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的好处和坏处(五德终始论你知道吗)

五德终始论是我国独有的一套相生相克的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我国的每一个朝代也都拥有自己的五行属性,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属性吧。

五行属性有相生相克两种,五行相生指的是前一种物质繁衍出下一种物质,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另外一种是五行相克,指后一种物质克制前一种物质,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王朝五行属性以王莽为中心发生过改变,王莽以前五行相克,王莽以后五行相生。

五德的好处和坏处(五德终始论你知道吗)(1)

新朝皇帝王莽

最早的五行学说发起人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的邹衍。根据他的理论,从黄帝开始推演五行学说。相传黄帝见过土龙,所以黄帝属土,木克土,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是木德。同时给出了一个比较扯的理由,夏禹在冬天看到过绿色植物!这个理由只能说很牵强。夏朝之后商汤灭夏,金克木,商朝是金德。《吕氏春秋》说道“商汤见金刃生于水”,也佐证了商朝属于金德。武王伐纣,火克金,商朝之后的周朝属于火德。,凤鸣岐山,凤凰属火,也说得过去。

据《史记》描述,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水德属黑色,水克火,所以秦朝属水德。到这里都是很顺利的,没有问题,但是汉处出问题了。刘邦建立汉朝,按道理土克水,汉朝应该是土德。可是刘邦不知道为什么自称黑帝,建立黑帝庙。黑色属水,所以刘邦定汉朝为水德,理由是暴秦不得民心,自己承袭周朝,水克火,汉代周,等于直接把秦朝从五行体系中踢出去。虽然大臣们知道汉朝不属水,但是皇帝认为是水属性,大臣也没办法。直到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才成功地说服汉武帝改汉朝的水属性为土属性。

五德相克一直传承到西汉末年,有一对父子叫做刘向和刘歆,他们提出了朝代更迭属性不应该是相克,而是相生。因为天道的核心是仁,因此他们将王朝的五德从新排了一遍,从黄帝之前的伏羲帝开始。这样排下来,到汉朝时就是火属性了。然而,他们的理论在当时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理睬。而有一个人相信了,这个人就是王莽。王莽代汉后采取五行相生的学说,火生土,新朝就是土属性。刘秀光复汉朝后,也认可了五行相生,东汉作为西汉的延伸,维持火属性不变。所以真正的炎汉是指东汉,西汉是土汉。

五德的好处和坏处(五德终始论你知道吗)(2)

汉朝

那么既然汉朝是火属性,火生土,所以东汉末年群雄都蹭土属性的热度。首先是黄巾起义,土属性属黄色,袁术的仲氏皇帝也是自认为是土属性。魏国建立后,曹丕宣布定魏国为土属性,刘备的蜀汉维持火属性不变。孙权就很尴尬,一来他不像曹丕是汉朝禅让,二来也不像刘备是汉朝延续,就随便以江东在东为由,东边属木,吴国定属性为木。同时木生火,木克土,正好把魏国和蜀国都管上了,想来心里也美滋滋的。

三国之后,晋朝统一全国,土生金,东西两晋都是金德。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什么属性都有,非常混乱这里就不多说了。南朝刘宋灭晋,金生水;南齐南梁是萧家族的不同分支,虽然改了国号但是没有改属性,水生木,都是木德。南陈灭梁,木生火。北朝,北魏自称水德,经过五胡十六国之后,也无法算出为什么北魏属于水德了,因为当时北方太乱了。北魏分裂后,北周和北齐为了宣称正统,都是木德,水生木。隋朝取代北周,木生火。589年,火属性的隋朝灭掉了火属性的南陈,统一全国。

唐朝取代隋朝,火生土,唐朝属于土德。武则天称帝后改李唐为武周,但是属性定为火,原因不明。因为土不生火,火也不克土,就不知道为什么会是火属性。有一个说法是武则天决定还政于李家,而唐朝属土,所以定属性为火,火生土。但是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五代时期,五代和十国的属性花样百出,一直到后周定属性为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陈桥驿兵变后,宋朝建立,木生火。北宋末年,金国进入中原地区后定属性为土德,认为自己继承了北宋的正统,火生土。南宋方面保持火属性不变。

五德的好处和坏处(五德终始论你知道吗)(3)

宋金对立

到元朝建立时,就开始跑偏了,因为元朝消灭了火属性的宋朝、金属性的西夏、土属性的金国,不知道以谁为标准。于是忽必烈干脆根据国号来,定属性为金,大哉乾元,元属金。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五德终始论已经发生了动摇。明朝时期,按道理金生水,大明应该是水德,但是朱元璋却将明朝定为火德。原因是大明的明、朱元璋的朱、红巾军起义、同时打着复兴火宋为旗帜,无论哪一点都是与火或者红色有关,而火属红色。虽然大臣们觉得明朝应该属水,但是迫于朱元璋的压力,也承认了明朝属火。

到这里,五德终始论又变回了相克,清朝时期无论是国号,还是崇尚的颜色都是以水属性的黑色为主,也是定清朝为水属性,跟着明朝一起三百八十度大转弯,相生变回了相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