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原来这么多著名的教育理念)

朱永新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原来这么多著名的教育理念)(1)

李振村,曾任《山东教育》杂志、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等杂志执行主编,2012年创办《当代教育家》杂志并担任总编辑,同年兼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校长,著有《教师体态语言艺术》《雕塑心灵》《新教育诗》《为什么是抚松:中国乡村教育再造》等著作。

朱永新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原来这么多著名的教育理念)(2)

【李振村专栏】

那些被误读的教育理念

原创作者|李振村

2014年10月18日,全国新学校论坛大会上,我做了一个《“学生第一”有多难》18分钟演讲。互动环节,一位校长说:我认为学生第一也好,教师第一也罢,这些说法都不太正确。因为师生互为支撑,互为表里,相互融合,怎么能分出谁第一谁第二呢?

这位校长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我也知道,他是过于机械地理解“学生第一”这个理念了。

李希贵校长提出的“学生第一”,其本意并不是像体育比赛要赛出冠军亚军、考试要测出第一名、第二名一样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的一个位次排序。它其实是用“第一”这样一个概念,形象地强调在教育生活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我意识到,当下我们对很多教育理念可能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读。

比如,前几年广泛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理念曾让很多老师气馁和惭愧,因为班级里总有一些似乎怎么也教不好的学生。后来全美最佳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在中国演讲,中国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他直接回答:我不可能教好所有的学生!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于是,一些老师又松了口气:你看,连美国教育家都有教不好的孩子,何况我们?

其实这句话并没有说错。它是用一种接近于修辞的表达方式,强调老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强调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这里最主要的是“教好”的标准问题——如果我们把“教好”狭隘地理解成让学生考试成绩优秀,那肯定有很多学生是永远也教不好的。但是,我们如果把“教好”理解成顺应每个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擦亮每个孩子独特的生命亮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再比如,前几年还流行一句话:拿起表扬的武器。这也是李希贵校长提出来的。与这句话意思差不多的还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个说法:老师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要学会不断地给孩子戴高帽,意思是要不断地表扬学生。于是,这一观点被教育专家们津津乐道,不断拿来训导老师。凡是在一线教过几年书的老师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独特的生命个体,面对这些孩子,任何单一的教育策略都不可能包治百病。老师有时候就是需要板起面孔来,没有批评和正当的惩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那么,这句话说错了吗?当然也没有错,错在我们简单化的理解上了。拿起表扬的武器也好,给学生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也好,都是强调教师要更多地运用正面鼓励的方式,不断给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不断给孩子以自信。这个观点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格外发人深省。但是,这两句话并没有说不要批评,不要原则。

还有“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个理念也曾经风靡一时,很多老师奉为圭臬,于是努力蹲下身子,始终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打交道。结果遇到很多问题,孩子有时候会蹬鼻子上脸,丝毫不把老师当回事。老师没有了威信,教育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其实,这样做,也是对这个理念的一种误读。

师生关系绝对不是简单的尊重和平等就能概括了的。一位老师,既要让孩子们感到亲近和友善,也要保持适当距离,保持适当的尊严,让孩子们有所敬畏。这个分寸的把握就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所在。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但是也并没有否定教师的尊严。一个“蹲”字就形象地说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师生关系中拥有更大的支配权,处于更强势和主导的地位,所以,教师必须柔化这种“支配权”,建立互相信赖和更趋平等的师生关系。

德国有民谚: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用一句话概括一个教育理念,通常运用的都是比喻的方式,强调一个方面的同时,必然会忽略或者淡化另一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这些教育理念时,摆脱单向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从教育生活的实际出发,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本身永远比教育理念更加的丰满和水灵。我们需要从理念中寻找启迪和方向,但是我们更需要埋首教育大地,孜孜以求,探索前行。

(本文由“当代教育家传媒”编辑推荐,选自许昌清虚街眼视光中心,版权归原创作者李振村所有)

朱永新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原来这么多著名的教育理念)(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