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存在吗(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光)
我是百科阅览,内容不垂直不专注,跨领域跨类目,不迎合不孤独。所有内容都是原创,敬请阅读,你若抄袭,维权到底!
聊聊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光。
北宋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历史课本里提到过两个人,一个是王安石,一个是司马光。
王安石
大家对这两个人并不陌生,王安石除了大家熟知的变法之外,还有他的诗词,比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诗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让我们对王安石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那么我们对司马光是怎么看待的呢?
我们对司马光的认知来自于两个故事,一是他砸缸救人,二是他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自于《宋史》,上面记载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假的。
有人立刻会站出来反驳,反驳之前先看完我的分析。
这个故事中孩子掉进去的容器不是缸而是瓮,那么瓮长什么样呢?请看下图。
瓮
瓮是口小肚大的容器,这样的容器孩子要掉进去,那么这个瓮得做得很大才行,否则孩子的头能钻进去,但是肩膀过不去。
书上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司马光7岁时,古代7岁的孩子就算营养再不好,1米高的身高总还是有的。
这样看来,这个瓮的高度就不可能低于1米,否则就不可能没于水中,再加上故事描述说是登瓮,登就意味着有高度差,所以这个瓮的高度应该不低于1.5米,因为孩子在水里如果伸手可以抓住瓮的边缘,那还需要司马光砸啥瓮呢?
司马光砸缸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大的瓮,明清时期才有这个技术烧制出来,而宋代还做不到。
宋代的烧制技术达不到,这不是我随口胡诌的,而是马未都先生说的。
所以司马光砸瓮的故事不足为信。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故事呢?可能是为了凸显他有这个智商编撰《资治通鉴》吧。
那么,司马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司马光
我给司马光的评价是八个字:心胸狭隘,有眼无珠。
为什么说司马光心胸狭隘呢?
因为他跟王安石是死对头,王安石变法,他坚决反对,即使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之后,他依然我行我素,以辞官不干来对抗王安石变法。
枢密副使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王安石变法时,给他这样高的职位,他辞官不干,退居洛阳,花了15年时间写这部《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即使你跟政敌政见不合,但是你读的圣贤书不是告诉你“上不负社稷,下不负百姓”的道理吗?怎么就为了一己私怨而弃国家和人民而不顾呢?
当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司马光上台之后,对之前的变法不是客观公正地对待,而是只要是王安石搞的变法,全部都要废除,并且要在5天之内全部废除。
不仅如此,将责任全部推给王安石,并且打击曾经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请问这是不是心胸狭窄呢?
王安石变法就算不够完美,但是依然为北宋带来了繁荣,这是历史证明了的,怎么你司马光却视而不见呢?
反观王安石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政敌的呢?
作为变法反对者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即将人头不保,王安石却上奏为自己的政敌说话,保住了苏轼的项上人头。
苏轼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人品,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大家自行判断。
司马光除了心胸狭窄之外,还有眼无珠,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光要求在5天内强行废除王安石的变法,这么重大的事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起民变,可能动摇国之根本,但是司马光不管,他就是这么积极地反对王安石。
蔡京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启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北宋六贼之一的蔡京。
蔡京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荒淫无度、排除异己、鱼肉百姓、祸国殃民,为北宋最终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不过司马光最后也得到了自己的报应,被他提携的蔡京后来飞黄腾达,做到了宰相之位,对这位曾经提携他的贵人,他给了这样的回报,将司马光的官位一降再降。
不得不说,最终司马光打脸了自己,他以为自己聪明,还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却连蔡京这样的卑鄙小人都看不透,难道不是有眼无珠吗?
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认知仅限于小学和中学课本,对于真实的历史很多人并不了解,当你看到整个历史全貌时,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比心胸狭窄和有眼无珠的司马光而言,有思想有能力有文采的王安石更值得推崇。
我是百科阅览,生活阅览馆,百科杂货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