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贡生什么意思(古代之贡生)

古代贡生什么意思(古代之贡生)(1)

科举时代,朝廷会在各府、州、县的生员(秀才)中挑选成绩优异者,使之进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贡生”之意,即是向皇帝贡献的人才。贡生制度开始于元代,明清时期逐渐完善,贡生来源也逐渐扩大。

明代贡生来源有四种,即“岁贡”(由府、州、县学每年或每2年选送1-2名)、“选贡”(由府、州、县学每3年或5年选拔1名)、“恩贡”(因朝廷有喜事而开恩被选入)、“纳贡”(即花钱买来的贡生资格)。

清代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和明代一样,“优贡”、“例贡”分别相当于明代的“选贡”、“纳贡”。另外还有“拔贡”和“副贡”。

“拔贡”从各省的科举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副贡”是从乡试落榜生中的优秀者中选拔,相当于一个举人榜的副榜,故曰“副贡”。

清代贡生也称“明经”。贡生相比于一般秀才的好处在于,其既可以像普通秀才一样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举人、进士,同时即使是科举不中,最后总有官做。但一般官不大,大多为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

比如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贡生身份获得了个“儒学训导”的官职,其实只是个虚衔,负责督导县学的校风。

总的来说,贡生制度扩大了由进士、举人进升仕途的范围,是对于科举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