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学了计算机专业就废了(计算机也要变成天坑专业了)

前期写过一篇文章,里边讲过土木行业有一个清晰的演化过程。

跟现在说起土木工程就是“牛马”和“提桶跑路”不同,在21世纪初期,工地人的收入并不低,当时项目多资金足,可能一个项目的奖金,就顶得上别人一年的总收入。

但是至少在最近五六年里(一般认为转折点是2015年),收入没有什么变化。不但是工地人,包括设计在内整个产业链上都是如此,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设计院”,基本都在叫苦,如果不了解情况,还以为他们受了多大冤屈。

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变了,不再是大发展大基建的时代。十年前一个经理能拿到20w,甚至一些专科生去设计院画图,一年都能十几万,收入远超社会平均水平,能够在城市买车买房,虽说买了住不上几天,但是起码心里还是能平衡,对自己吃得苦有个交代。

关键是升迁很快,三总五项,也就是三年做到总工,七年做到项目经理,叠加收入,大学土木建筑的录取分几乎是所有专业最高的。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到如今,物价房价变了多少,收入还是20w,甚至还赚不到,这个收入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再说还要长期加班,个人生活又缺失。

更可怕的是和人比,同样一个大学,去了互联网和去了工地天上地下,谁比谁流泪。就算是普通工作,同样学校的,这么多年了,收入少比你也少不了多少。人家起码还能和家里人在一起,这一来心理不平衡和迷茫就来了。

而且随着发达地区基建的减少,新项目越来越远,地方越来越偏僻,想回家越来越难。如果出国,甚至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到今年,各个高校的土木专业基本都遇冷,有的干脆招不满,这也跟土木人坚持不懈到处倒苦水有关,本着“劝退一个,救人一命”的原则,只要有人问,那就是苦大仇深罪孽深重,终于把土木彻底搞成了大家躲着走的行业。

今年终于情况有点好转,不过不是土木的待遇赶上了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变成了土木。原因之前也聊了,互联网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差别非常大。

其他行业追求的是利润,把工厂搞起来,把工人雇来,大家开工生产,去掉成本,就是利润。

但是互联网不一样,它要的并不是利润,它需要的是垄断,所以各个公司都在疯狂向对方地盘上扩张,而且大家跟养蛊似的,公司里搞了一大堆各种稀奇古怪的项目,指望着万一某个项目成了,就可以对其他公司形成一波降维打击。

而且跟制造业不一样,制造业的主体其实是机器,人是用来配合机器的,用一些土老板的话说,人和润滑油没啥差别。但是互联网行业没啥硬件(云服务器和办公地这些在总成本里不算啥),最主要的开支就是不断拉码农。

这种情况下,对计算机人才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时至今日,其他大部分行业月薪三万就很牛逼了,但是在互联网大厂里,经常雇一个新员工都得这个数。而且很多互联网公司看着赚钱,其实赚到的钱几乎全部投入了雇佣更多的计算机人才,甚至还要拉投资过来给员工发工资。这可能是商业领域非常少见的员工薅了资本家羊毛。

互联网大厂们就跟“一战”中后期的欧洲列强似的,借钱在前线打堑壕战,目的只有一个,等对手的血流尽之后,让对方赔款支付自己这边的天量战争经费。大厂们也是这个逻辑,花了无数的钱,就指望着彻底打翻所有对手占领全部市场后,把钱赚回来,那就需要更多的员工更多的资源,这种军备竞赛导致员工们的工资转着圈地往上涨。

不过这两年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

随着国家对互联网企业的反垄断和经济的减缓,互联网行业的整个逻辑都变了。

最明显的一个,大家已经开始放弃了那个“垄断梦”,不再寻求垄断,既然不垄断了,那就没必要在前线跟对手打消耗战,而且发现自己真傻,为啥要雇佣这么多程序员,为啥要给程序员这么高工资?

既然不准备扩张,很多“预埋”项目也就没啥必要了,各个公司都在不断地筛选出来各种垃圾项目裁掉。也就是有些项目本来没啥意义,但是产品经理能说会道,不断给公司洗脑,让项目一直维持下去,前天任总那篇文章里,说是“不要讲故事骗公司”,说的就是这事。可能大家觉得匪夷所思,还能这样?

这很正常,一般大厂里大规模招聘,然后年底通过打绩效赶走一批,来回折腾这么一些年,能在大厂干到五六年以上的,大部分都身怀绝技,有的技术超牛,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善于管理领导预期,有那么一群通过讲故事骗钱的人,很正常。

但是这两年进入了收缩状态,再怎么能说会道,也扛不住“不赚钱”这个事实,你这个项目再牛逼,不能给公司打粮,就要被消减。也是任总那篇文章里说的,“从聚焦扩张转向聚焦现金流”,说得也是这事。公司的项目能否继续运转下去,不再依赖ppt,而是拿赚钱能力说话,用这个尺子一量,一大堆项目立刻现原形了。

接下来就面临着大规模裁员,项目都没了,你待在公司干嘛?

于是继续评审,把技术能力强的,还有忽悠能力强地留下,其他的全清理掉,大厂这两年哀鸿遍野,基本就是这么个背景。而且可能还没到最惨的阶段,毕竟谁也没说工资只能涨不能降吧,“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后,可能接下来就是一大波降薪潮。

关于忽悠能力这事,可能有小伙伴理解不了,觉得这特么算啥能力嘛?这事说起来又比较复杂,多说两句吧,公司规模一旦突破“三千人”这个规模后,你在职场的轨迹,都会明显呈现出这样的几个特点:

初期看技术,中期看关系,后期看山头。

也就是说,刚加入公司你能不能脱颖而出,主要是技术能力咋样,如果技术能力都不行,那你很难挺过前三年。

等干个三四年之后,你就应该和某个领导关系不错了,成了他的心腹,他有重要的事都交给你去做,他升职也把你带着,毕竟当了领导之后很快毛也不会了,手底下没几个干活的,基本寸步难行。

干到个十来年,如果进入了中层,就有了明确的山头态势,你的人生处境,很可能跟一个上边的领导强相关,他牛逼,能争取到资源和好项目,分给自己手底下的人,手底下的人层层往下分,大家干一年有了收益一起吃肉。上边的领导被边缘化,争取不到好项目,尽是些又烂又没油水的,下边的人跟着倒霉,苦哈哈干一年,最后奖金可能是每人一箱苹果,倒了八辈子霉。不过也别太担心,明年可能更差,效益差会导致骨干流失,没了能打硬仗的骨干,就算领导争取到大项目也搞不定,越混越挫。

你说我可不可以换个山头?也不是不行,不过每个领导和自己的小弟都是用了很多年磨合出来的信任关系,你想加入人家,人家也不要你,就算你过去了,你也是个外人,或者边缘人,平时活让你干,小圈子开会却不叫你,到了年底,人家嫡系把肉分完,给你个骨头,大概就是这么个运转方式。

所以说,在大公司里,很多时候你加入了某个部门,跟了某个领导,可能未来已经差不多了。那些尖刀部门有大领导照顾,资源多项目好,容易立功,每年成立几个新项目,每次新项目上马,一些老员工就会变成小领导,也就打破了熬资历爬天梯的这个困局。

刚加入的时候不明显,过几年就跟其他边缘部门的人拉的距离非常大。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大厂招聘的时候已经不跟你说自己是哪个部门,毕竟万一你知道了自己要去倒霉部门直接跑了怎么办,等你报到了,有了沉没成本,一般不会跑了。

而且软件行业出现了“倒挂”这个问题,也就是新来的竟然比老员工的收入高,这在大部分行业都比较少见,主要也是因为每年招聘的时候,大厂面对的是少量的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每年市场价都在飙升,可不就倒挂了。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随着传统互联网停止了扩张,随后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数量也会大幅降低,边际需求决定价格,市场人力资源充足的时候,自然要不上价。

但是会“土木化”吗?

显然不会。

土木是有边界的,比如你不可能修十条京沪高铁,也不可能每隔十年把城市拆掉重新建一遍,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放缓了。

我之前讲过这个事,大部分国家都有一个二三十年的集中建设期,美国德国甚至日本韩国,都曾经大搞基建,但是这个时间段一过,立刻就歇菜了。

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盈利的项目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偏远,各国的施工队都出现了急剧的老龄化和低效化。我之前为了写那篇土木相关的文章周末专门去工地上看了下,果然工人们年龄都偏大,很多已经六十多岁了( 现在国家说是今后不让六十多岁的人去工地了)。而且随着越来越正规,必然会导致效率越来越低。

但是计算机行业没这个问题,这个行业本来就是每隔一些年重修一次京沪高铁,比如大家手机里的那些app,看着好像变化不大,但是每隔四五年基本都会完全重写一遍适应新需求。而且它不像土木工程,几乎没有实体,理论上讲扩展空间是无限的,而且在软件行业里,有句话说得越来越多,“软件吞噬世界”,咱们现在生活的一切,可能都会被软件改变得面目全非。

最明显的一个,现在的绝大部分工厂还是在使用人力,我之前问过一个老板,有没有考虑过搞自动化工厂,或者完全机器人。他说暂时不行,因为只有那些长期生产的东西变化不大的企业才能上机器人,比如汽车和电脑。他们这些企业经常根据客户订单变来变去,这时候机器人就太笨了,跟人没法比,工人们培训几天就可以,但是如果机械臂的话,需要重新编程,调试,根本赶不上进度。

不过他也有种预感,这种事几乎不可避免,迟早要全部换上机械臂,工人们伺候机械臂就行了,到时候就用不着多少工人了,可以省不少钱,只要能省钱,可能会有人去做。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汽车,家居,娱乐,都需要大规模软件和硬件改造,改造完了又会发现新需求,继续改造,想想这一百年里生活变化有多大,可是美国现在很多公路依旧是1929年修的,可以说,软件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这也意味着,软件行业以前是为了卖广告而生,今后慢慢会跟各种实体结合起来,越来越智能。比如这些年就有很多码农跑去新能源车行业,做车机相关编码。

也就是说,接下来很多年里,计算机可能不再像前两年那样收入高得离谱,但是会持续不断产生天量的工作岗位,用凯文凯利的话说,软件这东西,你用得越多,你就需要得越多。

而且还有个问题,在其他行业里,人才分层不像软件领域这么严重。啥意思呢?你在工地上很难一个人做十个人的活,但是在计算机和其他科学领域,经过深入的训练和历练,这个上限可能会拉到一个人顶一千人,这事可能让人有点畏惧,不过大家想想,大部分行业里,每个人的上升空间是很小的,你加入一个上限很高的行业,是不是相对非常有盼头?

至于怎么才能成高手,这个主要靠自己,也靠际遇,读书的时候是不是认认真真地学习,并且把自己的动手能力拉到了应该达到的高度,这一点可能大家觉得迷惑,难道有人不认真?当然啊,我前些年作为技术主管一直去大学招聘,一开始做第一轮面试官,后来升职了,就做二轮和三轮,你就能发现,哪怕在很多985/211,那里的毕业生都读了四年计算机,连基础的编程能力都没,不要觉得匪夷所思,这就是现实,现实就是你稍微用点心,就能超过大部分人。

大部分人也不是完全不用心,可能是今天在这里忙会儿,明天去别的地方忙会儿,狗熊掰棒子,啥也做不成。

这也跟咱们直觉错误有关,咱们一般以为的成长是这样的:

是不是学了计算机专业就废了(计算机也要变成天坑专业了)(1)

坚持一段时间发现没效果就放弃了,其实几乎所有的成长,都是非线性爆发式的,也就是前期默默无闻,突然间就来个指数级大爆发,大部分人在学校没人逼着,熬不到爆发就放弃了,到了工作后被逼着反而有了突破,不过跟别人相比慢了一拍,事实上这类人可能所有事都慢一拍,因为没人看着的时候,总也坚持不到那个转折点:

是不是学了计算机专业就废了(计算机也要变成天坑专业了)(2)

等到了工作的时候,得敢于担责去挑战,而且学会多笑,软件行业最重要的能力是合作。

人很多时候都是“一步错,步步错”,大学时候基础不扎实,编程能力很差,开始工作后非常受挫,然后提拔了别人不提你。心态不好成长慢,错失重点项目的机会,越来越边缘化。

当然了,最关键的一点,你做这个有没有愉悦感,很多时候,我们说“天赋”,其实可能就是那种愉悦感,有些人做某件事,他并不比别人聪明,但是做起来就是非常开心,这类人就算没天赋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如果他又聪明,干起来又爽,那就是开挂的人生。大厂的高级别技术骨干都是这类人,反过来讲,如果上班如上坟,好吧,承认了吧,咱就一普通人,继续混着吧,不然还能咋滴。至于将来是一直走技术路线,还是走管理的“山头路线”,那都是后话了,到了那个时候自然就懂了。

有很多小伙伴可能会纠结35岁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行业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除了公务员这种只进不出的行业,其他只要涉及竞争上岗,叠加我国过分充沛的人力资源,自然就会出现“后浪拍前浪”的事,不过关键还是调低预期,人各有命吧,也没必要太强求。

文末再总结几句吧。

1、前几年的高薪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后也会有高薪,但是不会像前些年那么狂飙;

2、接下来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想象力有多大,软件的世界就有多大;

3、如果要做这一行,就要每一步都扎扎实实,这个行业依旧是向上的,但是不代表里边每个人都能过得很好,事实上这个行业里严格遵守“二八定律”;

4、在过去,在未来,计算机都是对穷人最友好的专业。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