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

所谓中庸,宋代程颐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的核心思想,写出了天地和谐的自然天性,是宇宙的本来状态,而天地之间的人一旦拥有这样的和谐状态,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天地万物达到一种和谐无碍的境界,人与天地合为一体,行事自在,万物欣欣向荣,人则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中庸》不长,不到一万字,却是跟《论语》《孟子》并列的经典,它主要说的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用中正、中和的方式做人做事,这是《中庸》最核心的东西。

“中”原意不是现在人想的“持中,中立”那么简单,它其实是有点儿玄机的,首先是叫人不要过头了、极端了,不偏不倚是为中,万事都要刚好才行。就像是一道菜,火候适中时候才能烧好。《中庸》里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可见它还指人的本心,人人心里都有个“礼”,喜怒哀乐变成行为的时候,这个“礼”就让行为做到恰当、自如不过分。“庸”如何解呢?孔子说“不易之谓庸”,庸就是稳定不变的东西。一句话,中庸就是让人的内心和行为做到协调,做事情不要有过和有不及。

如果说《大学》是治世哲学,那《中庸》可称得上修身哲学,如书中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说的是心诚跟明理的关系,如果理顺了,读书人可受益一辈子。所以历史上的朱熹、顾炎武、曾国藩诸人,读懂了《中庸》,才做到了至善、至诚的中庸境界。

《中庸》还提出了“诚”的概念。人要想与天地并列,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要“至诚”。曾子也把“诚”作为达到最高理想的必要修养,子思把诚发挥到极致。只有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天性,才能发挥事物最大的能力,才能参与天地化育。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1],陈其宗器[2],设其裳衣,荐其时食[3]。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4];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5],所以逮贱也[6];燕毛[7],所以序齿也[8]。

【注释】

[1]春秋:四季的代称。这里指祭祖的时节。

[2]陈:陈列。宗器: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器物。

[3]荐:进献。时食:指古代祭祀祖先所进献的时鲜食品。

[4]昭穆:是古代一种宗法制度。宗庙的次序是有规定的,始祖庙居中,以下是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昭穆,在这里指祭祀的时候,可以排出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

[5]旅:众。酬:以酒相劝为酬。

[6]逮:及。

[7]燕毛:指祭祀完毕,举行宴饮时,以毛发的颜色来区别老少长幼,安排宴会的座次。燕,同“宴”,宴会。毛,头发。

[8]序齿:即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定宴会的席次或饮酒的次序。齿,年龄。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他们可以算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吧!所谓孝的标准,就是要像周武王和周公那样,善于继承前人的遗志,善于完成前人所未完成的事业。在春秋祭祀的时节,及时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要用的祭器,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时鲜食品。

按照宗庙的礼节,就能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秩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排列祭祀时各执事的秩序,就能分辨清楚才能的高低;在众人劝酒时,晚辈必须为长辈举杯,这样就能使爱抚之情延伸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以毛发的颜色来决定宴席的座次,就能使老老少少秩序井然。

【思想】

周代祭祀的一些礼节,都是围绕“孝”字来制定的。祭祀完毕,举行宴会时,以毛发颜色来区别长幼,安排座次。

【原文】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1],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2],治国其如示诸掌乎[3]!”

【注释】

[1]郊社:周代于冬至的时候,在南郊举行祭天的仪式,称为“郊”;夏至的时候,在北郊进行祭地的仪式,称之为“社”。

[2]禘尝:在此应为宗庙四时祭祀之一,每年夏季举行。尝,也是四时祭祀之一,在秋季举行。《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3]示:同“视”。

【翻译】

站在先前排定的位置上,行使祭祀的礼节;奏起祭祀的音乐;尊敬那些理应尊敬的人;爱护那些理应亲近的人;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标准。

制定了祭祀天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上帝;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和夏祭秋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明白容易啊!”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2)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3)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4)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5)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6)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7)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8)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9)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0)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1)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2)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3)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4)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5)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6)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7)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8)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19)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20)

老子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诵读-中庸-武王)(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