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花卿和杜甫什么关系(杜甫赠花卿有说是讽刺诗)

杜甫有一首诗,历来被认为是赞美乐曲的,后人也一直引用其中的名句来称赞某人的乐曲高妙。这就是著名的《赠花卿》,这里的“花卿”是唐朝武将花敬定。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明白如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锦官城里每日丝竹管弦奏出的音乐声纷纷扬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听得见几回?

赠花卿和杜甫什么关系(杜甫赠花卿有说是讽刺诗)(1)

(弹奏古琴乐曲)

但是,关于此诗的主旨,历来注家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它就是纯粹为赞美乐曲而写,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似在赞美乐曲,实际上有弦外之音,明褒暗贬,暗含讽刺,有劝谏深意。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丝管,代指音乐。日,即每日的意思。纷纷,形容音乐声不绝于耳。意思是,锦官城里每日音乐不断。

“半入江风半入云”。音乐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从地到天,到处都弥散着音乐的声响。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也是这首诗的名句,意思是这样美妙的仙乐应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幸能听到几回呢?

全诗因实而虚,虚实相生,互相照应,对乐曲极尽赞美,将乐曲的美妙绝伦赞誉到了极致。

杜甫与花敬定结缘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寓居成都期间。杜甫与成都结缘,源于其仕途失意和生活的困苦。

杜甫虽然满腹诗书,胸怀远大抱负,但是,仕途一直坎坷不顺,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年已44岁的杜甫才被授予一个小小的河西尉官职。杜甫才华无处施展,所以才有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慨叹。不久,朝廷改任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当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

赠花卿和杜甫什么关系(杜甫赠花卿有说是讽刺诗)(2)

(杜甫画像)

杜甫投奔肃宗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被押往长安。可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757年,郭子仪兵临长安,杜甫冒险逃出长安,投奔移军凤翔的唐肃宗李亨。唐肃宗授杜甫为左拾遗,这是杜甫一生中最高的官职,所以,后世也称其为“杜拾遗”。

不久,杜甫因受房琯案牵连,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远离权力中心。此时战乱不休,民不聊生,杜甫穷困潦倒,他于759年弃官入川,投奔时为节度使的好友严武,选择暂居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杜甫草堂”。

赠花卿和杜甫什么关系(杜甫赠花卿有说是讽刺诗)(3)

(杜甫草堂)

后来,杜甫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因此,得以与蜀中各方势力交往。

当时,成都尹崔光远有个部将名叫花敬定,勇猛善战, 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兵袭东川节度使李奂于绵州,自称梁王。花敬定率部攻克绵州,斩杀段子璋,立下大功。

花敬定攻克绵州,班师回来后,受到追捧,一时风光无限,频频在府中摆宴庆功,通宵歌舞,音乐不绝于耳。杜甫也曾被邀入会。这首《赠花卿》,就是赠给这位志得意满的花敬定的。

说法一:一语双关,明褒暗贬,暗含讽谏

花敬定出身行伍,不学无术,有勇无谋,为人暴躁易怒,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纵兵大掠,甚至断妇人手腕,以掠取金钏,其暴行为人所不齿。因而,有人认为,杜甫这首诗语含讽刺。

对于花敬定,杜甫还做了另一首诗,那就是《戏作花卿歌》: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连刚刚学语的小儿都知道花敬定的名字,可见其威名之盛。有人认为,《戏作花卿歌》也是明褒暗贬的写法,与《赠花卿》的主旨是一以贯之的。明着赞颂花敬定的英勇神武,平贼有功,暗里却讽刺他骄横滋乱,僭越礼法。

在古代社会,有着严格的礼法规矩,乐曲也分等级,礼与乐有着密切关系。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明确规定:“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

赠花卿和杜甫什么关系(杜甫赠花卿有说是讽刺诗)(4)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所展现的古代演奏乐曲场面)

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诗中的“天上”是个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人间”,即民间,皇宫之外。“天上”和“人间”相对应,音乐也应互相符合,一语双关。如今在“人间”也日日听得到本该属于“天上”的音乐,就是僭越天子礼法。

也就是说,什么人该用什么乐曲,是有明确的界限规定的,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而花敬定却目无朝廷法度,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的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讽刺之旨就从矛盾对立中含蓄婉转地透露出来了。全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恰到好处。

明人焦竑、杨慎,清人沈德潜、仇兆鳌等,都认为《赠花卿》是讽刺诗,近现代的学者也大多认同这种说法。

如,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

现在有人说,杜甫写诗高级,骂人不带脏字,一介武夫也因杜甫的诗而千古留名。不过,这样的留名,不知是幸还不幸,美名与恶名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花敬定究竟留下了美名还是恶名,相信会一直争论不休。

说法二:借赞美乐曲,赞颂花敬定之功

对于杜甫的《赠花卿》是讽刺诗的说法,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是过度解读,这就是一首纯粹赞美音乐之美的诗。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花卿盖歌妓。‘此曲只应天上有’本自目前语,而杨(杨慎)复以措大之语释之,抑何杜之不幸!”

也就是说,胡应麟认为,杜甫的《赠花卿》是写给歌姬的,是在夸赞这位名叫花卿的歌伎歌声美妙。其实,这个说法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卿”字有相对固定的用法,要么是高级官位,如“三公九卿”;要么是君称臣,如“爱卿”;要么是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它往往用在那些地位尊贵、自己比较喜爱的人身上。所以,杜甫当时是写给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不可能赠给一位歌伎的。

其次,杜甫另一首《戏作花卿歌》,诗中明确说明就是写的花敬定。这两首诗的创作时地几乎统一,显然,两首诗中的“花卿”是同一人,即花敬定无疑。

赠花卿和杜甫什么关系(杜甫赠花卿有说是讽刺诗)(5)

(唐朝武将形象。图片源网络侵删)

那么,花敬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史书上是如何评价他的?

《旧唐书·崔光远传》记载:

“及段子璋反,东川节度使李奂败走,投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以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旧唐书·高适传》记载:

“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西川牙将花惊定者,恃勇,既诛子璋,大掠东蜀。”

《渔隐丛话》云:

花卿冢在丹稜之东馆镇,至今犹显英气,血食其乡。按:花钦,字敬定,本关中人,唐至德间从崔光远入蜀讨段子璋有功,后平寇乱,单骑鏖战,丧其元犹操戈,至东馆镇下马,沃盥,适遇浣纱女。谓曰:无头何以盥为?遂自僵仆。居民葬之溪上,庙祀不绝,宋封为忠应公。……谢皋羽《花卿冢行》云:湿云模糊埋秋空,雨青沙白丹稜东。莓苔阴阴草茸茸,云是花卿古来冢。花卿旧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谁?精灵未归白日西,庙鸦啄肉枝上啼。绵州柘黄乌正飞。

《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七记载:

唐长安人花敬定,至德间从崔光远入蜀讨段子璋,有功,封嘉祥县公。后又平寇,单骑鏖战,已丧其元,犹骑马荷戈至镇。下马沃盥,适浣沙女,语曰:将军无头何以盥为?遂僵卧。至今眉州东馆镇有花卿庙是也。杜子美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鹤林集》记载:

花敬定之于东馆镇是也,具神某英风盖世、勇略过人,当子璋僣叛时,卿特成都一牙将耳,乃能手锄元凶,以五六州挈还唐之职方,使高祖当此时,必不与猛士之叹。孝文当此时,必不起良将之思。其明威义烈亘万古而如在,所谓镇蕃部擒溃贼特其细也。爰即旧封,再加美号,尚时式享以奠四方可。

从以上记载可见,花敬定在平定段子璋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也说他“大掠东蜀”,有劫掠之罪,并未再提及其它任何有违礼法的行为。而且几乎一致肯定了花敬定的历史功绩,其英武忠勇的形象为后人所铭记,并立庙纪念。

从历史综合评价来看,花敬定的形象是正面的,他在宋代被朝廷封为“忠应公”即是明证。虽说他有劫掠之罪,但打仗途中,一时鲁莽也是可以理解的,瑕不掩瑜,其平叛之功在当时是有重大影响力的。更何况劫掠百姓与僭越礼制也毫不相干,根本不是一回事。

杜甫的《戏作花卿歌》,其中“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赞颂之情溢于言表。对同一人,不可能一会赞颂,一会讽刺,因此《赠花卿》讽刺之说不合理。

况且,中国古代题赠诗,都是对投赠对象予以正面肯定的,或极尽称颂,或诚挚劝慰,或陈说际遇,或坦露相思。总之,题赠诗只用来表达思念、同情、敬仰、惜别之类的正面情感,而没有讽刺、贬低、憎恶、痛恨之类的负面情感的诗作。

杜甫的《赠花卿》就是赞颂花敬定平定段子璋叛乱之功而做的。花敬定凯旋班师,在祝贺胜利的庆功宴上,杜甫听到动人的乐曲,美妙的乐曲与热烈的氛围相得益彰,因此杜甫作诗相赠。表面是在赞美乐曲,表达的是对花敬定平定叛乱,使得蜀地百姓安宁的赞颂。

赠花卿和杜甫什么关系(杜甫赠花卿有说是讽刺诗)(6)

(杜甫雕像)

人们之所以认为《赠花卿》是一首讽刺诗,在于过度解读。杜甫既然是“诗圣”,其诗作是反映社稷民生的“诗史”,不可能简简单单写歌舞升平,于是后人试图从稀疏平常的主题中努力发掘出更深刻的涵义来,而这有时会牵强附会,过度挖掘。

正如清代大学者纪昀所言:“自宋人倡诗史之说,而笺杜者遂以刘昫、宋祁二书据为稿本。一字一句,务使与经传相符。夫忠君爱国,君子之心,感事忧时,风人之旨,杜诗所以高于诸家者,固在于是。然集中根本不过数十首耳。咏月而以为比肃宗,咏萤而以为比李辅国,则诗家无景物矣。谓执绮下服比小人,谓儒冠上服比君子,则诗家无字句矣。”

也就是说,诗人可以写世间万物,吟咏风花雪月是常态常情,“诗史”之名,是后人所加,诗人不可能首首都写社稷民生、忠君爱国,倘若这样,诗家无景物、无字句可写了。

这也提醒我们,解读作品时,要尽量符合历史背景和作者原意,不要歪曲历史,不要添油加醋,不要过度拔高。

杜甫的《赠花卿》说法不一,究竟是讽刺之说更合理,还是赞颂之说更合理,诸君怎么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