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四方帽由来(为何古人如此重视衣冠与冠帽)

《旧唐书·魏徵传》中李世民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衣冠,那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东西,它除了作为御寒遮羞之外,在古代衣冠还具备不同的象征意义,可以是代表阶层,也可以是代表年龄,同样也可以代表身份。

衣冠,在古人身上那可从不单一。对于古代的服饰我们了解的也不少,不管是从电视剧亦或是文章,衣服对于我们而言还是熟悉的。但古人的冠你又了解多少?

简单从字词意义入手,所谓冠,可组冠帽一词,在古代多指男子所戴发冠,又称“头衣”。再具体释义:“冠”念guān时指“首饰”“帽子”;念 guàn时,做动词,表示“束冠”“加(戴)冠”之类 , 即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而冠也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佩戴,唯有贵族才有资格戴冠。古人的冠最古老的便是“头衣”,一般包括了帽子、䧤(pu) 、巾、头、冠、冕、牟。

古代文人四方帽由来(为何古人如此重视衣冠与冠帽)(1)

冠帽

一、封建礼制与男子的二十而冠

冠礼制度由古代礼制衍生而来,若追根溯源与最早周朝宗法制演化有关,而宗法制最大的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不管是皇室皇位的继承,还是世家大族,千百年来都是依照此制度将让家族得以世代延续发展。但并非每一次权力的交接都尽如人意,诸如出现皇帝早逝,太子登基时尚年幼的类似情况,这时就需要一个时间节点划分新帝亲自主持朝政的时间。而二十这一节点,及冠加礼便显得尤为重要。因其带有权力划分与获得这一重要因素在其中,发展到后来,冠礼便具有了庄严性与重要性。

古代男子二十及冠,到了这一天,成年男子会举行一场加冠礼,其礼从布置宴席祭告先祖,挑选吉日到主人邀请及冠礼上的来宾、礼馔於西塾、彻筮席、布加冠席、厥明告天、厥明告祖、东荣盥洗、陈献礼器到最后司礼就位于台阶,整整十道礼序完成后成人礼才算成功。

如此隆重的一场冠礼,自然离不开当时封建礼制的影响。举行冠礼的目的总结起来有两方面:一、及冠成年后,成年男子应收敛心性,以督促自己要更加注重修德自律;二、《墨子·节用篇》曰:“古之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无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无敢不事人。”及冠意味着正式成人,足以肩负起社会与家庭责任,如《墨子》中所言,唯有男子年过二十得到社会认可方可结婚生子,所以另一方面给予了及冠者必要的社会权利与义务。

古代文人四方帽由来(为何古人如此重视衣冠与冠帽)(2)

冠礼

二、冠的发展

古代服装纹饰多融入花鸟鱼虫、天地星辰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作为装饰,这一点在冠帽上也不例外。古人参考自然界中鸟兽的头部造型进行造塑加以模仿,而后又改制成冠戴在头上,又将鸟兽的胡须变化成缨等,将笄贯插在发上使之稳定。除此之外,在冠帽的外形上其实也是大有讲究。

以皇帝发冠为例,冠帽主要由长方形的冕板以及由珊瑚或白玉珠制成的冕旒(liú)组成,前后各垂六串,共十二串,称为通天冠。且冕旒的数量并非固定,还要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与帝王要求决定。

若以官员去划分,冠帽又被划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种样式。文官,士人出身为主,他们所戴的冠帽被称为小冠,小巧精致的外观极符合文人优雅且富有内涵的特性,束于头顶发髻上,再以簪子固定发髻和小冠,端庄不失风雅。武官的冠帽也是极具特色,冠帽之上一根鸟鶡(hé)的羽毛,彰显着武人的勇敢好斗善斗精神,同时又象征武官的英勇无畏。

不同的朝代,冠式也是大不相同。再以朝代分类,在冠帽进化史上,汉代及清代的冠帽种类尤为繁多。

古代文人四方帽由来(为何古人如此重视衣冠与冠帽)(3)

明朝皇帝发冠

先说汉冠,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需要佩戴的冠帽是不同的。诸如冕冠为皇帝公卿的祭服配饰之一。又如与通天冠相似的还有远游冠,这是为诸王所戴,此冠与五时服备为常用。进贤冠,儒生所佩戴冠帽,此冠特别在于它以梁的多少进行等级区分,三梁最为贵。再有宫殿门吏、仆射等人则使用鹊尾冠……

以上列举的不过是其中冰山一角,典籍中汉代所记载的冠式高达十六种以上。

再谈清代冠帽。在影视剧中,清代官员冠式多为圆形,从外形上看无异,但帽尖的装饰物却是划分等级的关键。按清代礼仪,一品官员的顶珠一般以宝石为主,往下一等级的二品官员顶珠则为珊瑚样式,到了三品阶层的官员,顶珠又被更换为蓝宝石,四品则是青金石,五品水晶、七品素金,到了八品的官员冠帽顶珠已是阴文镂花金。

由此可见,清代官员等级的区分不似以往其他朝代,若说前朝改变的是整体,那么清代冠帽仅仅只是以细节区分,也可以算是化繁为简。以顶珠区分官员品级,那么清代独有的花翎冠帽其作用可不单单只有区分等级这一项。

安插于顶珠之下,花翎的翎管制成质地或是白玉或是翡翠,翎枝部份又分蓝翎和花翎两种,前者为鹖羽所作,后者则是孔雀羽所作。凡身有军功者,会奖励花翎以表彰其功勋。

古代文人四方帽由来(为何古人如此重视衣冠与冠帽)(4)

清朝花翎冠帽

三、冠帽与现代社会

发展至今日,冠的样貌早已与从前大不相同,时代的更替会赋予事物更多不同的意义。今日的我们依旧会戴着古人所说的冠帽,只是我们将它们称之为“帽子”,而冠帽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带着阶级身份区分色彩,更多的是起美化装饰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不能忽略冠帽这千百年来的演变,它或许不起眼,但却是与人的生活、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它始终贯穿着千百年来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加之各族的风土人情,冠帽早已从与政权挂钩的事物演化成为带有地域民族文化色彩的物件。

古代文人四方帽由来(为何古人如此重视衣冠与冠帽)(5)

结语:

古人对于冠亦是十分重视,如《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记载 :“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的学生子路至死捍卫死不免冠的尊严,力求衣冠齐整,由此可见冠对于古人而言意义非凡。

女子及笄(jī),男子加冠,两者的背后的意义其实相似,它们都是封建礼教制度所衍生出来的产物,都代表着一个人从少年长大成人的一个象征。只是男子的加冠更多的是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也代表从这一刻起,你可以背负起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原来当年的翩翩少年郎早已初成大人模样。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冠类首服的造型分类与文化内涵》

·《古代冠帽演变与中国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