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全部歌曲原唱(专访音乐剧红梅花开作曲徐沛东)

江姐全部歌曲原唱(专访音乐剧红梅花开作曲徐沛东)(1)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音乐剧,音乐是灵魂。由周映辰导演、编剧、作词的大型原创音乐《红梅花开》讲述革命英雄江竹筠(江姐)的故事,在剧本台词之外,全剧也用30余首音乐,展示了作为学生、妻子、母亲、革命烈士等不同维度的江姐形象。

6月底,《红梅花开》在成都和自贡两地成功完成了首轮巡演,大获成功。《红梅花开》由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担任作曲。近日,他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

江姐全部歌曲原唱(专访音乐剧红梅花开作曲徐沛东)(2)

徐沛东近照

创造一个可爱的、年轻人能接受的江姐

在不少音乐人的心中,歌剧《江姐》已经是一座难以攀越的高峰,它的出现也几乎表示着,中国歌剧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但在新时代的今天,大众的欣赏趣味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年轻群体里,略显老套的歌剧演唱形式,或许已经很难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

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主创团队在接到“江姐”这个题材后,第一个想法便是:绕开歌剧的表现形式,用更时尚、更贴近青年人的方式,打造全新的具有青春气息的“江姐”。

“音乐剧成了我们很快达成的共识。”据徐沛东介绍,音乐剧也是从歌剧演变而来,但它更灵动、更时尚、更浪漫,更适合大众普及,因此在国外特别发达。引入中国后,也发展迅猛,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

徐沛东认为,在回顾建党100周年的征程中,在建党初期,年轻的党的历程、年轻党员的故事,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年的年轻人是如何一步步受到党的号召,在风风雨雨的艰难中,我党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发展壮大,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有义务以这种形式鼓舞当代年轻人,激励他们。”

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剧形式,讲述年轻的共产党历程、年轻的共产党员的故事,《红梅花开》无愧于一支“青春版”革命英雄史诗。

江姐全部歌曲原唱(专访音乐剧红梅花开作曲徐沛东)(3)

少见的“3拍”《摇篮曲》

抒发对革命理想的憧憬

在《红梅花开》中,有一节音乐内容为观众和剧评家们津津乐道。在江竹筠生下与彭梧桐的孩子后,她既喜悦、又无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一份温暖的牵挂,或许矛盾重重。江竹筠望着摇篮里的孩子,深情地唱出《摇篮曲》。徐沛东谈道,《摇篮曲》是柔软的、缠绵的,在民间一直用于哄孩子睡觉,所以多以2拍、4拍的曲调居多。而作为革命者江竹筠,她的内心同时是坚定的、战斗的。于是在创作时,徐沛东一改《摇篮曲》为3拍曲调,展示出了在柔软的外表下,内心积极涌动着的江姐形象。“这一节实际上是通过《摇篮曲》抒发江姐对革命理想的憧憬,借着《摇篮曲》表达对革命精神的认识。”

江姐全部歌曲原唱(专访音乐剧红梅花开作曲徐沛东)(4)

体现江姐时代性

《红梅花开》还有很大的打磨空间

江姐是四川自贡人,歌剧《江姐》融入了川剧音调,这种融合非常成功。但徐沛东却有意避开了江姐的“四川特征”,在江姐身份和音乐剧主旨的探讨上,进行了更广阔高远的创作。

徐沛东认为,通过多年来文艺作品的传播,江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她已经成为我党成长历程中的一个典型人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在这个维度来说,江姐虽然是四川人,但她并不仅仅属于四川,而是全中国人的江姐。

“因此如果过分强调地域性,可能会削弱音乐剧形式中江姐形象的塑造。”徐沛东解释道,主创团队更想通过音乐剧这种时尚充满朝气的艺术形式,诠释江姐人物的时代性。“毕竟当代年轻人的接受观念和过去已经大不一样,我们更想贴近当下、贴近时代。”

《红梅花开》得到了国内不少剧评家的称赞,也提出了些许问题,徐沛东悉心听取后告诉记者,《红梅花开》还有许多值得修改和商榷的地方。

由于疫情原因,徐沛东滞留国外。《红梅花开》30余首音乐全是在国外完成。这样的远程创作利弊皆有。“好的是这一两年我有大量时间慢慢思索、潜心创作,不像在国内事务繁杂,坏处就是在排演期无法和演员面对面沟通,因此也留下了不少待改进的问题。”徐沛东感叹道,这种远程创作是之前从未有过的,集中创作期刚好赶上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主创人员只能通过线上会议交流沟通。这也无可避免造成了一些遗憾,“和演员的面对面交流,如何演唱每一首曲子,这种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徐沛东非常看重这一点,因此他也相信,《红梅花开》还有非常大的持续打磨的空间,在今后的复排中,他也将亲自在现场和演员交流,慢慢调整修改,精益求精。他相信,《红梅花开》一定会日益完善,成为一部精品音乐剧。

江姐全部歌曲原唱(专访音乐剧红梅花开作曲徐沛东)(5)

音乐剧在我国任重道远

结合中国特色尤为重要

诚然,音乐剧在我国依然是年轻的形式,任重而道远。徐沛东提到,近年来,国内音乐剧创作热情非常高。但音乐剧毕竟以“音乐”为核心,在音乐语言上如何从“舶来品”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还值得下功夫。

“完全百老汇式的音乐剧在中国没有市场。”徐沛东提到,目前国内很多音乐剧,完全依靠模仿西方音乐语言来完成作品,但实际上真正能被记住的,永远是结合了中国本地特色的作品。“音乐剧是优秀的文化形式,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也是时代的产物,但我们需要以这种形式创作中国老百姓喜欢的内容,我相信,未来优秀的音乐剧一定能遍地开花。”

如今在国外的徐沛东远离国内事务纷扰,能静下心来进行创作,他认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偶尔也自学英文,锻炼大脑。目前,他最着急的就是《红梅花开》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今年他和成都的缘分远没有结束,接下来,中国音乐殿堂级赛事、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将在成都举办,作为评委之一,徐沛东也将来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