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风雨雕花楼(风雨沧桑小黄楼)

按:7月22日,事儿君推送了丁氏后人丁永志先生《关于“小黄楼”的回忆》之后,得到消息称: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小黄楼”已经修缮完毕,现正在布展。在不久的将来,将作为历史见证文物和教育基地对外开放。闻之欣喜,“小黄楼”终可摆脱当茶楼、饭店、会所的命运,得其所用。经授权,今日推送高培忠先生于10年前的著文《风雨沧桑小黄楼》,系最早系统介绍“小黄楼“历史文物价值的专门文章,篇中亦最早对保护和利用“小黄楼”提出了呼吁。

从潍县望族的宅第,到日军宪兵队部;

从国民党军指挥部,到曾山和许世友的办公室;让我们走近——

风雨沧桑“小黄楼”

建党85周年前夕,我们在深情回顾潍坊党组织辉煌发展历程的同时,多方探寻饱经岁月沧桑的革命遗址遗迹,四处采访亲历潍坊解放与接管的革命老人。终于,我们把目光投向一座神秘的“小黄楼”。

掀开尘封的历史,披阅“小黄楼”的沧桑变化,我们发现了一段渐为人遗忘的光荣,我们震撼于世事造化之弄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走近小黄楼,汲取她身上所蕴藏着的革命传统、历史文物、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养分……

潍县望族的宅第

小黄楼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潍坊商校老校区内,是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外墙呈黄色,虽是临街,但因楼面南背北,所以不为人注意。许多在潍坊居住几十年的人,都不曾知道这里有一座已是70岁高龄的楼房。该楼又称八角楼、元宝楼,上下两层并建有地下室,一层、二层各有五个房间,面积200多平方米,室内门窗、木地板、木楼梯等基本保持原貌。

为了弄清小黄楼的身世,我们专程采访了小黄楼最早的主人——民国时期潍县富绅丁叔言之子丁作民先生。

丁叔言(1888-1946),名锡纶,字叔言。其丁氏世家是民间俗称的“潍县四大家族”之一,到了民国时期更成为潍县首富,有“丁半城”之称。丁叔言本属五宅丁善庆之后,因其父丁毓庚出继于四宅丁善宝,他又成为丁四宅成员,13岁时又出嗣给六宅丁善长为孙,继承了丁六宅的庞大家业。丁叔言多才多艺而又经营有方,鼎盛时期拥有土地2万余亩,遍布潍县及周边四县的30多个自然村,另有当铺2处,家宅2处,成为潍城士绅首富。小黄楼所在地正是当年丁六宅的府第。

据丁作民介绍,丁六宅位于南门里大街(今向阳路南段)以西,共有房屋100多间,是名符其实的“大宅门”。当时并不临街,距大街尚有20多米,后来城市改造才慢慢成为临街住房。现在,丁家大院的房屋除小黄楼外,早已全部拆除。

关于小黄楼的建设年代,历来有多种说法,不少人说是日军入侵潍坊时所建。丁作民先生虽已是83岁高龄,行动不便,但头脑清醒,言语流畅。他很肯定地说,该楼建于1935年前后。当时丁家大院的东北角有一块空地,他的父亲丁叔言决定在此建一座楼房,便请了当地建筑商刘云呈和潘三设计施工,费时近一年,约花费3000—6000块大洋(年代久远,具体数目已难详记),是当时潍县为数不多的楼房之一,也是潍县城内唯一的家居楼房。

建成后,该楼就成为丁叔言家庭主要成员的居住处,丁作民清楚地记得,自己曾在楼内居住过一年多时间,直至抗战爆发。1937年底,由于抗战形势紧张,丁叔言安排丁作民姐弟数人随母亲赴上海投奔著名作家王统照避难(王统照是丁叔言夫人的胞弟,丁作民的舅舅),直至1943年才离沪返潍。

日伪作恶的见证者

1938年1月10日,日本军队占领潍县,丁叔言随潍县县长厉文礼出走,在安丘、诸城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小黄楼不幸成为日本宪兵队潍县分队的驻所。

在这段时期内,日本宪兵经常把抓捕的抗日志士和革命群众关押在楼内,该楼地下室成为日军对我抗日军民实施暴行的场所,恐怖的叫声惊扰得附近居民彻夜难眠。潍县解放后我军接管时,地下室墙壁上还是血迹斑斑,令人目不忍睹。据当年曾在潍县宪兵队干过保役(勤杂工)的陈淦老人在回忆文章中介绍,日本宪兵队在潍县做了许多诡秘的特务活动和残害中国人民的恶行,使人每听到“宪兵队”这三个字,就有心惊肉跳的感觉。

家住奎文区的76岁的刘秉图老人回忆说,他的父亲刘星垣当年在潍县东关经营承文信书局(今潍坊市交通银行所在地)。1943年初,日本宪兵队以“私通游击队”的罪名将他父亲抓走,书局的书籍也大部被拉到南坝崖火坑烧掉。

“我的父亲当时就被关在小黄楼所在院中,受了许多酷刑,如灌洋油、压杠子等,这些名称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后来我的一个表哥四处打点,花了大笔钱疏通关系,才得以保释。听父亲说,大概花了十七八间房子的钱”。经此变故,承文信书局的生意一蹶不振,后改为正文书店,勉强维持。

国民党军队的城防司令部

1942年厉文礼被俘后,投靠了日本侵略者,部队仍驻原防,在潍县城内设立“办事处”,委丁叔言为主任。抗战胜利后,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张天佐下令将丁叔言收狱(同年底保释),小黄楼作为敌伪财产被没收。国民党第20集团军驻扎潍县时,司令部设在丁家大院,总司令夏楚中曾在小黄楼居住过一段时间。

1947年底,国民党96军军长兼45师师长陈金城率部来到潍县,小黄楼又成为陈金城部的城防司令部,充当解放战争时期潍县反动军队负隅顽抗的指挥机关,直至1948年4月我人民解放军攻克潍县。

81岁的张宏孟老人是潍县解放后的第一批接管干部,他于潍县西城解放的当天夜里进入城里,当时就住在小黄楼院中。他还记得翌日清晨,到小黄楼中查看的情形:院中一片狼藉,楼前一间小屋里的桌子上还摆着米饭、豆腐乳之类,显然是敌人仓皇逃窜,尚未来得及吃早饭;一楼摆放一挺重机枪,枪管很粗,子弹硕大,说明这里是敌人重要的防卫之地;大厅正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头像,西墙上是蒋介石头像,会议桌上还有一张作战地图,明显看出是敌人的指挥部所在地。

中共潍坊特别市委办公地

1948年4月1日,潍坊特别市委在潍北成立,这时潍县战役还没有打响。4月24日,我军攻克潍县西城,市委书记曾山、市长姚仲明带领部分接管干部,于当天夜里进入已经解放的潍县西城。攻打东城时,我军九纵司令部曾设在小黄楼。潍县战役胜利后,这座小黄楼及其所在的丁家大院就成为潍坊特别市委的办公地点,掀开了它风雨沧桑历程中崭新的一页。当时,潍坊特别市委书记曾山、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均在小黄楼二层办公和居住,曾山同志在二层西侧,许世友同志在二层东侧

79岁的于泽芬老人,当年是潍坊特别市军管会财政部的干部,她在济南某疗养院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回首与小黄楼的近60载情缘,她激动地侃侃而谈:她曾在小黄楼的院中住了好几个月时间,调到特别市委办公室任收发文书后,更是经常出入小黄楼,有时也到二楼给曾山同志送阅文件,也曾在那里与许世友同志的夫人有一面之缘。她说,小黄楼那时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市委的象征,给人一种神圣而且神秘的感觉。

曾山和许世友同志离潍后,小黄楼所在的丁家大院仍旧作为潍坊特别市委的办公地点。1949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市委办公地点未变。1950年5月,潍坊市并入昌潍区。同时,中共昌潍区地方工作委员会机关从益都迁进潍坊,仍然在这里办公,小黄楼先后成为地委办公室、宣传部、农委的办公地点。80岁高龄的曹云明老人,就是当年随昌潍地委机关来到这里的,他1950年底调到地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工作,1951年春天搬进小黄楼办公。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小黄楼建筑质量精良,设计合理,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但也有采光不好的缺点,所以并非理想的办公场所,更适合用作家族宅居。

小黄楼的今天

1956年地委机关从小黄楼大院迁出,这里成为专区招待所,直至1975年划归建校不久的潍坊商校。此后,先后用作学校的教室、宿舍、仓库等。学校在扩建校舍、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将该楼拆除,以使校区布局更加合理。但学校领导以难能可贵的文物保护意识,果断决定保留这座建筑物,并尽量保留了建筑物的原貌,从而极大限度地保住了小黄楼的文物价值。

近年来,小黄楼已经长期闲置,并多次成为私人租赁开办酒店、茶楼等的经营场所。近日我们前去探访小黄楼时,发现它又变更了临时主人,成为一家私人会所。现在,小黄楼外墙全部粉刷了粉红色涂料,虽然新鲜靓丽了许多,但已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小黄楼形象了。

潍县战役胜利后设立的潍坊特别市,是解放战争进入反攻后华东地区解放的第一个较大城市,中央对潍坊的接管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在城市建制与接管干部的规格上都有体现。比如,安排时任中央委员、华东局财委书记兼财办主任的曾山担任第一任市委书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基于此,对小黄楼进行保护并开展有关纪念活动,以缅怀和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对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历经70载风雨的小黄楼,见证了新旧两个中国的变迁,见证了潍坊的昨天与今天,见证了潍坊人民的苦难与欢欣,宛如一个智慧老人,穆然而坐,向我们娓娓诉说着什么……

深秋风雨雕花楼(风雨沧桑小黄楼)(1)

(“小黄楼“外貌。)

深秋风雨雕花楼(风雨沧桑小黄楼)(2)

深秋风雨雕花楼(风雨沧桑小黄楼)(3)

(修缮后的“小黄楼”内景。)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推送,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需经其授权。

欢迎赐稿,并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潍县老事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