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针怎么收尾的(怎么大老远来的)

I导读:某长年腰痛患者,辗转找到王居易老师,只被扎了“后顶”一针。于是有些不满,说:“我大老远跑来找您,怎么才扎了一针呀!”但当他起身活动腰腿时却眉开眼笑,感叹针灸真神奇。听了这个事例,你会对“插秧式”的针灸有所反思吗?

最后一针怎么收尾的(怎么大老远来的)(1)

对针灸处方取穴多少的思考

作者/梁亚奇

给病人扎针,一次扎几个穴合适?取穴多少有没有标准?

我没有结论,但有一些观察和思考跟大家分享;在文章最后,还有我恩师王居易先生的一点相关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首先,针灸处方的大小,似乎更多的取决于医生的性格和风格。我有一个粗略的划分,把医生风格分为“积极”和“保守”两大类。

积极的医生在选穴时,喜欢全面、重兵。好比一个经理需要组建团队完成某个项目,他的原则是“人多好办事”和“人多力量大”。在他眼里,凡是可选用的腧穴,默认为都是互补的和协同增效的。所以沾边的,可能有用的,能用就用上。

比如消化系疾病患者,脾足太阴之脉有点虚,原穴太白用上;有点痰湿,合穴阴陵泉用上;患者有胃疼症状,《标幽赋》说“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所以把公孙用上。兼有月经病,三阴交是常用效穴,用上;月经病在血,血海要用;郄穴能够增强气血,那么地机也用上。另外,患者常在大横位置出现腹痛,且有慢性腹泻,所以大横也用上。

仅仅足太阴经一条经,很容易就用到了7个穴;如果其他经再选一些腧穴配合用起来,开出十几二十个穴的处方真不算什么。因为双侧取穴能够强化功效,所以大部分的腧穴双侧都要扎,那么一次治疗用四五十根针很平常。

但这中间其实有个风险:每个腧穴之间真的都是协同增效吗?好比搞了一个三十人的团队,真的其中每个人都是互相帮助的吗?没有队员之间出现矛盾,而互相拆台的吗?

最开始物色队员的时候,一厢情愿地默认每个都是好员工,只有积极的作用,没有消极的作用。可是真的把队伍组建好了,就发现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内耗上了。这两个之间性格不合,那两个之间脾气不对……十个人能干的事情,三十个人反而干不成了。

说一点我自己的临床情况。我的风格是倾于保守的,足太阴经原合配穴我常用,太白、阴陵泉用上之后,这条经上(尤其是太白和阴陵泉之间的一段)如果再用一个或几个穴,会不会反而干扰了原合配穴的功效,是我经常顾虑的问题。

同样问题我也请教过别的针灸医生,曾经有风格非常积极的医生,不假思索地立刻回答我说:“不会干扰,尽可以加上。”显然,他的原则是“可用可不用的,就用”。

我曾经在给患者处方的时候,为了一个穴是加上还是删掉,考虑了十分钟。我的处方通常用穴较少,所以加一个还是减一个,在方子上是变化比较大的。

那么是不是选穴越少越好呢?也不一定。用穴过简,有时又有力量不足之虞。

究竟一首处方用几个穴合适?很难得出普遍而确切的答案。最后我来说一说我恩师王居易先生的特点,供大家参考。

2014年出版的《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是王老的医案集,里面记录了125例病案。我曾把这些病案的初诊选穴粗略做了个统计:其中选二个腧穴进行治疗的14例,选三个腧穴的35例,选四个腧穴的30例,选五个腧穴的24例,就是说王老用2~5个穴进行治疗,占了病例总数的83%;如果加上只用一个腧穴进行治疗的7例,就是89%,占了九成。

2016年出版的《经络医学概论》,第315页,讲选择本经作为治疗经脉的内容时,王居易先生举了个例子:

“急性咳嗽等,若经络诊察发现以手太阴经异常为主,只需取手太阴经治疗即可……目前临床常规治疗还会建议再加丰隆、大椎、曲池、足三里等穴。这样治疗,原则上无大碍,但从长远看加此组穴位对病人并无好处。因为患者的阳明经没有异常变化,针刺上组穴位可能会耗损阳明经的阳气,干扰阳明经的正常气化。长此以往,这种不加辨别的治疗刺激会造成经络不可预见的后果。临床上这类经验教训很多。”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思考。后学浅陋,请同道指正!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中医书友会,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佩兰

⊙运营编号:YNZY000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