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影很难拍出这样的效果了(这样生活化的电影)
当从农业文明朝着工业文明过渡时,原本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不得不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实现所谓的城市化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阵痛,更多的是对于个体精神无处安放所引起的迷茫和失落。
此刻,物质层面的丰富并没有彻底解决精神层面的空虚,于是,当行走在农村大街小巷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遇到这样一种常见的现象——蹲坐在马路两边始终无话的老人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失去光彩的眼神里透露着对于农村发展复杂的情绪。我想,这是新旧秩序交替的必然结果,但个体精神和群体文化无形中产生的断层,却在人们的刻意忽略中慢慢走向了崩塌。
如果有人可以把目前农村存在的精神层面缺失的状况拍出来,我想,倘若可以跳出旁观者的角度,将思想和情感利用参与者的身份一同融入进去,或许,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因为,那不仅仅只是对传统乡村生活的固守,还有对于乡土文化崩塌和乡土情结淡漠的悲凉。
毕竟,工业文明总是伴随着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城市化发展总是伴随着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于是,年轻人的出走,老年人的固守,小孩子的留守,大概是就成了当下农村最常见的生活形态。所以,我会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这部电影,久久无法平息内心的那种悲怆。
电影从一个老人对自己身后之事的担忧开始,故事推进中自始至终充斥着的死亡话题,被导演巧妙地融入到了最为平淡的生活细节当中。其中,故事内容里涉及到的关于文化,关于生态,关于发展,关于人口老龄化,关于故土,关于精神等等的思考,大概也拥有着导演自身经历后的直接感受。
看着电影里许多老人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和茫然失措的精神状态,不由得让我感慨万千,与其说这是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倒不如说是工业文明中的物质和农业文明中的精神的某种错位。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乍一看的确具有几分诗意,可仔细分析却也能看出它的主观欺骗性,因为,一个带有浪漫主义神话色彩的名字,却包裹着真实且残酷的现实生存故事,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自与爷爷辈们接触时,大概也就能够体会到电影中老马所恐惧的东西。
这个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老人并不害怕死亡,他所害怕的,其实是自己所坚守的乡土文化被城市化无情碾压后的抛弃,而那里面藏着对于平淡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朴素精神的坚守。
试想一下,当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时,又有谁真的关心过像老马一样群体的精神世界呢?
1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这部电影是属于比较小众的文艺片,可能看过甚至听说过它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对于一部在国际上获得过高度肯定的电影,自然有它存在的价值。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李睿珺,她在电影风格上类似于贾樟柯,可是,故事内容上却比贾樟柯更加贴近现实。如果说,贾樟柯关心的是社会的变迁,那么,李睿珺关心的则是变迁中那部分被落在后面的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所以,这部电影的焦点便始终围绕着老马这个疾病缠身且命不久矣的农村老头。
其实,整部电影除了老马这个主要角色之外,还特意安排了老马的孙子和外孙女陪伴左右,前者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看淡人生的老人,寓意着传统,后者是不谙世事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小孩,寓意着现代,而老人和小孩正好是处在人生成长阶段的两个不同端口。
因此,影片借助两个小孩子天真的眼睛观察着老马生活的无助,而荧幕外的观众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出的却是精神上的迷茫。
传统朝着现代过渡,可传承上却出现了裂痕,所以,当老马各种怪异的想法让两个孩子都充满疑问时,荧幕外的观众大概也会有同样的疑问,那就是,究竟为什么老马要对土葬那么执着?究竟老马说的白鹤到底存不存在?此刻,找寻答案的到过程,让观众在思想和情感上自然而然的拥有了某种代入感。
电影从老马绘画棺材开始,作为工匠的老马大概是最后一次给棺材画白鹤了,而村里推行的现代火葬制度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完全认同,可是,在新旧观念交替中缺乏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合理引导的后果,就是出现了很多像老马这样因为无法平衡传统和现代而导致精神迷茫的老人。
影片中所展示的农村生活无非就是村头闲聊,家里吃饭,地里劳作,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枯燥的,可实质上透露出的却是远离世俗干扰的朴素生活态度,态度决定精神。但是,因为火葬这么一个代表文明的现代产物的介入,无形中就打破了农村生活原有的平衡,让原本看淡生死的老人居然开始关心起了自己的身后事来。
相比较导演前作《老驴头》中倔强老头对于物质生活的努力追求,《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这部电影,则更多的是深入到老年人精神世界的探讨。
影片中,老马老了也病了,而儿女们长年在外打工,让他总是不得不独自面对着生活的各种琐碎。虽然,女儿和儿媳妇都是比较孝顺的,但大多数的关心还是集中在了物质层面,比如吃的东西,身体的健康,或者是住的地方,至于老马内心真正的想法,并没有人去心平气和的仔细了解过,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老马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是怪诞糊涂的。
所以,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涌入时,无法及时更新价值理念,无法平衡传统和现代关系,不免让老人们渐渐产生精神上的迷茫和困惑。
电影中对于新旧碰撞的表现是柔和的,甚至并没有利用激烈的矛盾来制造冲突,而是借助死亡这个人们总是选择性规避的话题,深入地探讨着乡村文化中的土地情节。
靠天吃饭的农民对于土地的眷恋,一方面是因为土地带来的丰收满足着他们对于食物的渴求,另一方面是通过劳动热情积攒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对于生活保持向往的关键。
所以,此时的土地并非是单纯的死物,而是无形中成为了人们物质和精神赖以维系的纽带,所以,老马坚持死后土葬,并非是迂腐不化的封建保守,而是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碾压后,缺乏平衡传统和现代正确引导后产生的精神茫然。
老马一直坚信树上可以找到白鹤的羽毛,日落后的槽水湖里会有白鹤来吸水,可是,当人们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物质利益,不惜将槽水湖里的芦苇统统砍光,此时,老马不得不站在湖畔看着生态环境的破坏,看着树木的凋敝。
这种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有老马这类老人还对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幻想和保持坚守,或许,他已经成为了传统时代最后的继承者。所以,当老马没有等待白鹤反而等到了人们的破坏时,这种新旧交替中的物质追求,正在渐渐摧毁着淳朴的精神向往。
2
白鹤是推动电影发展的主线,表面上它在古代神话中代表着长寿和极乐,可是,如果结合电影内容来看的话,白鹤其实代表着对于自我精神世界的找寻。
影片中的老马,晚年有儿子和女儿的照顾,有孙子和外孙女的陪伴,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家庭生活,但老马在关于土葬上的忧心忡忡,却并没有人能够及时引导和交流,甚至就连倾听的机会都没有给出,这种精神世界的不安与物质世界的富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于是,抱着传统不肯撒手的老马在新旧秩序交替中一次次的走向迷失,他看到了老曹因为偷偷下葬而被村干部挖出棺材去火化,他也看到了生态环境一次次遭到破坏,他更看到了农村青年力量的大量流失。
他知道,这是社会变化带来的结果,但他并没有对于这种变化接受到更多来自思想和精神上的引导,于是,在传统乡土情结被撕裂之际,这些老人总在被忽略,也总在被嫌弃。
电影借由死亡话题引出对于个体,尤其是老人自我精神找寻的探讨,从而在回归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地审视着如何让传统和现代很好的结合?如何让农业文明更好地朝着工业文明过渡?
这不仅仅只是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多的还有精神世界的建设,尤其是像老马这样经历过生活淬炼的前辈 ,他们身上或许存在着封建愚昧,但是,在土地上播散过的热情和为生活奋斗过的干劲,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农村独有的精神文化,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在电影结尾处,老马平静地躺在了孙子挖好的坑里,然后看着泥土一点点地把自己埋了起来,最终完全被埋葬,而此时,从树上飞下来的一根羽毛,似乎将之前人们都不相信的白鹤给呈现了出来。
或许,在这里导演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就是想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幻想变为现实,然后告诉人们老马口中的白鹤是真的存在的,但这还是无法避免老马被埋葬后迎接死亡的命运。
在我看来,这代表着一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消亡,与其说是老马固执地对抗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如说是对于即将消失的传统乡土文明的挽留,那里藏着祖辈们在黄土地上打拼时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又有谁真的关心过这些老人的精神世界呢?
导演李睿珺曾说过:
中国的老人已经接近两亿了,中国现在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我拍了一个这么大群体的故事,你说是边缘?如果他们不是主流,谁是主流?
的确,任何时候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于过去的回顾和总结,而真正能够对于发展起到启迪作用的,恐怕就是这些经历过大起大落却早已看淡生死的老人们。
他们一直都在坚守自己的精神文化,也一直都在探寻着自己的精神文化,但我们却没有在新事物到来之际,给予他们更好的引导,也没有从他们的精神文化中提取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带着现代傲慢的视而不见,或许正在慢慢毁了支撑起这个国家的传统的乡土文化。
老马死了,还有更多与老马一样的人正孤独的接受着死亡,此时,这已经不再是关于土葬还是火葬的讨论,而是关于如何在沟通和交流中重新树立起正确的精神文化认知,重新回归到对于生活的热情态度上,重新与这些固守传统的老人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环境,这大概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