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时的历史小故事(隋唐史须眉与巾帼:大唐名臣)

小米写史·隋唐史|须眉与巾帼:大唐名臣(人物)风云录(下)

张九龄、郭子仪、李光弼、鱼朝恩、程元振、马燧、朱温

张九龄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著名宰相,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张九龄得中进士后,任职校书郎,受到时任宰相张说的赏识和器重,后升为中书舍人,进而官拜宰相,逐渐接近权力中心。张九龄为人刚直,时常犯颜直谏。一是劝谏玄宗勿杀三皇子。二是洞察安禄山。安禄山在攻打奚、契丹部落的战斗失利,按照军法当以处死。他的上级张守珪不忍处死安禄山,遂将安禄山解押长安,令朝廷处置。负责处理安禄山兵败案件的负责人就是张九龄。他对安禄山无好感,认为安禄山有反状,向玄宗谏言“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资治通鉴》卷214)但是唐玄宗因为此时重视边将势力,因此并未听从张九龄的进谏。“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资治通鉴》卷214)安史之乱后,玄宗西逃长安,后重回长安,回想往事,痛惜当初没有听从张九龄之言。三是对抗李林甫。李林甫当政之后,阻塞言路,排斥异己,鼓励玄宗乾纲独断,使得朝政日益败坏,刚直不阿的张九龄与李林甫展开斗争。当时,李林甫推荐不通文墨的边将牛仙客入朝为官,遭到张九龄的激烈反对。但由于玄宗皇帝决心已定,牛仙客仍进入中央,成为宰相之一。后来,

因周子谅事件遭到李林甫陷害,被玄宗贬官。张九龄罢相,被看作是玄宗朝走向衰落的一个标志。继张九龄之后,李林甫专权,李林甫之后杨国忠上位。两人执政期间,政坛风气每况愈下,最终以“安史之乱”的形式爆发出来。“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旧唐书·崔群传》)

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中后期一位著名军事将领,被唐肃宗称为“再造之臣”。郭子仪的前半生风轻云淡,不甚光辉。他能够青史留名主要是因为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的八年期间南征北讨,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率领唐军平定安史叛乱。郭子仪身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功勋显赫。肃宗为表彰他的功绩,将他画影图形挂入凌烟阁之中。

郭子仪非常善于处理各方面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他得以善终的关键。因为功劳显著,他受到肃宗和代宗的猜忌,但是他始终表现出对皇帝的忠心耿耿,不会目中无人,骄横跋扈,避免功高震主,并且注意和皇帝培养私人感情。郭子仪的儿子郭暧迎娶了唐代宗女儿,成为驸马。公主与驸马之间因家庭矛盾引发口角之争,公主盛气凌人,驸马针锋相对,一气之下讲出不得体话语。郭子仪将儿子五花大绑,进入宫中赎罪。最终,唐代宗以“不聋不哑,乃做家翁”平息了这场纷争。郭子仪很善于处理和臣僚之间的关系,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得到臣僚们的尊敬。李光弼是与郭子仪齐名的军事将领,但是两人先前的关系并不融洽。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以国家利益为重,向肃宗推荐李光弼独当一面。李光弼认为郭子仪有意陷害自己,面对李光弼的猜疑,郭子仪坦然相告是为国家利益而考虑,终使两人冰释前嫌。郭子仪亦十分注意处理与专权宦官的关系,不去招惹和得罪宦官,尽可能的保全自己。当时宦官鱼朝恩和程元振始终对郭子仪耿耿于怀,多次设计郭子仪,但是郭子仪不与他们针锋相对,以智慧化解各种矛盾。正是因为他高超的处理矛盾的能力,低调的为人处世作风再加上显赫的战绩功勋,使得郭子仪位高权重、子孙满堂、荣华富贵,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得以善终,成为后人羡慕的“五福老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唐宋元明清时的历史小故事(隋唐史须眉与巾帼:大唐名臣)(1)

凌烟阁功臣图

李光弼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与郭子仪齐名的著名军事将领。李光弼战功卓著,地位显赫,与郭子仪并列凌烟阁功臣榜。他原是曾身兼河西、陇右、河东和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部下。王忠嗣是玄宗时期著名军事将领,带兵有方,爱兵如子。因拒绝玄宗攻打吐蕃石堡城的作战,在李林甫陷害下,被贬病亡。王忠嗣的为人风格深深影响了李光弼。王忠嗣去世之后,西北边防军最高长官由安思顺接任,因安思顺属于李林甫派系,李光弼始终对安思顺敬而远之,且拒绝了安思顺提出的嫁女请求。此时的李光弼与安思顺手下另一位部将郭子仪关系非常冷淡和紧张。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光弼军事才能大显身手,名垂青史。安史之乱初期,安史叛军一路南下,攻破洛阳,兵临潼关,逼近长安,正值唐军在哥舒翰率领下,在潼关城外苦苦支撑战局之时,李光弼与郭子仪两支军队合并一处,试图攻占敌人后方。但由于潼关前线由于玄宗的错误决策,使得哥舒翰兵败,潼关陷落,长安失守,郭、李二人的计划被打破。长安陷落后,玄宗皇帝携太子、贵妃等人仓皇西逃,马嵬坡兵变之后,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太子李亨北上朔方,试图得到朔方军的支持,重振旗鼓,收拾山河。此时,李光弼与郭子仪坚定站在太子一方,拥立李亨登基,即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重用李光弼保卫唐朝龙兴之地太原。在太原保卫战中,李光弼重挫史思明主力部队,一战成名。唐军收复两京之后,唐肃宗轻敌冒进,汇集九镇节度使6万兵马,意图消灭安庆绪集团。但由于大军未能实现有效统一,使得六十万唐军在史思明援军的攻击之下土崩瓦解。唐军败北,损失惨重,但是李光弼治军有方,军队未遭受严重损失,颇得时人称赞。李光弼指挥的另一场杰出战役是河阳保卫战,在河阳保卫战中,李光弼再次对阵史思明大军,双方围绕河阳展开残酷争夺,李光弼在这次战役中充分发挥了他善于守城的军事才能,利用“地道战”战术多次挫败敌军进攻 挫伤敌人锐气。因擅长使用“地道”,敌人送外号“地藏菩萨”。最终,李光弼在史思明疲惫之际,抓住战机,重挫敌军,取得最终胜利。

李光弼在长达八年的平叛战争中,战功非常显赫,与郭子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与郭子仪的人生结局相比,他尽管得以善终,但是是在抑郁愤懑中死去的。从个人性格来说,李光弼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够圆滑,不会左右逢源。他性格严肃刚直,治军过于严厉,致使他不仅得罪了军中部将,如仆固怀恩,也得罪了鱼朝恩和程元振为首的宦官势力,宦官鱼朝恩总是想法设法意图除掉李光弼。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李光弼战功显赫,功高震主。唐代后期的皇帝,鉴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地方武将非常忌惮,总是担心他们可能会谋反夺权。因此对武将多有猜忌之心。代宗时期,曾发生“来瑱事件”,宦官鱼朝恩诬告来瑱意图谋反作乱,代宗下令将其处死,此事震动了各地手握兵权节度使。当西南吐蕃兴兵攻入长安,代宗出逃之时,李光弼未能因担心宦官诬告,未能及时率军勤王,以至被人落下口实。因为此事,李光弼最终在抑郁愤懑中去世。史书评价他是“善于料人而拙于谋己”。

鱼朝恩

鱼朝恩,泸州人,唐代后期著名宦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宦官势力崛起始于玄宗时期,唐玄宗重用宦官高力士,成为宦官掌权崛起的标志。但是,高力士虽深受玄宗宠信,大权在握,但是高力士掌权却并不专权弄权。唐朝专权的宦官实则开始于肃宗时期的李辅国。李辅国因拥立之功,曾对肃宗言道:“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旧唐书·李辅国传》李辅国之后又出现了鱼朝恩和程元振等著名宦官。宦官势力的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与当时唐朝政局的变化密不可分。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日益强大,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度不强,使得地方坐大,成为威胁中央的一股强大力量。唐朝皇帝为制衡藩镇势力发展,不断宠信和重用宦官,以此抗衡藩镇势力,趁机加强皇权。皇帝利用宦官势力打击藩镇,然而一旦宦官势力不受控制,威胁自己转而便会借助朝中其他力量铲除专权宦官。宦官鱼朝恩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演绎的。

鱼朝恩能够得到皇帝的宠信和重用,自然是因为皇帝的需要。在平定安史叛军的过程中,为防止武将力量坐大,皇帝不断提升宦官权力。肃宗即位后,力图平定叛乱,在收复两京之后,肃宗感到胜利在望,意欲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安庆绪集团,于是集结唐军九镇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围困相州。在相州战役中,肃宗没有设置最高统帅,却将鱼朝恩任命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以监视诸军。鱼朝恩不懂军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左右,最终唐军在相州战役中由于指挥错乱而遭到惨败。鱼朝恩在战败后诬告郭子仪导致相州之败,将自己的责任推脱而去。代宗时期,由于另一位宦官程元振隐瞒吐蕃进犯中原的军情,致使吐蕃攻入长安,代宗西逃。在这期间,鱼朝恩率领驻扎陕州的神策军勤王救驾,因此功劳,代宗封他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掌管神策军。自此,鱼朝恩掌握军权,权势日盛。神策军原为西北地区的边防军,后逐渐发展成为皇帝近卫亲军,由宦官统领,受皇帝命令,力量不断壮大。这是当时皇帝能够有效控制使用以和藩镇势力对抗的一支军队。

皇帝由于需要鱼朝恩,所以对他格外宠信。唐代宗允许粗通文墨的鱼朝恩在国子监开学授课,令百官旁听;允许鱼朝恩为修建建章寺而不惜拆毁玄宗曾经住过华清宫。而鱼朝恩在皇帝宠信的过程中愈发嚣张跋扈,他寻找各种机会和理由构陷大臣,打压武将,如郭子仪;他依仗武力挟持大臣表态迁都之事;他甚至为自己的养子鱼令徽求紫色官服(三品以上职位穿戴),在代宗尚未表态之前就将紫色官服摆到皇帝面前,代宗只得强笑同意。正是由于鱼朝恩势力愈发坐大,干预皇帝决策权,冒犯皇帝尊严,使得代宗渐感威胁,意图铲除。当时宰相元载因感到鱼朝恩势力坐大威胁到自己权力,也窥探到代宗心思。于是秘密进谏皇帝及早除掉鱼朝恩。代宗密令元载行事,在一切布置妥当之后,代宗与元载在大历元年的寒食节宴会之后,令人勒死鱼朝恩。第二天代宗以鱼朝恩“自缢而亡”,死因不明,公告天下,并赐鱼家600万钱安葬。

程元振

程元振,唐肃宗、代宗时期的著名专权宦官。程元振年少时就净身入宫成为宦官,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崛起,成为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代表人物。程元振的崛起与宦官李辅国密不可分。李辅国是唐肃宗时期的著名宦官,他是唐代后期宦官专权和弄权的开始。李辅国因在马嵬坡兵变后拥立太子李亨(唐肃宗)有功,逐渐掌权,任飞龙厩使。程元振亦因拥立有功,封飞龙厩副使。程元振先是与李辅国合作,两人合力扳倒肃宗皇后,即张皇后。张皇后是肃宗即位后被册封为皇后,原为良娣。张皇后为人勇敢聪慧,马嵬坡兵变之后,她力劝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在太子北上灵武寻找朔方军的路上,怀有身孕的张良娣为太子担任侍卫,太子深为感动。太子登基称帝之后,即封皇后。从此,张皇后的政治野心急剧膨胀,频繁干预朝政。肃宗的儿子建宁王李倓劝告肃宗“慎听妇人言”,因此得罪张皇后。张皇后诬告建宁王李倓因未得到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心怀不满,李倓被下诏赐死。肃宗即位后,身体每况愈下,鉴于肃宗可能离世,张皇后铲除李辅国,控制朝政。张皇后先是意欲联络太子李豫,遭到拒绝。后联合越王李炎,企图扳倒李辅国、程元振和李豫。不料密谋泄露,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的合作,提前动手,杀掉张皇后和越王李炎。在这过程中,唐肃宗受惊吓而死,太子李豫登基,即唐代宗。唐代宗登基之后,李辅国因拥立之功,权势更加炙热。代宗与李辅国的矛盾亦日渐尖锐,程元振窥探到代宗心思,为扳倒和取代李辅国,极力鼓励代宗除掉李辅国,分散李辅国手中权力。最终,李辅国死于刺客之手,后人推测刺客为代宗所安排。李辅国被诛杀后,唐朝政坛并未迎来平静,更加嚣张跋扈的程元振成为李辅国的继任者,他的弄权与专权比起李辅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时元振之权甚于辅国,军中呼为中郎。”(《册府元龟》卷669)程元振非常忌惮和忌恨手握兵权,正在平叛的各地节度使以及朝中大臣。他频繁构陷郭子仪,使得郭子仪被代宗罢免;他诬告来瑱谋反,导致来瑱被赐死;他因与宰相裴冕积怨日深,诬陷打击裴冕;他甚至谎报军情,隐瞒吐蕃攻唐朝的军情,致使代宗出逃长安,长安被吐蕃攻陷。程元振的所作所为激起朝臣们的不满与愤恨,大臣柳伉挺身而出,向代宗上书,以身家性命为担保,要求诛杀程元振。代宗皇帝迫于无奈,将程元振免官,罢归乡里。程元振竟化妆妇人,潜回长安,遭到揭发,又被安置江陵,在今湖北境内时暴病而亡。

苏定方

苏定方是唐朝前期著名军事将领。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苏定方跟随河北窦建德征战,窦建德兵败被杀之后,又追随刘黑闼叛唐。刘黑闼被平定之后,苏定方归唐,划入东宫,任折冲府都尉。因此,苏定方在唐高祖和唐太宗早期,没有太大作为和战功。苏定方崭露头角是跟随李靖征讨西突厥,果敢机智,主动求战,获得战功。唐高宗时期跟随尉迟敬德再次征讨西突厥,虽未平定叛乱,但在上级王文度劫掠财产之时,展现出苏定方洁身自好,严守军纪的品格。之后 苏定方开始独当一面,屡立战功。一是率军征讨西突厥,擒获阿史那贺鲁。二是再次征讨西突厥,擒获都曼(沙钵略可汗)。三是泛海远征,平定百济,擒获义慈王。此三战功可谓显赫至极。苏定方立下盖世之功,但在史籍上对他记载相对其他战将来说,表现的较少。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由于卷入唐高宗后期的派系斗争。随着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他的政治野心更加膨胀。当时朝廷上逐渐形成两股相互抗衡的政治力量,一股力量是支持武则天,另一股力量是拥戴高宗。支持武则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许敬宗和李义府。苏定方与许敬宗关系较为密切,被认为是武则天阵营。因此支持高宗的重臣刘仁轨利用掌握史书修撰权对苏定方的历史加以删改。唐德宗时期,由于藩镇作乱,德宗意欲削藩,因此非常重视智勇双全的武将,对苏定方的历史功绩重新评价,给予相应的表彰和追谥。

马燧

马燧,唐德宗时期著名军事将领,与李晟、浑瑊并称天下三大名将。马燧为人心细,治军有方,例如他令军需官制造大、中、小三中类型的铠甲,以解决士兵因身高体形不一穿戴铠甲不便的问题。他命令军内制造战车以帮助行军时运输军需物资,战时作抵挡壁垒;他在行军作战期间,时常操练士兵,演练阵型变化。因此,马燧指挥的军队战斗力强悍。唐朝后期,困扰中央政府的问题内有地方的藩镇割据,外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马燧因军功,功名地位不断累升。大历十一年,汴州大将李灵曜叛乱,马燧与李忠臣率军讨伐。李灵曜联络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承嗣派遣田悦援助,仍被马燧平定。建中二年(781年),马燧领兵征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继承人田悦,因唐德宗削藩之策过激过快,使得田悦联络朱滔、王武俊、李纳和李希烈互相称王(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李希烈称天下兵马大元帅),联兵作乱,再加上唐军内部马燧与李抱真矛盾不合,致使马燧平叛之路非常艰苦,田悦死灰复燃,未能彻底平定。后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马燧领兵使用攻心之计,历时27天平定叛乱。马燧亦率军征讨吐蕃,屡立功勋。吐蕃非常忌惮马燧、李晟和浑瑊,由此吐蕃谋臣尚结赞设计意欲除掉此三人。尚结赞设计吐蕃与唐假意和谈,先是示好马燧,马燧由是多次在德宗面前力谏唐蕃和谈。后在唐蕃平凉盟约之日,尚结赞安排吐蕃军士斩杀和俘虏唐朝大量使臣和士兵,侍中浑瑊死里逃生。马燧因曾力主和谈,再加上泾原兵变之时,马燧奉天救难不当,受到德宗猜忌,最终马燧被德宗贬官,剥夺兵权。

朱温

朱温,又名朱全忠,唐末藩镇节度使。唐昭宗是唐懿宗的儿子,唐僖宗的弟弟。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逐渐膨胀,至唐末时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宦官多次杀掉现任皇帝,拥立新帝。唐昭宗就是在宦官杨复恭的拥立下即位的。昭宗即位之后,为摆脱杨复恭的控制,与宦官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最终在藩镇军阀李茂贞的支持下铲除杨复恭。杨复恭之后,宦官刘季述崛起,继续把持朝政,控制皇帝。刘季述疑心昭宗准备密谋除掉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带兵挟持皇帝,威胁朝臣,迫使昭宗退位,将皇太子监国,并将昭宗等囚禁在少阳宫。面对朝政变局,宰相崔胤取得藩镇军阀朱温支持后,联络孙德昭,董从实设计铲除刘季述和王仲先,迎回昭宗,王仲先被士兵杀死,刘季述被乱棍打死。昭宗劫后重生,但仍未摆脱宦官控制,继而宦官韩全诲开始崛起。当时,地方有三股势力强大的藩镇势力:朱温集团、李茂贞集团和李克用沙陀族集团。韩全诲为对抗崔胤和朱温,开始勾连另一藩镇军阀李茂贞。韩全诲将昭宗挟持到李茂贞的势力范围凤翔,朱温率军攻打,双方战斗非常激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迫于粮草告急,战力削弱,最终停战求和。昭宗旋即被朱温控制,后朱温与翟相崔胤矛盾激化,崔胤被杀。朱温自此全面掌握朝政。后朱温诛杀唐朝内宫宦官达500余人,彻底铲除了宦官势力。随后挟持昭宗,毁掉长安都城,迫使长安百姓迁往洛阳。公元907年,朱温先后杀掉昭宗及哀帝,篡夺了唐朝政权,建立后梁,唐朝至此正式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