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产生在湖北(黄梅戏诞生在湖北是事实)
“班曰徽班,调曰汉调”,京剧中州韵湖广腔,所谓徽班进京,却以汉调艺人唱汉调为主,众所周知徽班只是个名字而!徽汉合流,徽调汉调合一才标志着京剧形成,京剧与汉剧、徽剧是三个不同的剧种,京剧发源地不是只有安徽,而是也有湖北!
京剧诞生在北京,叫做京剧,原创剧目在北京形成,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省黄梅县叫做黄梅戏,原创剧本在湖北省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市)形成,原创剧目源自湖北黄冈各县真人真事改编和湖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改编而成,原创传统剧目中“36大本,72小本”中大本戏以黄梅县居多,小本戏以广济(今黄冈武穴市)居多。后经华阳河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建国后,多次更改剧本名称,将剧目中的地名更换成安徽地名,用更改过后的剧本名字和剧中人争黄梅戏发源地,实属不应该!
2005年安徽省纪念桂林栖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合肥举成,时白林先生发表讲话:“上世纪50年代,没有曾圣希、桂林栖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桂林栖是湖北黄冈黄梅县人,不仅为皖西南安庆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黄梅戏在安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桂林栖被誉为新中国黄梅戏奠基人,生于黄梅戏的故乡湖北黄冈黄梅县,担任安徽安庆首任书记,创办安徽剧团,戏校,培养了严凤英、王冠亚(严凤英的丈夫,武汉人)、王少舫(南京人)、时白林等黄梅戏人才,支持拍摄电影《天仙配》,从南京借调王少舫。1953年安徽剧团的严凤英、王少舫多次赴黄梅县取经学习,带走部分传统剧目录音回安徽,其中就有《董永卖身》后被改编成电影《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才闻名天下。
为了纪念桂林栖为黄梅戏在安徽的传播和发展而作出的重大贡献,桂林梄黄梅戏基金会是以桂林栖命名(不以严凤英命名),至今安徽省黄梅戏演员仍然受益。如今说桂林栖把皖剧改名为黄梅戏实属不应该!黄梅戏被禁止进入安庆城,丁永泉被抓,随口机智地说唱的是皖剧,逃过一劫。后来恰逢日本人占领安庆,就没下文,其实黄梅戏从未正式改称过皖剧。老一辈黄梅戏演员丁永泉、王少舫、严凤英生前从未提起过皖剧这种叫法。
黄梅戏发源和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戏主要曲调来自黄梅县,以地名黄梅县中的黄梅二字名命为剧种名字。黄梅戏原创剧目“36大本,72小本”来自黄冈的黄梅、广济、蕲春、麻城、浠水等各县发生的真人真事改编,很多是有家书、族谱、墓碑志、朝庭奏折是可以证明的,只不过因年代久远。
时白林先生在《黄梅戏音乐概论》序言中开篇写道: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的黄梅县,从艺人从师记录和积累的唱腔(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以发生在湖北的黄梅县较为准确。一些传统剧目多发生在湖北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等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出版《安徽戏剧》中《丁老纵谈黄梅戏》中,丁永泉说:黄梅戏也是从湖北找到我们安庆地区的。丁永泉曾师从安徽省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唱黄梅戏的女艺人胡普伢,也是严凤英的恩师。
与严凤英同时期的著名演员张云风在安庆的《黄梅戏艺术》上发表文章回忆丁永泉唱夜宿马棚一段,满口的湖北乡音,很感人。
1920年安徽省《宿松县志》记载:境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演小戏,亦称黄梅戏。
清代同治人何元炳曾担任石棣(今安徽石台县)、东流(今安徽东至县)、繁昌(今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三县县令,写下“如今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描写安徽人不唱自己的江南小曲,争相学唱黄梅戏的盛况,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再次印证了黄梅戏从湖北传入安徽的事实。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安徽艺术家多次赴黄梅县采风,挖掘乡村音乐和剧本题材。
黄梅戏传统剧目与黄梅采茶戏中的36大本72小本剧目相同,历史上鄂赣皖三省艺人同台合唱,那边人多就以那边方言为准(主要是指湖北和安徽),如果不是剧目和曲调相同,在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年代是如何能做到的呢?直到1954年还有黄梅采茶戏艺人和黄梅戏艺人合唱一台戏。
唱汉调的湖北人米应先、余三胜却是徽班的台柱子!京剧两大世家余家和谭家都出自湖北,京剧鼻祖余三胜来自湖北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市)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三代皆为宗师,这就是京剧史上赫赫有名的京剧三余,京剧百年谭家,谭派鼻祖谭鑫培,京剧最早最大的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京剧有“余谭不分”之说,谭鑫培师承余三胜,同光十三绝之首、京剧青衣创始人余紫云(余三胜儿子)也师承谭鑫培,余谭两家相互学习。京剧也有“无腔不学谭”之说,谭家谪传两百余年,至今仍在传承京剧。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七代“谭门七代”成为京剧史上的传奇,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传奇。
晚清1905年湖北武昌府(今湖北省武汉市)人谭鑫培出演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中国京剧名扬世界,成为“国粹”。2011年中国第六届京剧艺术节在湖北召开,开幕式就叫《凤还楚天》,京剧老艺术家们说:我们这是来朝圣来了,是回到了京剧老家。”
时下大多数京剧艺术家认为:汉剧艺人米应先(湖北武昌府人,今湖北咸宁市祟阳县人)、余三胜(湖北黄州府人,今湖北黄冈市罗田县人)进京后,徽汉合流,徽剧、汉剧合一,才标志着京剧的正式形成,湖北汉剧艺人米应先、余三胜、谭鑫培先后成为徽班台柱子(第一名角),谭鑫培还是徽班大老板。湖北人骄傲了吗?湖北人争京剧了吗?
汉剧和徽剧应同等为京剧的源头,京剧的发源地不应该只有安徽,也应该有湖北。五大剧种中,只有京剧才算得上“国粹”,中国京剧艺术节举办很多届了,安徽从来没有举办过一次中国京剧艺术节。至于徽剧早在1948年就唱成抢救剧种了,也更本不是发源于安庆,而是发源于徽州(主体为今黄山市),徽剧目前仅在黄山市个别区县的局部地区有传承,而汉剧目前为湖北省四大剧种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