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第一所大学(近代南京曾经兴盛的名校有这些)

曾经兴盛的近代南京名校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民国时期南京第一所大学?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民国时期南京第一所大学(近代南京曾经兴盛的名校有这些)

民国时期南京第一所大学

曾经兴盛的近代南京名校

南京是全国文化重镇,特别到了近现代,全国各地广增学校,在这一办学风潮中,南京曾涌现一批负有盛名的学校,在历史上皆有过一段辉煌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都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其中鼓楼区就有好几所。

江南陆师学堂

江南陆师学堂是江苏地区最早的近代陆军学校,始创于1895年,校址在城北和会街。

清末,为了培养新式的陆军军官,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月,在和会街创办了江南陆师学堂,并附设铁路学堂,他委托驻德国大使许景澄聘请了德国军官洛博凯为总教习,专业教习也由德国军官担任,先后又以候补道钱德培、席涸湘、俞明震、罗长琦等为总办。所招学生均13岁以上、20岁以下,文理通顺、能知大义的聪颖子弟。学额150人。学校分设了马队、步队、炮队、工程、炮台五个专业。内课堂包括:兵法、地理、地形、工程、绘图、算术、营垒、桥路、汉文、英文、德文、日文等科目;外课堂则有打靶、炮操、马操、步操以及测量、营垒工程、行军等科目。学生在学习各门课二年以后,再专学习炮法一年,学期三年毕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该校第四期毕业生150人,赴北京考验,由于成绩优异,均分派到新军各镇试充军职。江南陆师学堂于宣统年间停办。

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鲁迅先生也曾在此学堂所属的矿路学堂度过了3年的学生生涯。

国立音乐院

中央音乐学院是名动海内外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它的源头之一,就在南京鼓楼区古林公园附近。

1940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顾毓琇、戴粹伦、应尚能、胡彦文等在重庆组建了“国立音乐院”首任院长为顾毓琇,后来的继任者有杨仲子、陈立夫、吴伯超等人,当时学生不满一百人。

抗战胜利后,国立音乐院随国民政府回到南京,选定西康路古林寺后为院址,兴建了颇具规模的校舍,发展迅猛。从1946年到1949年,这里有以院长吴伯超为首的一大批国内音乐界精英。

国立音乐院为五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要求极严,每年都有被淘汰者,学校设国乐系和西乐系,后者分理论作曲、声乐、键盘乐器、管弦乐器4个组,任教的二胡演奏家储师竹、作曲家江定仙、小提琴家张洪岛、陈洪、章彦、钢琴家易开基,声乐家黄友葵等人,都是国内堪称一流的音乐大师。该院有一“山歌社”组织,热衷山歌收集工作,其中陈田鹤教授为《在那遥远的地方》配了伴奏,在民歌演唱会上演出后,很快流行全国。江定仙则编配了《康定情歌》,这首歌也唱遍全国。

1951年,该院迁往天津,与北平艺专音乐系、燕京大学音乐系合并为中央音乐学院,1958年复迁往北京,成为当今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暨南学堂

清末建于南京的暨南学堂,是一所专收侨生的中等学堂,为国内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

中国华侨以南洋居多。当时中国驻荷兰公使钱念劬认为,为培养华侨青年爱国之心,为华侨培养人才,应让其弟子回国读书。于是则向两江总督端方申请,允许遣送爪哇21名青年华侨回国求学。经清廷批准,是年(1906)冬,21名青年华侨由参赞董鸿袆带回南京,入住于设立在薛家巷妙相庵的暨南学堂(即中国文化传往南洋去的意思)。学堂总理(校长)为两江师范学堂学务处温秉忠。时隔不久,陆陆续续又由爪哇送来40多名青年华侨。新加坡送来50多名、以后总共有180余人。学堂课程主要是补习国文和科学知识。次年,学堂改办为暨南完全中学,设小学、中学课程,辛亥革命之际,学堂停办。1918年复校,改名为暨南学校,赵正平为校长,学校以中学和师范为主体,藉以造就南洋侨校师资。次年又增设商科专门学校。1921年校址迁于上海真如,女子部仍留在南京。

陆军大学

陆军大学(以下简称陆大)的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陆军部仿照德国和日本陆军大学体制,在河北保定创立的陆军军官行营学堂,张鸿达为首任监督(校长)。招收对象为北洋陆军中的中级军官,分设速成班,学制一年;深造班,学制二年,授以高等战术、参谋业务,以及国防诸课。宣统元年(1909),改学制为三年。宣统三年,改为陆军预备大学堂。民国元年(1912),始定名为陆军大学校。由胡龙骧任校长,学校迁往北京西直门。1927年6月,蒋介石率部进驻北平,由其兼任该校校长,把原设速成班和深造班改为正则班,并增设了特别班,选拔干练有为的上校级军官入学。1931年,周斌代为校长。“九·一八”爆发后,陆大迁往南京薛家巷妙相庵开办。12月由杨杰任校长,王泽民任教育长。后由蒋介石兼校长,杨杰任教育长。此时,陆大增设了战术系、前战史、战史系、后勤系、军制系,使陆大成为民国的最高军事学府。陆大曾聘请德国、日本、苏联的军事专家任教官,并不断选拔优秀毕业生留在陆大任教官或兵学研究员。

全面抗战前夕,陆大迁往长沙,不久又迁往遵义。陈仪、徐永昌相继任校长。1945年5月,陆大迁回南京汤山炮校为临时校址上课,次年迁往孝陵卫新校舍。陆大历届毕业生共约六千余人。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如今闻名中外的中央戏剧学院母体,是1935年在南京成立的国立戏剧学校。其校址在薛家巷,直属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领导。张道藩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余上沅任校长。当时只有几间平房,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报考者近千人。但最终录取58人(有说60人)。全面抗战爆发后迁往长沙,旋迁于重庆,1939年4月再迁往四川江安县。1940年更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剧专),校长仍为余上沅。抗战胜利后,剧专迁回南京大光路。

剧专的办学宗旨是“研究戏剧艺术,养成实用戏剧人才。”设有话剧科、乐剧科,并附设高级职业科。录取者多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热爱话剧艺术或具有特殊艺术才能者。剧专还曾办过三期“短期夜班”,以培养业余戏剧人员。剧专十分重视教学质量,余上沅聘请了戏剧及文学艺术方面的进步名家任课。先后在该校担任教务主任及各科部主任的有应云卫、陈治策、曹禺等。任教的有田汉、吴梅、赵元任、徐悲鸿、梅兰芳、程砚秋、陈白尘、叶圣陶、焦菊隐、洪深、梁实秋、吴祖光、陈瘦竹、张俊祥等。剧专存在的14年中,培养了杰出的戏剧人才1000多人。其中有著名导演凌子风、谢晋、严恭、陈怀恺,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石羽、张雁、叶子、项堃,以及后来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李国文、电影评论家梅朵、剧作家任德耀、朱祖贻等。剧专于1949年赴京,同华北大学等合并为中央戏剧学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