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饮食健康(肥胖在欧洲已经成为)
央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2年欧洲区域肥胖报告》,报告显示在欧洲地区,超重和肥胖已经达到“流行病”的程度,影响着欧洲近59%的成年人和三分之一的儿童,而且肥胖的趋势仍然在上升在欧洲,超重和肥胖每年预计导致至少120万人死亡世卫组织因此呼吁,尽快改变有关政策以逆转这一危险趋势,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肥胖和饮食健康?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肥胖和饮食健康
央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2年欧洲区域肥胖报告》,报告显示在欧洲地区,超重和肥胖已经达到“流行病”的程度,影响着欧洲近59%的成年人和三分之一的儿童,而且肥胖的趋势仍然在上升。在欧洲,超重和肥胖每年预计导致至少120万人死亡。世卫组织因此呼吁,尽快改变有关政策以逆转这一危险趋势。
报告称,近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口都属于肥胖的范畴,除了美洲以外,欧洲肥胖率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地区。
肥胖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吗?为什么肥胖问题一直困扰欧美国家?防治肥胖可以遵循哪些膳食原则?
肥胖有客观标准吗?什么因素会导致肥胖?
肥胖并不是单纯以大体重为定义,而是以体内储存过多的脂肪,并且对身体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为定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陈伟介绍,判断是否肥胖有两大客观指标。一是体质指数(BMI),BMI等于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由于人种不同,判断的标准也稍有差异。在我国的标准中,体质指数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则为肥胖。另一个判断指标是腰围。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蓄过多,部分人的体质指数也许在正常范围内,但体内脂肪含量高,例如有大肚腩,可能也属于肥胖人群。在肚脐下方两公分处测量腰围,男性腰围超过90公分,女性腰围超过85公分就算作肥胖,这一类肥胖也被称作“腹型肥胖”。
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肥胖。第一,部分肥胖由遗传基因引起。远古时代,缺乏食物,人类需要将吃下去的食物全部转化为脂肪和能源以维持生存,完成这一过程的基因被称为“节俭基因”。节俭基因持续时间很长,强度很高。即使人类的生活已经从食物匮乏快速进入多摄入少付出的时代,但这个基因还在持续工作,就容易发生肥胖。
第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引发肥胖。吃得越来越多,但是久坐不动,也易导致肥胖。
第三,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人们变胖的机会越来越多。例如,各种代步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步行活动的机会减少,高油、高糖、高盐的烹调习惯使得人们即使想吃少油少盐的外卖食品都存在一定困难。
为什么肥胖在欧洲会成为“流行病”?
欧美国家长期与肥胖作战。陈伟表示,有些人又将肥胖称作“富贵病”,国际上很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肥胖和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相关。例如,一些原先并不富裕的东欧国家在近几年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国内的肥胖人群也在增加,这可以认为是环境因素致胖。
同时,欧美国家中,白种人居多。白种人骨架较大,更容易蓄积脂肪,因此欧洲人肥胖跟基因也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陈伟认为,造成欧洲人肥胖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虽有研究表明,基因对肥胖的影响为40%~70%。但实际上,40%~60%的肥胖是后天引起的,而在后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即吃动平衡问题。在欧美国家,人们的甜食摄入量非常高,同时食物中的油脂比例也很高,摄入食物的热量高但他们却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运动,这也就容易导致肥胖。
防治肥胖要遵循哪些膳食原则?
肥胖不仅是个体问题,为了防治肥胖还需要在社会层面作出改变,我国一直致力于宏观层面防治肥胖。我国作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并且明确提出“三减三健”。
“三减”即减油、减盐、减糖。从国家层面要求全社会关注减油、减盐、减糖问题,并且针对每一“减”都提出了行动的具体措施。“三健”则是健康体重、健康牙齿、健康骨骼。这是首次将体重问题作为健康中国的一个指标。
为了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目标,我国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2022版的膳食指南在承接了2016版膳食指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增添了一些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的内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第一,食物要合理搭配,吃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合理搭配食物。第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第三,多吃蔬菜、奶类、全谷和大豆,适量吃鱼禽蛋肉。第四,烹调用品少油少盐,控糖限酒。第五,规律进餐,足量饮水。此外,新版指南还新增了两项内容。一个是“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即要在科学的指导下烹调和选择食物。另一个是“公筷分餐,引领时尚”,以公筷分餐避免交叉感染。
虽然膳食指南强调要减糖,但陈伟提醒,不必“谈糖色变”,除为了防止龋齿的幼儿外,正常人每天摄入25克蔗糖不会对健康产生明确的不良影响,但每人每天不宜摄入超过50克的蔗糖。同时,虽然零糖饮料相对于有糖饮料来说对人体的负担更小,但摄入过多依旧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为了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中达到平衡点,陈伟认为,一方面,不能矫枉过正,过度追求以瘦为美,要避免肥胖羞耻,不能歧视肥胖人群。另一方面,公众要以健康为目标,以科学的标准衡量自身是否肥胖,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鹤佳
编辑:潘雨薇 杨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