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

“孔乙己”教学赏析

一、鲁迅简介

鲁迅,本名周樟寿,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市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与伟大的文化文人鲁迅是分不开的。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充分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革命紧密联系的历史特点。鲁迅是“中国魂”的代表,鲁迅的精神是中国“民族魂”的代表。鲁迅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有人称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是鲁迅的文学。鲁迅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创造了类型化人物阿Q,个性化人物孔乙己。其母为鲁瑞,其父为凤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才改名为鲁迅。(1、母亲姓鲁。2、具有“愚鲁之人,赶快去作”之意。3、古代周鲁是一家。)

二、文章剖析

一个环境

一个环境就是咸亨酒店。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描写是小说是三要素。孔乙己平时喝酒喝最后一次喝酒都在咸亨酒店。从咸亨酒店的布局可以看出:长衫主顾,即剥削者,这里包括丁举人、荐头、和掌柜。他们地位高,权势大,身着长衫,阔绰傲慢,喝酒在店里雅间,酒荤俱全。短衣主顾,即受压迫者,这里包括短衣主顾和“我”,他们贫穷饥弱,任人摆布,有酒无豆,柜外站喝。酒只有一碗,喝了就走。

两次到店

孔乙己的“好喝懒做”,决定了他只要不死,就必然常来酒店喝酒。他到店的次数,可以说不计其数,但作者并未一一道出,而只截取了他两次到店喝酒的生活片段进行重点描写。这两次到店,分别表现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生活境况,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

从外貌看,第一次到店,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间夹伤痕。胡子花白如蓬草,穿件长衫又脏又破;第二次到店,腿被打断,盘腿走路,身材低矮,脸上黑瘦,长衫换成了破夹袄。

从语言上看,第一次到店,满口“之乎者也”,且以“君子”自辩,大有理直气壮之态;第二次到店,说话断断续续,声音极低而微弱。

从生活境况看,第一次到店,是他“富裕”时期,排钱“九文”,喝酒“两碗”,而且有豆,并炫耀于短衣帮;第二次到店,是他绝境时期,摸钱“四文”,喝酒仅“一碗”,而且无“豆”。

小说通过孔乙己这两次到店的对比叙述,生动地反映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终点的悲惨历程。

三种叙述

从全文看,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体现的语句是“所以至今还记得”,“记得”的内容就是下文对孔乙己两次到店的具体回忆。可见倒叙标志明显,总领纲目清楚,给人造成悬念,并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

从正文写孔乙己的悲惨运命来看,它又运用了顺叙的方法。从第一次到店到第二次到店,从好腿写到断腿,具体展示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小说的行文顺序与人物的命运发展同步进行,吻合一致,前后内容不能颠倒。既符合人物运命发展(同步进行)的客观事理,又使行文脉络清晰。

从回忆孔乙己的前半生看,它运用了插叙的方法。其标志是:“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进入插叙,“孔乙己喝过半碗酒”结束插叙。这段文字,补充交代了孔乙己前半生的生活道路。这样,既把笔触伸向孔乙己的过去,又让人全面了解孔乙己的整个面貌,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厚度,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三种叙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文笔生动活泼,变化多姿,色彩纷呈,大大增强了文章发的感染力。

四种人物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刻画人物形象。《孔乙己》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如下一些:短衣帮、长衫主顾、“我”(小伙计)、掌柜、荐头、孔乙己、邻舍孩子、丁举人等等。这些人,从他们的地位和身份看,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长衫主顾,即剥削者,这里包括丁举人、荐头、和掌柜。他们地位高,权势大,身着长衫,阔绰傲慢,喝酒在店里,酒荤俱全,而对孔乙己,他们是冷酷无情,凶狠毒辣。

第二类:短衣主顾,即受压迫者,这里包括短衣主顾和“我”,他们贫穷饥弱,任人摆布,有酒无豆,柜外站喝。酒只有一碗,喝了就走。他们对孔乙己是既同情又嘲笑。

第三类:邻舍孩子,他们随孔乙己的到店而到店,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与主人公的关系密切,但又把它当成笑料和玩物,从中取乐。

第四类:就是长衫者的外在特征和短衣帮的经济地位集于一身的特殊人物孔乙己。他虽穿长衫,但喝酒无荤,柜外站喝,完全是短衣帮;另一方面,他虽喝于柜外,但穿着长衫,说话之乎者也,与短衣帮又不相容,倒是一个十足的长衫者。正是这一特殊矛盾汇集拢来,才产生了具有特殊性格的孔乙己,而这一矛盾的激化之时,也就是孔乙己命运的终结之点。

小说通过这四种人物的存在与活动,准确深刻地展现了孔乙己经济地位和思想状况的矛盾,鲜明突出地揭示了他好喝懒做,好逸恶劳、迂腐穷酸的性格特征。

五次取笑

孔乙己一到店,人们便开始了取笑。小说重点写了酒客们对他的五次取笑。取笑的内容是:

一是取笑伤疤:“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二是取笑偷窃:“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

三是取笑被打:“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四是取笑落第:“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五是取笑断腿:“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面对来至周围的五次取笑,孔乙己一会儿气愤否认,一会儿无理诡辩,一会儿无声默认,一会低声恳求。这些取笑,接二连三,来势凶猛,令孔乙己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而那些酒客们却为此而“发笑”,为此而“快活”,为此而感到开心和满足。小说通过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的记叙,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社会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深刻批判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六种描写

小说为了成功地塑造孔乙己这一个性形象,综合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具体说来有如下六种:

一是外貌描写,它集中体现在孔乙己身上,共有两次。写身材、写脸色、写皱纹、写伤痕、写胡须、写衣着。外貌特点迥然,前后形成对照,从而形象地显示了他遭遇的悲惨。

二是语言描写,孔乙己说话,内容以“喝酒”为中心,声调高低变化,节奏断断续续,特点“之乎者也”,并以孩子们“多乎哉?”“不多也”的一句话为例,使这个人物个性化更显鲜明突出。这就有力地反映了封建教育对他的毒害之深。

三是动作描写:孔乙己“一排”“一摸”的取钱动作,教“我”识字的敲柜台动作,断腿后喝酒和离开的动作等等,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心地的善良和灵魂的麻木。

四是心理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我”的身上,具体标志是第七段的两个“想”字,表明了“我”对孔乙己的冷漠和轻视,也说明了封建等级观念对青少年一代的侵染和腐蚀。

五是场面描写,主要有五个。

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取笑、奚落是第一个场面。

孔乙己教“我”识字是第二个场面。

孔乙己分豆给孩子们吃是第三个场面。

掌柜与酒客关于孔乙己打断腿的对话是第四个场面。

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的悲惨情景是第五个场面。正侧面结合,详略有致,笔法灵活,富有波澜,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命运发展的悲惨,

六是细节描写,它集中体现在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一情节上,生动地刻画了他心地善良而又恐慌迂腐的特点。

七次神情

孔乙己并不是一个没有知觉的痴呆人,对于周围人们给他的种种奚落和取笑,他也是动之以情而露之于外的。小说着重写了他的七次神情变化。

当人们揭发他偷书时,他脸色“涨红”,“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揭示了他内心的羞愧与气愤。

当人们说他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他“脸上笼上一层灰色”,表现了他内心的隐痛和悲凉的心态。

当“我”不理会他的考问时,他便显出很“恳切”的样子,反映了他诚恳善良的本质。

当“我”说出“回’字的写法时,他又显示极高兴的样子,突出他知识被承认后的喜悦。

当“我”努着嘴走远时,他又“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揭示了他遭受冷遇的痛苦和悲哀。

当孩子们望着他碟子里的茴香豆时,他立刻显出十分“慌”乱的样子,说明了他的自私和窘迫。

当人们取笑他断腿时,他又露出了“恳求”的神情,揭示了他的畏缩、害怕、绝望无告到心境。

作者通过对人物这些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麻木的特点。

八个时间

小说在具体回忆孔乙己的后半身,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行文的。时间阶段共有八个:

1、有一天,即大约中秋前的两三天。

2、中秋过后,即将近初冬的一天的下半天。

3、自此以后。

4、到了年关。

5、到第二年端午。

6、到中秋。

7、再到年关。

8、到现在。

9、这些事件随着情节的发展,越向后出现越多,跨时越长,节奏越快。它使矛盾急转直下,使孔乙己的悲剧快速发展。这样写,既使文章具有清楚明晰的条理和前后照应的结构,又符合孔乙己腿一断路必绝的客观实情。

九次笑声

小说传神地描写了各种人物对孔乙己的笑,全文出现“笑”字十四次,其中发有笑声的共九次:

1、可以笑几声。(3段)

2、都哄笑起来。(4段)

3、都哄笑起来。(6段)

4、引人发笑。(7段)

5、听得笑声。(8段)

6、都在笑声中走散了。(8段)

7、笑着对他说。(10段)

8、便和掌柜都笑了。(10段)

9、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10段)

这些笑声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长衫主顾”和“掌柜”的笑,这是孔乙己与权势者相矛盾、相对立的反映。他们视孔乙己为玩物,大加嘲弄,尤其是孔乙己断腿后,他们笑得更加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

二是“短衣帮”、“我”乃至“邻舍孩子”的笑。这是孔乙己与下层社会相脱离、相对立的表现,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反饥他落第,揭他偷窃之短。这笑声里,宣告着孔乙己的全部身价只不过是供人笑谈的大废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消逝,以“喜”写“悲”,大大增强了孔乙己的悲剧声色。

十个钱数

酒店买酒,孔乙己喝酒,必然与钱有关,小说先后共写了十个钱数,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两个,出现在第一段:1、四文(二十年前每碗酒价)。2、十文(现在每碗酒价)。这就具体反映了当时物价上涨,市凤日下的社会现实。

第二类两个,也出现在第一段:1、一文(一碟雁煮笋或茴香豆价)。2、十几文(一样荤菜价)。从而形象地表现了阶级的悬殊和等级的森严,为孔乙己出场做准备。

第三类两个,一是出现在第四段:九文(为孔乙己第一次买酒钱数)。二是出现在第十段:四文(孔乙己第二次买酒钱数)。这两个钱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由困境走向绝境发展的悲惨遭遇。

第四类四个,分别出现在九、十、十一的三段,每次都是“十九个钱”,都是通过掌柜之口说出,句末用的都是感叹号。“十九个钱”就是四碗酒,三碟茴香豆。它一方面含蓄地交代了孔乙己在第一次与第二次到店之间来过酒店多次,欠账“四次”,其中一次有酒无豆;另一方面,与上文“人人不......”的插叙情节遥相响应,有力地讽刺了孔乙己在喝酒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同时,也鲜明地揭出了掌柜冷酷自私的市侩本色。

这是个钱数,紧紧围绕孔乙己“好喝”的特点,文字简练,揭示主旨十分深刻。

三、荣辱十字,悲惨一生

纵观全文,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可用小说中的十个字来概括。

1、先“长”后“短”

“长”是指穿着的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标榜、炫耀自己是个有学问的读书人,思想上不愿与“贫民”为伍。是迂腐而又清高的表现。“短”是指“穿一件短夹袄”。那件脱不下来的长衫最终被现实的无情之手剥脱。使他沦为一向所看不起的“短衣帮”。

2、先“站”后“坐”

“站”,站着喝酒。身份及地位不伦不类。“站”这个动作与穿长衫之打扮相矛盾,表现他境况窘迫,不堪与真正的长衫主顾同日而语。“坐”,说明被打断腿后,盘着两腿坐在柜外地上喝酒,悲惨至极。连“站”的资格也没有了。即使到了如此地步,也还要喝酒。显示了他的麻木,至死不悟。

3、先“排”后“摸”

“排出九文钱”,炫耀自己还有钱,摆阔于短衣帮之中。可想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可怜、可哀、令人心酸。“摸出四文钱”,不再有往日“排”钱的阔绰,摸出的是心酸,摸出的是悲苦。

4、先“里”后“外”

没断腿之前,喝酒在店内,断腿之后,喝酒在店外。店内店外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终点的悲惨历程。

5、先“腿”后“手”

“腿”,应指用腿走到酒店,用腿站着喝,好歹是个正常人,至少可以用双腿走到酒店喝酒,赖以存活下去。“手”,应指以手代打折的腿走路。以手代足,人情的凉薄及社会的黑暗,不但早已剥夺了他仅存的一点尊严,还剥夺了他做人的权利,把人变成非人。

四、结束语

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世态炎凉,使得孔乙己一生悲惨,精神上受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孔乙己从人们的作弄、冷酷的笑声中走进读者的视野,又从这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一生的荣辱悲欢,于不言中倾尽,这正是:

长短里外看悬殊,

前站后坐堪可悲。

一排一摸见荣辱,

手替断腿苟残年。

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1)

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2)

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3)

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4)

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5)

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6)

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7)

孔乙己原文及教案(孔乙己教学赏析)(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