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

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1)

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2)

梅姓主要源自子姓、姒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商朝末年的梅伯为得姓始祖。

梅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5位。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约105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以安徽、云南、浙江、江西、江苏、河南等地较多,六省梅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梅姓人口的74%。

发源

梅姓发祥于今湖北黄梅一带,后不知什么原因,大批迁衍于河南汝南。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跃在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

一、姓氏源流

梅(Méi)姓源出有二:

梅长苏其人在历史中真的出现过吗?

梅长苏,海宴小说和电视剧《琅琊榜》主人公,全书的灵魂人物。琅琊榜首,江左梅郎,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宗主,真实身份为赤焰军少帅林殊,才华无双,是金陵帝都最耀眼最明亮的少年。后因梅岭惨案,身中火寒之毒,经削皮挫骨的彻底解毒,音容大改、改名换面,蛰伏江湖,以待时变。虽缠绵病体,但容颜灵秀,气质清雅,心怀赤子,精通音律,才冠绝伦,蝉居琅琊公子榜榜首。十二年后时机成熟,为平多年冤案,更为力挽大梁数十年之颓势,他以一介布衣之身,化名苏哲回到金陵帝都,凭借琅琊阁“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的惊人评语,成为朝堂多方争相招揽的对象。他以病弱之躯有意无意涉入种种纷争,一次次搅动浑水,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大梁朝堂风起云涌。看似追名逐利,背后却是对真相的执着,对正义的坚守,对海晏河清的呕心沥血,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不过梅长苏并不是历史人物,只是小说杜撰出来的人物。

梅姓的字辈(以下只是部分梅姓字辈排行资料)

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3)

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4)

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5)

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6)

(图片来自网络)

梅氏寻宗

南京市白下区新街口明瓦廊64号是一处隐藏在高楼大厦之中的老宅院,积满灰尘的雕花门楣、斑斑驳驳的朱红大门依稀得见老宅昔日的辉煌。2006年底,在这座房子后明瓦廊小学基建过程中曾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雕花石门墩,经过文物专家鉴定,这是梅氏公祠的旧物。当时南京日报记者李冀对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了市三中高级教师梅铁山先生的关注。8月24日,《宣城梅氏》编委会一行专程来宁寻访梅氏后人——家住明瓦廊64号的梅文鼎第十一世孙梅静武女士,在300年后重新续上了“金陵梅”和“宣城梅”的同宗血脉。

梅氏文化受到市长重视

“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旧族首梅氏,”这是清代桐城人张廷玉在康熙《文峰梅氏家谱序》里的一段话。“吾宣之族,莫大于梅魏贡吴。”我在研究整理宣城本地族谱过程中,也多次看到这样的文字。梅氏是当之无愧的宣城首姓。近年来,随着传统历史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宣城市政府也打响了宣城首姓梅氏的文化牌。2007年5月高登榜市长亲自考察了城南九同村的梅氏祖居地,并召集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最终形成抢救保护千年文化遗址,启动修建梅溪公园的意见,力争将梅溪公园建成一个体现梅氏文化,让市民在休闲、游玩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的场所。2007年7月,高市长又让市档案局牵头,组建了《宣城梅氏》编委会,由宣城梅氏第34代孙梅铁山老师担任主编。旨在编辑一部融梅氏家族史、人物志、艺文录和评论集于一体的文化典籍。为收集史料,8月24日,市档案局局长林静带领编委会成员一行五人风尘仆仆来到南京。首先找到了白下区文化局文保科科长李宝云。随后,李宝云就亲自带我们去寻访仍住在明瓦廊老屋的梅静武女士。

明瓦廊64号的老宅。这座乾隆皇帝当年赐给梅珏成的大宅子,是“金陵梅”的发源地。在这里梅铁山和51岁的梅静武女士碰面了。梅静武是依然居住在这座老宅中的最后一位梅氏后人。两位梅氏后人相聚感慨万千。梅静武介绍说,梅珏成去世前,就把这座宅子改成了纪念梅文鼎的梅氏公祠,直到1963年建明瓦廊小学时,大部分建筑才拆除,只留下了现存的一进门厅。梅静武还特地拿出了1999年重修的《金陵梅氏族谱》,让我们带回去研究。这部族谱中记载‘金陵梅’在300多年中家族史,为我们研究‘宣城梅’的流传提供了宝贵线索。

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7)

(图片来自网络)

“宣城梅”和“金陵梅”

宣城梅氏的始祖是唐末自吴兴来宣城任椽(文书类的佐官)的梅远。一千余年来,家族繁衍。到明清时期,主要分为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两支,宛陵梅氏有三望,善经望、墨庄望、章务望,三望同是梅尧臣父亲梅让和叔叔梅询的后代,总祠即为梅尧臣始建的城南柏山惠庆堂。而文峰梅氏的祖先与梅尧臣同祖别支。总祠是柏枧山口的梅氏总祠。始祖追溯到南宋迁居柏枧山的太七公。两支梅氏同为梅远的后裔。

文峰梅氏自明中叶以后,人文辈出。赢得了“宣城梅花遍地开”(王世贞语)的美誉。产生了仕宦界、文学界、数学界和书画界的大批名人。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有梅鼎祚、梅膺祚、梅清、梅文鼎、梅鋗等人。金陵梅氏就是梅文鼎长孙梅珏成的后裔。康熙四十一年,大学士李光地把梅氏《历学疑问》一书献给康熙,康熙看罢为之叹服,次年南巡途中,在德州于龙舟中三次召见梅文鼎,谈话之中十分投机。梅文鼎当时已70余岁,康熙帝遂改召梅文鼎的长孙、数学家梅珏成进京,亲赐其进士出身,入值南书房,作为自己的数学老师。梅珏成先后任职康雍乾三朝,官至左都御史。乾隆十五年(1750),珏成公七十岁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籍江宁,在南京为其建立了这座大宅院。梅珏成在此整理出版祖父遗稿,其子鈖、金/弋也随父迁江宁。从此“宣城梅”中就分出了“金陵梅”这一支。金陵梅氏的堂号是康熙御笔题字的“承学堂”,金陵梅继承了宣城梅的诗书传家的传统,到第五世产生了誉满全国的古文大家梅曾亮。

明瓦廊的名字源于明朝初年,这里是经营明瓦的的商业区。起初人们用蛎、蚌这些的壳打磨成半透明的薄片,镶嵌在花阁木的窗户上,当时这种薄片就被称为明瓦。后来的明瓦大部分都是用羊角熬成胶之后挤压的薄片,这种明瓦成本很低,而且坚固耐用。

梅珏成晚年在明瓦廊家居,将祖父梅文鼎的八十多种天文和数学论著整理编修,名为《梅氏丛书二十五种》。为我国近代天文、数学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乾隆二十四年皇帝到江宁,下驾梅家,赐珏成次子金/弋举人,又赐城东龙潭一带水田白余亩。梅珏成死后谥“文穆”,后人于明瓦廊旧居悬金字匾额“梅文穆公祠堂”,直到文革时才被毁坏。

梅珏成第五代孙梅曾亮出生在明瓦廊旧宅。梅曾亮,字伯言,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师从古文大师姚鼐,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为纪念宣城的祖居地,他的文集命名为《柏枧山房文集》。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据传梅曾亮与包世臣、汪土铎被洪秀全尊为“三老”。后离开南京,卒于清江(在今江苏淮安)。

梅氏故居在太平天国期间成为太平军高级将领的府第,包括镇国侯卢贤拔,天官右副丞相曾剑扬,尊王赖汉英等都住过此地。太平天国后期,忠王李秀成的删书衙也设于此。天京沦陷之后,梅宅遭到严重的破坏。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尚留有朱红大门、门前一对石鼓和三开间平房,不过现在已无从寻觅。

梅姓最早的起源(梅姓的起源与始祖)(8)

《文峰梅氏族谱》的沧桑历程

比起家世清晰的宛陵梅氏而言,作为后起之秀的《文峰梅氏族谱》始修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康熙、乾隆时期三次续修。乾隆时期文峰梅氏家族发生了件大事情,就是时任广西学正的梅立本因滥索夫马逼死县令一案被斩首。梅曾亮说“及其卒也,文穆公已薨,而族伯祖生谷、薏沙两先生,亦相继先逝。上下十余年间,梅氏登甲科列朝籍者尽矣,呜呼!亦门祚之顾也欤!”从此文峰梅就沉寂下来。

咸同兵燹中,这一带战乱连年,又爆发了瘟疫。到同治五年,曾遍布柏枧山山麓十余村的文峰梅氏清点家族人数时,只剩下八人。这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在方村梅少才、杨林张公院梅祖彝、黄池梅祖益的主持下,以二十余亩祠田收入为经费续修族谱,共修成《文峰梅氏敦睦堂谱》28套,当时曾赠与金陵梅氏两套谱。可惜这28套谱到文革时期大部分被当作四旧被销毁。文革结束后,年逾古稀的老中医梅祖彝到处寻访这28套族谱的下落,却一无所获,抱憾终生。现据了解,仅宣城梅文鼎纪念馆、黄渡梅国强,和美国一位梅氏后人保留有这套谱的残卷。

《金陵梅氏支谱》始修于道光三年(1823),光绪十一年(1885),第六世梅寿康续修成活字本三册共十卷,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金陵梅氏以珏成公为始祖,后家族繁衍,分至八房,族属现已散居江苏、山东等地。金陵梅氏与宣城梅氏往来密切。道光年间,梅曾亮曾专程来到柏枧山探望乡亲,祭拜祖先,留下了大量诗文。金陵梅氏自成字辈迁江宁,班辈排行和宣城文峰梅相同,自明代中叶开始依次有继守祚、士中以成、长茂孙枝、咸绳祖武、立学明伦。只是金陵梅的班辈名大都放名字中的第二个字,这和宣城文峰梅略有差异。现在宣城、金陵两地的文峰梅后裔中,从祖字辈到明字辈的都有人在。

文革结束后,金陵梅氏族人也产生了续修宗谱,联系族谊的念头。1987年家住江苏丰县的金陵梅氏九代孙梅健武致力于续修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联系宗族12年,终于在1999年修成《金陵梅氏家谱》一套,后又补充史料修成一套。为此,他多次自费奔波于南京、宣城、上海等地,查阅大量资料,为续成家谱辛苦了十几年,2005年,梅建武因积劳成积而病逝。梅静武谈到这些时,对这位族兄满是尊敬。

江南的河南梅

根据滁州一位梅氏后人提供的线索,《宣城梅氏》编委会一行离开南京市区后又赶赴江宁区陶吴社区的西阳村和郭村。在西阳村,我们寻到了在南京的另一支梅氏族人。他们是清末从河南光山迁到南京来的,目前有近百人。这支梅氏族人热情地让梅铁山复印了清朝同治八年重修的家谱。另外,又了解到郭村的梅氏是太平天国后从河南商城迁到广德再迁居该地的。虽然这两支梅氏和宣城梅氏没太大的关系。但天下梅氏是一家 “这次来南京的收获太大了,不但和‘金陵梅’续上了,还发现了‘河南梅’。”梅铁山对记者说。令他感动的是,自己此次南京之行中,遇到了许多好心的南京人,他们都给了自己热情的帮助,这也将鼓励他把寻访“宣城梅”的事业进行到底。

梅老师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在九同碑祖居地,重新建立起梅氏宗祠——惠庆堂,把宣城梅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并吸引各地梅氏后裔和文化爱好者来宣城,扩大宣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