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葬花的原因(红楼梦大揭秘七)
在第六篇中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大明的兴衰史,一部反清复明史,一部国破家亡的隐秘血泪史。其实它还是一部修明史,将清朝隐瞒的历史予以修正。也是一部悼明史,凭吊大明王朝三百年江山社稷,如南柯一梦顷刻间幻灭,悼故国之悲,怀亡国之痛。《红楼梦》梦红梦,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作者似亡国后的南唐后主李煜,感怀亡国的痛心和梦回故国的愁恨。
其实这悼明念红(朱)的痛心疾首,愁恨伤怀全集中在林黛玉身上。林黛玉一岀场就是个“泪人”,说“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喻作者三生有幸活下来),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绛珠仙草许诺下世降生以“泪”相还。绛珠报赤霞,泪水报甘露。绛珠也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泪血,血泪珠子。
我们先截取些片段,来说说作者悼明怀朱的血泪:
(一)
贾宝玉送给林黛玉的旧手帕上,人称“题帕三绝”,其中一首: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第一句,抛珠滚玉,珠字滚走玉字,是“朱”字。
第二句“镇日无心镇日闲”,重复用了两个“镇”字,即“重镇”,谐音“崇祯”。
第三句,枕上袖边难拂拭,想象一下黛玉流泪的情景,脸贴着枕头默默垂泪,枕头上、脸上、袖上都是泪。枕上袖边,换成枕脸袖边,正好是 “检”和“由”。繁体的“檢”和“臉”右边是一样的。
黛玉十七岁死,崇祯执政17年而亡;黛玉第一次葬花,仔细推算时间,发生在三月十九日,正是崇祯忌日;崇祯有眼疾,爱流泪,黛玉也爱流泪,泪尽而逝。
(二)
宝玉梦游太虚幻景:看了又不解.又去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在一起的判词。表象在说林薛两人命运的归宿,实则暗示大明灭亡。
两株枯木,其实是隐“朱”姓,而两“木”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大明最后的朱由校、朱由检这两个名字中带“木旁”的皇帝;二是指李自成和吴三桂名字中的两个木。“玉带(王歹)林中挂”,象形结束的“束”。图中以悬着一围玉带代替了《推背图》中的曲尺,既暗示着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玉带林中挂”(朱字上一曲尺,变成木字上挂一人)。
“金簪雪里埋”,指后金满清血(雪)腥屠杀,金指后金,簪指竹(朱)无日。可叹停机德(乘机而得,指大清窃取李自成胜利果实),堪怜咏絮才(永述惨)。簪也指簪笔,簪笏。簪笔指古人朝见,插笔于冠,簪笔以备写。簪笏指古代笏以记事,簪笏以备记。臣僚奏事,执笏簪笔。“金簪雪里埋”,暗喻作者既便当日怎么珠光宝气,玉带簪缨,今日又怎样的落魄无助,簪蒿席草,那怕生活多么的艰难,既便是蒿杆为簪,铺草为席。也要用指如金簪之笔,心如金簪之笏将这血淋淋(雪是花不是花,花开无根种,指不留种的血杀)的事迹记下隐瞒藏埋,日后自会分明。
(三)
林黛玉住的地方为什么叫潇湘馆,潇湘馆全是泪迹斑斑的竹子。探春给她起的雅号叫又潇湘妃子,她还默然接受。林黛玉一个黄花闺秀,未嫁小姐,为何同意别人叫她潇湘妃子?潇湘馆的匾额是“有凤来仪”。这究竟是何意?
我们先说“有凤来仪”。典岀《尚书·皋陶谟》:“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指演奏虞舜时期的箫韶乐时,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了。当时中原文化中的凤的意象,在楚人的祭祀活动中,凤被激活成为可以上达天庭、寻引飞升的神祗。凤在祭祀中成了人与神沟通的桥梁。如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即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又如《远游》:“凤凰翼其承旌兮,遇蓐收于西皇。”“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乌迎宓妃。”屈原多将凤凰写于各种祭祀活动中,凤凰成为引渡亡灵,祷祝先祖,传达世人哀思念,接通人神交流的媒介。所以“有凤来仪”哀哉尚飨!
说起祭祀,《九歌》就是屈原最著名的祭祀诗篇,是屈原依据楚国南部民间长期流传的祭祀之歌,加工改写而成的,作于楚怀王十一年前后。当时屈原被楚怀王重用、信任。创作目的是求神降福,战胜秦军。“九”是表示多数,《九歌》的篇数不是九,而是十一。《九歌》的第一首《东皇太一》是通祀之歌,即迎神曲;最后一首《礼魂》是送神曲。中间九首歌各祭祀一位神灵,共祀九位。
《湘君》、《湘夫人》是以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即舜帝的两个妃子为题材写的祭祀诗篇,是祭祀尧帝和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得知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传来舜亡之讯后,二妃相与痛哭,在九疑山上相携寻夫,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斑竹一支千滴泪”。舜既已殁,二妃顿觉心灵无所寄托,二妃回道,途经湘江,面对袅袅之秋风,下落之木叶,眇眇愁予的二人终还是捐身寒水,随舜而去了。二妃死后化为了湘水之神,后人尊之为“湘妃”,从此“潇湘竹”或“湘妃竹”也就有了那泪洒成纹之斑竹的美丽传说。
由此我们不难看岀,从“有凤来仪”,到屈原的《九歌》,其实都是在讲祭祀。那“潇湘馆”,“潇湘妃子”,“湘妃竹”,“有凤来仪”显然是典岀屈原之祭祀诗篇,《红楼梦》的作者给林黛玉这样的命名,这样的聚焦其意就是在祭祀哀悼大明之国殇。
难怪乎“曹雪芹”的书斋叫“悼红轩”(哀思悼念朱家大明江山)。难怪乎贾宝玉住的地方叫“怡红院”(忆朱【红】家皇宫大院),“怡”是朱元璋的燕王支。难怪乎《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家国山河成一梦,石头铭记刻骨恨。”难怪曹雪芹要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朱楼梦)。在“悼红轩”里“怀闺秀”“悼红颜”“哀红尘”,这不就是“悼红忆红”“怀朱念明”的隐写吗?
而这“怀朱念明”的情结在黛玉葬花上被聚焦升华。《红楼梦》的高潮点也就是黛玉葬花,全书诗词歌赋的精髓全浓缩在《葬花吟》中。
《葬花吟》不是林黛玉葬花,也不是葬自己,不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感时伤怀的无病呻吟,也不是林黛玉得了抑郁症(一个有人疼有人爱的大家闺秀,干嘛老想着自己日后死了会怎么样),更不是矫揉作秀的行为艺术!而是作者操笔以雪满清之耻的长歌大赋,是写给大明故国的挽歌,是写给反清烈士的悼词,是凭吊祭祀被满清杀戮的大明子民的祭文。以葬花的形式,纪念那悲壮的历史,葬花其实是礼葬悼念被骟割了的华夏文化(剃发易服),这才是黛玉葬花的真正用意。
在明末清初,清军几十次屠城造成“白骨如山忘姓氏”,遍地白骨无人收的惨烈情景。大明朝轰然坍塌,君王上吊殉国,大明上下竟然无人敢去收葬,汉家天下被鞑子流寇蹂躏,山河飘絮、白骨如山…… 这样巨大的历史沉痛,作者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有化身到林黛玉这个角色身上。
于是林黛玉才会感世伤生,每天泪水涟涟。与其说是林黛玉在哭,不如说是作者在哭,不如说是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在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他们为故国明朝而哭,为殉国君王而哭,为殉国的烈士而哭,为汉家子民累累白骨如山而哭……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二次,在第二十三回、二十七回中作者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二次葬花的时间,人物,隐喻各有不同。
第一次葬花,当时正是三月中浣、春暖花开,桃花纷飞的时间。隐喻大明灭亡。崇祯上吊殉国时间是三月十九日,跟三月中浣时间吻合。桃花指桃李,喻李自成攻入北京城。
书中喻李自成的地方也很多,如“马道婆”之“马”暗隐闯王。还有李纨,李纨刚结婚就守寡黯淡半生,李纨判词也暗喻李自成的结局,“春风桃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此处暂时不谈,读者可从书中自行领悟索隐。
“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朱由检,作为一个帝国的帝王,谁能想到他会在煤山歪脖子槐树上上吊凄惨死去?更有谁会想到一时间无人去收尸埋葬呢?
第二次葬花,发生在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的次日,正是四月芒种节这天。“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第二次葬花是隐喻扬州十日屠杀,时间是崇祯死后的一年后四月二十五。古时风俗,芒种节这一天要祭饯花神,春光尽,饯花神。春光指大明,花神喻华夏先祖,芒种谐音亡种(扬州屠杀)。正是这样一个颇具意味的日子,才吟出一段如泣如诉的千古佳篇《葬花吟》。“花落人亡两不知”,“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残红堆积、任人践踏,犹如斑斑血泪,犹如明亡时累累尸骨。 皇家贵胄和汉家百姓被任意屠杀和践踏,想到这些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
除了黛玉两次葬花外,宝玉也有一次葬花三次祭人。宝玉也有一篇全《红楼梦》中最长的诗文“葬花吟”!
请听下回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