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做销售的日常(苗寨里的销售员)

贵阳做销售的日常(苗寨里的销售员)(1)

王丽正在帮助村民采菇

“肖姐,我们这有新鲜采摘的大球盖菇,味道好,价格也比市场上便宜,你们饭店客流量大,拿点去试试吧。要是卖得好,以后我们还可以送货上门的。”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烈日下,黔东南州剑河县柳川镇加禾村驻村的纪检监察干部王丽正站在田里,一只手拿着还沾着泥巴的大球盖菇,一只手拿着电话正熟练地推销着加禾村这一新产业项目,俨然一副“推销员”的派头。

加禾村属于贫困村,地处高坡,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差,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没有支柱产业,群众增收难度较大。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村创业,加禾村决定发展大球盖菇种植业。

“今年我们种植的33亩大球盖菇每天的出菇量多达3000斤,但是收菇的公司压价极低,如果不自己找销路,大球盖菇项目可能要‘全军覆没’了。”大球盖菇长势喜人,加禾村支书邓海波却高兴不起来。

大球盖菇销路不畅,养在深闺无人识,群众增产却没增收。作为驻村干部,王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平时不怎么发朋友圈的她,一反常态“刷屏”做起了大球盖菇广告,她还动员亲朋好友和村民利用朋友圈、QQ群积极推广宣传大球盖菇。

“农产品只要有销路,群众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王丽主动联系县里的各个单位,直接“骚扰”县里的各个饭店,绞尽脑汁地推销大球盖菇。

万事开头难,完成第一笔订单后,王丽开始有信心了。高速路二标送100斤、镇信用社送50斤、某某饭店送50斤、某某酒楼送50斤......好消息频频传来,最终加禾村与很多单位和餐馆达成了长期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库存积压。

然而王丽对当前的“销售业绩”并不满足,她“盯”上了更大的订单——将这优质的大球盖菇送上全县中小学校的营养餐餐桌。她积极与县教育局营养办沟通联系,详细介绍了加禾村大球盖菇的具体情况,最终得到了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加禾村每星期向县城及其周边的各中小学供应大球盖菇2次,每次1000余斤。

在王丽和加禾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加禾村的大球盖菇基本实现产销持平,并且成立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王丽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苗寨“销售员”。

现在的加禾村,贫困人口由原有的35户135人,降为了6户30人。村民们发展产业谋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加禾村这个苗族风情浓郁的村寨,在脱贫道路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村情民情的致富之路。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