺的人才。

而对于袁来说,等于是从教育界的知识分子,转为军界高官。在旧军队,秘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代表了孙连仲本人。

尤其是西北军,别人总是笑话他们大老粗,所以他们特别尊重部队里的知识分子。

袁隆平的母亲,也就是袁兴烈的妻子名叫华静,出生在江苏扬州,父母乃扬州的大富商。

华静自幼接受了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虽然出身在富贵家庭,但因为家风优良,所以身上没有任何旧社会小姐的飞扬跋扈,反而是温柔似水善解人意。

华静接受过传统教育,所以特别重视道德。而在袁隆平的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因为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做人,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华静年轻时,她向往是新时代新生活,非但没有去享受父母给予的富裕生活,反而去了一所新式学堂,做了普通的外语老师。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7)

袁兴烈也是在这一时期,遇上了学校里的华静,被这位善解人意又温柔的女孩俘获,俩人属于是自由恋爱,相知相恋到结婚。

1930年9月7号,袁隆平呱呱坠地,来到了这个乱糟糟的荒唐时代,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袁兴烈和华静为这新生儿,取了个乳名叫袁二毛。

在为孩子填写资料的时候,在名字的那个空格里,写下了袁小孩三字。

让人大感意外的是,为华静接生袁隆平的医生,是在医院实习的林巧稚,也就是后来那位大名鼎鼎的首届女院士,也是首届唯一的女院士,当然了当时称之为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妇产这一领域,林巧稚院士是一等一的权威,而她接生袁隆平的时候,才刚毕业没多久。

袁隆平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家境优越,父亲又是军界名人,所以他被送到了汉口最好的学校。

正常来说,袁隆平要么从军、要么从政、再不济也会从文……可实际上他小时候,却对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8)

据袁隆平本人的回忆,小时候老师带着大家去郊外游玩,进入了一个漂亮的园艺场。

当时正是盛夏,袁隆平看到园艺场当中,处处都是漂亮的花花草草,犹如是做了一场美梦,也是在这个时候萌生了对农业的兴趣。

汉口这边倒是太平,而远在北京的抗日前线,却早就打得是地裂山崩。

对于西北军来说,他们是一支苦命的军队,历尽了千辛万苦,被各方势力排挤,最后总算是在平津地区,谋到了一块地盘。

从“杂牌军”的角度来看,地盘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可因为蒋介石和张学良共同的不抵抗政策,东三省落入敌手,直接导致北京或者说北平成了抗战前线。

西北军本就很穷,所以特别重视夜战和刀战,凭借手里又宽又厚的大刀,打出了漂亮的战绩。

喜峰口大捷之后,便有了那首著名的抗战军歌《大刀进行曲》。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9)

毫无疑问,前线的西北军是抗日英雄,但英雄也会犯错误,西北军和中央军,对日寇产生了严重误判,认为日本不会全面侵略中国。

蒋介石倒是最先反应过来,猜测日军可能全面来犯,要派兵去增援;西北军倒是认为,他们能控制局势,拒绝中央军的增援。

直到局势失控了,西北军被迫撤出了北京,被全国怒骂是汉奸,后来张自忠将军为了洗刷冤屈,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撤退,但这也是题外话了。

卢沟桥开战之后,全面抗战也就拉开了序幕,一场恢弘壮烈的残酷战争,落到了中华民族的头上。

武汉再也没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军机,重点轰炸这边的交通枢纽和工厂。

而袁兴烈当时在平焊铁路局工作,他所管理的交通干线,是日寇的重点轰炸目标。

自从上海和南京接连沦陷,武汉犹如是暴雨当中的一根水草,也是连接前线和后方的“战场心脏”。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10)

据袁隆平回忆,他那时候只有八岁,那是在1938年的年初,父亲特别特别的忙碌,天不亮就要出门,每天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

袁隆平从父亲的身上,闻到了一股硝烟的味道,那是陌生又让人感到心慌的气味。

面对日本人带来的沉重灾难,每个人中国人都要思考,究竟是逆来顺受?还是勇敢站起来反抗!

袁兴烈选择了后者,因为过度劳累,所以整个人瘦了一大圈,眼窝深深陷了进去,每天都满脸的憔悴。

虽然他看起来很疲惫,但那布满血丝的双眼,犹如两盏小蜡烛一般,燃烧着希望、仇恨、愤怒的火焰。

铁路成了抗战的大动脉,袁兴烈为了周转物资,日日忙碌到精疲力尽。

袁兴烈想要支援前线,因为枪支弹药紧缺,所以他很难筹措到热兵器,但凭借手里的资源,可以筹措冷兵器,例如前线紧缺的大刀。

国难当头,在货币断崖式贬值的年代,袁兴烈并没有想办法去买保值的资产,而是取出了绝大部分的积蓄,到处打听哪里能买到大刀,他联系到了福裕钢铁厂,以及平日里关系较好的商人,要为前线送武器。

大家一听,要为前线送大刀,纷纷答应出钱捐款。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11)

于是乎,邀请工匠,开动钢炉,打造出五百多把大刀,刀刀都是劈向鬼子的利刃。

恰逢台儿庄开战,袁兴烈将这一批大刀,送到了老上级孙连仲的部队。

这时候,暂时放弃过去军阀混战的起起伏伏,各方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在台儿庄,大刀成了战士们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在那绞肉机一般的巷战当中,刀口劈向了那万恶的侵略者。

三,家庭教育  

关于袁隆平的童年,在国家遭遇巨大灾难的时候,苦难不会因为谁年龄小就可怜谁,袁隆平的童年颠沛流离。

从前文说起过的北平,一直逃到湖南湖北,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12)

恐惧弥漫在中华大地,要么从恐惧当中奋起,要么在恐惧当中灭亡。

袁兴烈和华静,很重视家里五个孩子的教育,虽然一路上艰难万险,但他们夫妻二人,一直坚持让孩子学习。

从东方古代传统的先贤经典到西方哲学,从数学到科学,再到政治文化历史。

按照袁隆平所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文化运动发起之后,教育又加入了博爱。

在袁隆平小时候,母亲华静总是教育孩子节约粮食,讲一粒米从何而来,一把庄稼一把汗。

从春蚕抽丝,到棉花织布,再到周围房子的一砖一瓦,吃穿住行皆来之不易。

在华静的教育当中,土地是永远的主题,它曾带着家里的孩子们,去往“神农洞”参拜鞠躬,她又为孩子们讲神农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后期,袁隆平到了考大学的年纪,究竟是从政从文?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农业?这成了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

当时的袁兴烈,在南京担任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他希望袁隆平从政。

华静问孩子,想要选哪一条路?袁隆平毫不犹豫的回答,想要做农业科学家。

袁兴烈哪里去世(全部家当支援抗日)(13)

对于袁隆平的选择,袁兴烈很不满意,父子俩起了争执。

到最后,袁兴烈尊重儿子袁隆平的选择,在该放手的时候放了手,并未强制要求儿子从政。

袁隆平离开南京去了重庆的相辉学院农学系,也就是今天的西南大学。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事务科科长袁兴烈,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在临终前的两个月,身体越来越不好。

家人问袁兴烈,要不要让儿子袁隆平回来陪伴?

袁兴烈摆了摆手拒绝,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袁隆平,正处在杂交水稻研究的低谷,人越是在低谷越是要专心。

邓哲也就是袁隆平的妻子,一直在照顾袁兴烈,她多次提出让袁隆平回南京。

后记:

袁隆平为了科研,在亲情方面亏欠了父母,但他让天下千千万万的父母,吃上了一口饱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