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信息与知识(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1,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I标签:

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获取到的信息比100年前要多得多,因为文章多了,文章的质量自然就良莠不齐。

以前是专业人士才可以发声,比如记者和编辑,他们写文章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出版。现在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发短视频。如何分辨自媒体信息的好坏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权威人士出版的书籍都属于知识,所有知识都是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知识。知识有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信息一般只有结论。

2,自己添加上下文

I标签:

对一篇文章没有上下文信息可以试着问8种问题?

“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前(前车之鉴):这件事对我有多重要?作者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

后(以观后效):

我按照作者说的去做,会得到哪些好处?

果(自食其果):如果不这样做后果会怎么样?有哪些严重后果?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案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有哪些使用条件,哪些情况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行业或者领域有哪些类似的经验

界(楚河汉界):

无论相反还是类似的信息,跟这个方法真正的区别是哪些?

有趣的是,很多信息只需要问“这件事对我重要吗?”很多就可以不看了,因为无关紧要的信息太多了。

如何区分信息与知识(信息和知识的区别)(1)

3,不要急于质疑和挑战

I标签,

有一类人,遇到新信息会先质疑,比如有书建议不要读完全书,他就会质疑“不读完全书怎么得到知识?”

像这样读书习惯质疑是得不到读书的好处的,正确的做法是先读书,思考他的好处,再来评价他不好的地方。

熊十力要他的学生徐复观读《读通鉴论》,徐很快读完,并提出了很多对此书的批评意见。熊十力就批评徐,说每一本书都有好的地方,你读书先要吸收书中好的营养,就像吃饭一样,饭都要经过体内消化才能得到营养。得到好处之后再来谈批评不迟。

4,遇到问题再看书

I标签: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的起点是因为遇到了问题。比如:一个未婚未育的人不会去看子女教育的书籍,刚工作的人也不会去看团队管理的书。反之,刚结婚的人才会去看子女教育的书籍,当上管理的人才会看团队管理的书。

所以遇到问题,就去看相关的致用类书籍,但是你的问题有时候会非常特殊,书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你会怎么办?

你可能会去请教别人,但是有时候别人的答案你也怀疑,你会觉得还不如你自己想到的答案。

为什么会发生这类情况,因为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适用边界都不一样,每本书给的答案也不一定全部适用,书中的知识我们只能参考,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答案,就像有首诗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1标签:

以前很多书看不下去的,经历多了很多书就看得下去,也知道书中具体的意义了。

而有些书以前能看进去,现在却看不进去。

比如,我高中很喜欢看郭敬明的书,因为那时候一个同学推荐看,自然也看下去了。而现在,我尝试过重新研究郭敬明的书,发现自己却看不下去,这个例子说明时间会改变人的阅读习惯。

5,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

I标签:

什么是干货,就是把书中的知识简化成一个个知识点,就像把鱼晒成咸鱼干,味道变了,性质也变了。营养学界早有定论,鱼晒干后营养会大量流失。

为什么学习干货效果不好?因为干货实质是把知识转化成信息,把上下文都去掉了,如果自己去整理干货,对记忆会有所帮助,但是只是看别人整理的干货,你什么都得不到,学习效果很差。

成人学习是转化,把书中经验转化成自己的行动,内化知识才能有所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