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暮最相思七言绝句(白发戴花君莫笑)

社会进步,风尚流转,古人的一些行为举止在今人看来有点荒唐,却是别具雅意。以男子簪花的风尚来看,今人是否活得有点拘谨呢?古代男子簪花该从哪开始梳理呢?

战国爱国诗人屈原爱香草兰芷,但只是“佩”,还没明确是戴在头上。

晋人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也还只是“佩”。

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里就是明确地戴在头上了。

唐代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中说:“……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九梁”是官员冠上装饰的九条横脊,他们将花朵插在朝冠的“九梁”上,在当时是一种时尚。

唐末五代时期的王仁在所其著的《开元天宝遗事》就曾记载: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颁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

《宋史·礼志十五》记载:“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也有:“新进士释褐於国子监,祭酒、司业皆坐彝伦堂,行拜谒簪花礼。”

朝暮最相思七言绝句(白发戴花君莫笑)(1)

由此可见,古代文人雅士冠上簪花,并不是轻浮之举。他们固然有兼济天下、家国功业的那一面,自然也不缺乏揽胜赏幽、诗酒风流的高情雅意。这方面,古人可比今人细腻精致得多了。不仅如此,他们非常善于将那些美好的事物驭于笔端、遣于心怀、诵于樽前。文人对花的赏玩,除了种花、赏花、惜花、借花寄寓,还有一大可观——簪花。古诗词里的男子簪花,极有潇洒风度,往往足以消解人生的失意,且看这些诗词: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北宋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簪花照镜,客鬓萧萧都不整。拟倩东风,化作尊前入梦云。(北宋 贺铸《减字木兰花·簪花照镜》)

簪花犹且强年少,诉酒固非佯小心。花好酒嘉情更好,奈何明日病还深。(北宋 邵雍《簪花吟》)

把酒簪花强自豪,花枝羞上阿翁髦。不教春色因循过,忍为虚名孟浪漂。醒复醉,莫还朝,纷纷四海正兵骚。从渠眼底桑田变,且乐床头拨瓮。(金代 段克己《鹧鸪天·把酒簪花强自豪》)

这几位诗人(词人)所写的簪花,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都是他们似乎都不太开心;第二,都是在老迈衰病中,簪花对酒。这可不是喝闷酒、发幽情、生闷气。就以欧阳修为例来说说这白发簪花的饶有深意吧。

欧阳修的《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作于贬官颍州的任上,那时候他42岁。这首词先描写了一番美好的堤上春景,然后词人反过来看看自己——青春不在,鬓发花白,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呢?事实上,此时的欧阳修并不太老,但他内心是苍老的,他刚刚经历了一场仕途变故,还有一个致命的污名。

朝暮最相思七言绝句(白发戴花君莫笑)(2)

《清平乐》人物剧照:欧阳修

那变故是参与庆历革新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这首词就写于颍州任上。

那污名是一些人要置他于死地的阴谋诡计。半生清正傲岸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此前竟被一些小人诬陷为私通外甥女(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之女),这种为打击异己不择手段的行为,给欧阳修的声誉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40岁出头的欧阳修,在滁州也好,颍州也好,不停地强调自己老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也,太守醉也。”(《醉翁亭记》)“白发戴花君莫笑”,这种自称老翁的自嘲,又总是伴随着饮酒游赏之乐,这样看来,白发簪花,尊前一笑,以潇洒的姿态对抗命运的不公,正是这位杰出政治家内心坚韧的力量所在。

簪花樽前,笑对人生,老了又怎么样?病了又怎么样?即使风波加身,也能在以平和心态借花一笑、樽中快意,这智慧、这胸怀、这高雅,让人叹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撤下,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