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荷叶的作用(荷叶八首荷叶衣裳)
荷叶八首,古代人利用荷叶做酒囊,超乎你的想象
被现代人忽略的荷叶,在古代实际是利用价值最高的植物叶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荷花仙子,关于荷叶荷花却并不多,这是因为,重要的东西,不过分渲染,知者心会,当然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不管用,这是古今文风的不同。
红楼梦关于荷叶有几处。一是端午挨打的宝玉,要喝小荷叶羹,虽然做出来的荷叶是面模子,但汤羹的确是用新鲜荷叶熬的。这证明荷叶可以吃。而是宝钗姑娘有自己入世的观察,“说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值钱。“三是林黛玉说,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化用李商隐名句,证明荷叶的观赏价值。这里至少就写了荷叶的三种利用价值。
但是荷叶只有这些吗?让我们从古诗里追溯荷叶的存在,和其利用价值。
一,古人劳作或者生活的衣裳
”制 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很多人觉得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一定多有夸张和想象。
用荷叶做成上衣,用荷花花朵花瓣做成裙子。这样的打扮,肯定像仙子或者仙女。屈原的确在这里表达自己用荷叶荷花做衣裳,出淤泥而不染,刻苦而高洁的表达。
但是自从古人用树叶以蔽体防身,避免自然界的伤害,荷叶应该是最早利用,可以当天然衣裳的草本。因为荷叶巨大。在上古,中国北方也多温暖湿润的沼泽,用巨大的树叶捆绑在身上,可以防止蚊虫自然的伤害,有着隐蔽的效果,这是无需要质疑的。
因为比起小型的树叶要用骨针藤子连缀,荷叶和芭蕉是天然的遮蔽材料,不费太多精力。至今芭蕉盛产的南方,或者丛林部落,仍旧有着利用大型叶子当衣裳的习俗。
”横石三五片,长松一两株。
对君俗人眼,真兴理当无。
野老披荷叶,家童扫栗跗。
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
君见愚公谷,真言此谷愚。“北周 · 庾信《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十六 》
这是南北朝时代写农民热爱田园山林的诗。
里面写的实景。隐居山中的老农,面对的是巨大古老的山石,以奇异的状态横卧在山顶,三五片巨大的横石边,居然长着一两个古老长寿的松树。这种姿态让人想到黄山迎客松。
当然这样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天然的荫蔽,古人席地而坐,这样的高山石头松树,就是最天然的桌子和栖息所。
我和你根本说不清楚,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美好,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真性情。你懂就懂,不懂我也无法解释。
你看看,在这里生活的老农民,老山人,身上披着荷叶就够了,而身边的童子自在打扫着树上落下的板栗花,享受自然的馈赠。
显然,这里的荷叶,是指的农民在山林劳作的防护服装。或者是新鲜荷叶连缀而成,可以避免风雨和阳光直射,这是廉价的劳动者的衣裳。
实际这样的衣裳在农村应该最常见,因为夏天干活,穿纺织品的衣裳最容易弄脏,且衣裳在古代是重要甚至昂贵的生活物质,那么为了爱惜衣裳,农民会用荷叶做外罩,避免泥土污秽,风雨侵袭,防止裸露的皮肤晒伤和蚊虫叮咬。
因为荷叶可以直径高达接近一米,将荷叶中间开个口,就可以套在身上。
做农民和山人的好处在于,有成片的竹林属于自己,无数的柑橘树果属于自己,自己就是山林的王者。
你们说农民都是愚蠢的人,不懂得智慧,但是选择这样的生活,有智慧的人,不过是大智若愚。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盛唐 · 高适《渔父歌》
唐朝高适写的渔夫钓鱼。
一个老渔翁坐在曲折深邃的山边水流地方,一心一意钓鱼,看着鱼钩,鱼竿不离手,
旁边的游客想知道他的姓名,问了很久,他也不回答。
他带着笋子皮做成的帽子,披着荷叶做成的上衣,心无旁骛,蹲守在钓鱼的石头上。
他这样一心一意,连身边不远的小船滑动溜走,也没有察觉。
高适说,我看了钓了一天鱼,鱼钓到,晚上没有船,你如何回家?
实际来脑补这个场景吧。老渔夫,头上顶着笋子壳,用荷叶开洞,套住上半身。
他真的不在意船吗?这条船走不远,无非是一处曲折潭面,他洒脱看待船的划动,另外他本身肯定会游泳,人生到了这样的年龄,无非是任意之间。
虽然农村也流行竹编草编的斗笠,蓑草或者棕皮做成的雨衣,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就近取材,利用征服自然。
荷叶衣裳,虽然廉价,不美观,但是很实用啊,一场暴雨下来,可以保证身体不被淋湿。
二,荷叶滤酒,做成天然的酒囊和酒杯。
从上古,人们就知道荷叶有药用价值,因为荷叶清香,清火。红楼梦中贾宝玉挨打后,身上红肿有炎症,心内因病苦热,所以想喝荷叶汤,行血消火,减轻炎症。
但是古人对于荷叶,是最大利用了这样的价值。
酒水在古代常用,是因为古代的酒水,多以粮食和水果发酵,且酒水可以有热量,逼出体内的寒气。酒水度数不高。甚至这样的酒水,是一种健康的养生防止疾病的方式。
比如每个季节是时令,都要在酒里加上时令的药草,以达到热身,防止瘟疫疾病的作用。比如菖蒲酒,菊花酒,榴花酒,桂花酒,男女通饮,是古代常见家常的轻型酒精饮料。
那么在唐朝之前,在南方地区,就流行荷叶酒。倒也不是荷叶泡在酒水里。
而是利用新鲜的大荷叶,当成酒杯。古人认为这样经过荷叶流动的酒水,沾染了荷叶清凉的香气,酒水更加冰凉解渴。但是这种酒,怎么保存呢?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中写,魏晋时代的济南,有郑公在夏天三伏的时候,邀请宾客在大明湖避暑,用大荷叶装酒,扎住荷叶口,可以装三升酒,这样的酒水,放置一段时间,让酒水和荷叶香气互相熏染,然后用簪子,刺穿荷叶柄,当吸管。这样的酒放在桌子上的砚台上,一个个传递着喝。
现代人都想不出这样美妙的方式,那荷叶柄就是吸管。不用想干净与否,只要荷叶柄够长,每个人喝的时候,剪掉上一个人触及的地方,也相当卫生。
荷叶酒囊,超乎你的想象。
这实际是济南当地的特色民俗饮酒方式,在魏朝时,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名为碧筒酒,荷叶杯。
在唐朝,这种饮酒方式,就已经很流行
”石榴枝上花千朵,荷叶杯中酒十分。
满院弟兄皆痛饮,就中大户不如君。“唐 · 白居易《失题 》
实际上白居易数次饮用这样的酒。在唐朝,固然酒杯的烧制技术成熟,但是夏天应景的农村集会,是购置不了巨量家族使用的荷叶形的陶瓷酒杯的。
所以大户庆祝夏节的方式,无非是用荷叶碧筒包酒,供应兄弟族人饮用,又美观别致,又清凉豪迈。
所以白居易才这样赞扬一个家族夏天聚会的热闹和欢腾。
荷叶囊中都是酒,兄弟族人在狂欢。能够将一族的兄弟聚集起来,只有你有这个心思,这个能量,这样的豪爽。
”午夜鸣琴餐玄露,深山弄月友赤松。
多感君侯欢导引,临流遣兴醉碧筒。“唐 · 何坚《次韵答阳刺史城 》节录
碧筒酒在中上层的雅集和宴饮中出现,在于可爱和巧思。因为不是很多人都能够品尝。
比如这个受邀来避暑看荷花的人,陪着主人夜晚去看荷花,晚上到山上看明月。
到了半夜里还有彩蛋,那船上早已经准备了荷叶做的碧筒酒,作为特色给宾客享用。
何坚肯定开心啊,这样的酒,这样包在荷叶里,这样饮用方法的奇特,又这样清爽甘甜,简直是意外啊。
”鲙缕丝丝雪色鱼,碧筒香细引村沽。
江天此乐谁无分,不问官家乞鉴湖。“ 北宋末 · 陈克《渔父七首 》
到了宋朝,碧筒酒是夏天的流行,人人都喝得起,尤其是旅游人数多的景点,早已经商品化。哪怕是在乡村,但凡有游客,主人都会制作拿出碧筒荷叶酒。
肯定不像唐朝宴饮时采用巨大的荷叶,这时候的碧筒酒,就是一到两三人的分量,更像荷叶酒囊。
在渔村旅游,吃着新鲜的鲙缕丝,喝着小荷叶囊酒,人人都有份,一起分享夏天旅游美好。大家如此开心,就不用希望自己像贺知章一样独自拥有鉴湖荷花。
好的花,好的酒,好的湖光山色,是在分享中快乐,才有价值。
三,荷叶是古代常见重要的包装材料。
”就荷叶上包鱼鲊,当石渠中浸酒瓶。
生计悠悠身兀兀,甘从妻唤作刘伶。“白居易《桥亭卯饮》节录
古代没有塑料袋,纸张容易沾水破损,很多时候,荷叶就是当包装材料使用。
比如白居易中午在一个亭子逗留,自己带饭带酒。
这饭菜明显没有用碗,因为太笨重,用的是荷叶包上米饭和鱼块。
中午的时候,将酒瓶放置在泉水中。
在这个地方自娱自乐,消暑过白天。
那么这是新鲜荷叶,有着保鲜功能。比如农村用荷叶包鱼,包食材。
在城市里,则用晒干的荷叶,包装草药,饮食。
到了宋朝,包装需求增大,有一个地方专门靠售卖晒干的荷叶牟利。当地的地方长官,看到了商机,让人们夏天收集荷叶晒干,一年可以有数千钱的进项。
不过这笔钱最终没有落在农民手上,气氛的农民毁掉了荷塘。
荷叶满天飞,成为当时的民谣。但是这是地方长官分配出了问题。荷叶当包装材料,这是自古而然,比纸张耐用廉价。
四,荷叶的用途很多。这里有南宋艾性夫的《荷叶》
”爱莲尽爱花,而我独爱叶。
不必满川红,香气自薰浃。
龟鱼荫凉影,鹭鸥憩别业。
洁可包龙城贾客之饭,清可制三闾修士之衣。
大可载太乙真人之卧,高可盖桐江神女之归。
醉仙捲作碧玉盏,歌妓携来绿云扇。
有时听雨隔窗眠,湖声十里钱塘晚。“· 艾性夫《荷叶》节录
说喜欢莲的人,都爱莲花,而我爱上荷叶。
不必在夏天里开着满塘红色的花朵,而香气自然馥郁清凉芬芳。
荷叶是水生动物的荫蔽着,是鹭鸶的家园。
荷叶可以做成荷叶饭,荷叶包,是商人行人最好的快餐。
荷叶可以做成衣裳,是屈原的最爱。
大荷叶简直可以在上面睡觉,让人感觉如神仙,我希望他见识过真正可以睡觉的王莲。
大荷叶可以当伞,是仙女和美女的遮阳遮雨伞。
荷叶可以卷成碧筒喝酒,荷叶是歌女们夏天随手就折下的绿色扇子。
荷叶可以听雨助眠,听见荷叶雨,如同睡在钱塘江边,听见壮阔的潮水。
实际荷叶的利用远远不止这些。你还知道荷叶有哪些妙用?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李商隐的爱,藏在《槿花二首》里,北宋西昆派诗人集体破解了她
古诗词五首寻找睡莲,李白最爱的青莲,就是紫色睡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