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前期好养吗(小云龙养蚕知识百科)
卵
卵色
蚕蛾初产下的卵一般呈淡黄绿色,经2-3日随着内部胚胎的发育,卵色变成淡茶褐色,此后逐渐趋浓,4-5日后即变成品种的固有颜色。卵色有紫、灰、褐、绿、橙、黄、赤、白等,最普通的卵色为紫灰色,其浓淡也因品种而有差异。
卵壳
蚕卵卵黄膜外侧围卵壳。卵壳一般无色透明,但也有带淡黄或淡绿色的。卵壳含大量甘氨酸、胱氨酸等称为卵壳质的一种硬蛋白所构成。
蚁蚕
刚孵化的蚕宝宝,称为蚁蚕,头带黑褐色而有光泽,体部带暗色;胸脚近乎黑色,腹脚末端的钩爪呈单序的环状排列。蚁蚕最显著的特征是体表面生有多数瘤状突起,在环节上有一定位置排列,其上着生3-6根刚毛。蚁蚕食桑叶后逐渐成长,瘤状突起随着体壁的伸展而消失,体色趋淡,此时通称“疏毛期”,并非刚毛脱落。
蜕皮
蜕皮过程开始时,逐渐停止取食,排出消化管内的残余物。
用丝在蚕座上用腹足抓住,使眠中蚕体不易脱落,乃举起蚕体的前半部分而静止不动,
约经3-6小时,在头胸交界处出现淡褐色三角形,即新头部所在。
旧表皮的最下层出现从真皮细胞中(蜕皮腺)分泌出来的物质(蜕皮液)被溶解的状态。
真皮细胞的上端发生突起,表面覆有一层薄膜状的新上表皮。突起周围层积由真皮细胞分泌的表皮物质,形成新的内表皮和外表皮。
蚕的前半身降下,全身起波状运动,经1-2小时后在头胸交界处的旧皮的背面出现“T”形裂口。
新头很快从裂口脱出,56分钟后全身脱离旧皮。
蜕皮时除脱去旧皮外,前后部消化管、前部丝腺、涎腺、一部分马氏管及气管等内膜亦同时脱出。
蜕皮后的蚕,举起前半身静止一定时间后,开始继续食桑。
结茧
蚕宝宝的结茧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四期:
第一期,熟蚕上后,在上爬行,时常摆动前半身,向左右前后探索,直至找到适当的营茧场所后,便吐丝附着族上,形成一个茧的支架然后排空消化管的内容物,并在支架上继续吐丝,作成茧网。这是结茧的准备时期,还没有形成蚕茧的轮廓。
第二期,在茧网的内面,吐出凌乱疏松的丝圈,加厚茧网,随后吐丝的动作改为“C形,以至形成一层松乱的茧衣。随着茧衣的完成,开始出现蚕茧的轮廓。
第三期,茧衣形成后,在茧衣的内部空间(茧腔)周围,继续吐由“∽”形改成“∞”形的丝圈。这时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仰曲,以腹足固定在茧腔内壁,头部左右摆动吐丝。每个“∞”形丝圈长轴为1-2毫米,每吐出15-25个“”形丝圈为一组,称一个茧片。每一个茧片完成后,转移位置形成第二个茧片,如此继续哇丝,逐渐形成茧层。吐丝时丝胶未干,有粘着性,与先前吐出的茧丝胶着,形成茧层丝缕的胶着状态。
第四期,由于大量吐丝以及能源物质的消耗,蚕体显著缩小,头部的摆动减慢,振幅缩小,而且失去节奏性,在茧的最内层吐成一薄层蛹衬。最后幼虫头向茧的上端,尾部向下,吐出最后留存在体内的丝物质,形成一团松软的茧顶,这就完成了吐丝结茧的过程,等待化蛹。
蛹
蛹蜕皮在熟蚕吐丝完毕后进行,初期蚕体静止不动,体躯缩短,前端4个环节和后端3个环节显著缩小,第5、9环节稍膨大,蚕体略呈纺锤形。在此表皮与真皮分离并分泌形成蛹表皮期间,特称预蛹。一般经2-3日蛹皮形成,蚕体开始蠕动,不久(2-4小时)在头胸境界处及第1-2胸节的背面出现“T”形裂缝,约10—20分钟后,蛹体从旧皮脱出。初蜕皮的蛹全体白色,体壁柔软易破,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硬化着色,变成褐色。
蛹期一般2个星期左右。
蛹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前端白色部分背方的一小部分称头顶,前方略呈方形的部分为额,额的下方为唇基,唇基后方接上唇。额的两侧有1对向下后方弯曲的触角,触角基部的下方有1对复眼。上唇两侧可见有黑褐色已退化的上腭,下唇被掩盖在下腭下面。
胸部由3个环节组成,从蛹的背面看,第1胸节略呈扁的六角形,称前胸;第2胸节最大,五角形,称中胸;第3胸节最小,称后胸。胸部环节的腹面各生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后足。胸足紧贴在胸部腹面,大部分被掩盖在翅下,从外面只能看出前足和中足的一部。前胸两侧,各有气门一个,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各有翅1对,后翅被前翅掩盖,仅露前缘。
腹部由于幼虫期第9和第10腹节愈合,外观上只现9个环节,以第4、5、6三个腹节最大,前方和后方的环节均渐缩小。第4、5、6、7四个腹节之间能活动,特称运动环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