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最有名的一次战斗(这个人是个文官)
于谦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成就卓越,为人清明坦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百姓赞誉他为“于青天”。 土木之变后,这个国家面临着空前危机,而他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开展了在历史上有名的“北京保卫战”,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页宏伟篇章。
1449年七月,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蒙古瓦剌部首领以明朝不讲信用为借口,分兵多路南进中原。而年轻冒失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立不世之功”的蛊惑下,想要重现他的祖先出兵蒙古胜利凯旋的场景,不理会群臣的各种意见,草率冒失的率兵出征。八月十五日,双方在土木堡遭遇并爆发冲突,此役以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战败且被俘告终,这场战役史称“土木之变”。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痛失20多万精锐部队。而当时,明朝面临着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抵御气势汹汹的来犯之敌,守卫空虚的北京城。当时,北京城城门昼夜紧闭,城内民心不稳。 许多官员和富贾都逃向南方以求躲避战祸保全性命。大战后第三天,皇太后下令郕王朱祁钰为监国,召集官员讨论攻守之策。此时,有官员主张退守,南迁避战。
于谦怒道:“出此言者,当斩!京城乃是国家的命脉所在,一旦动摇,那么,国家的形势就无力回天了,难道不清楚宋朝南迁的结局嘛。”此言一出,众人皆醒。最终,在诸位大臣的推动下,身为监国的朱祁钰下定决心战守北京,而于谦临危受任,接下了这个无限光荣同时也无比艰巨的任务。
八月十九日,在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于谦主持开展了首次战备会议,于谦,要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危急的局面。由于,年轻皇帝的冒进,明朝元气大伤损失惨重,甚至,在首都都找不出几匹体面的战马。同时,守备军队人数不到10万,而且,大部分是老弱残余和退休人员。同时,整个军队士气低迷,这些守备京城的老弱残部未战先怯。
面对如此强敌, 甚至,一些官员都丧失了信心,看来于谦的第一要务是要稳定军心。
他先是调动了河南,山东和南京的预备役部队,以及,江北的所有粮食运输部队和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陈懋所部浙军。 并下令:“收到命令即刻启程,按时赶到北京部署防线,有违此令者,杀!”之后,他为了解决军队后勤问题,避免粮草在运输过程中被敌人抢夺,随即下令,让所有前来北京的军队先前往通州领取自身所需粮草物资然后再前往北京。
九月初,上述所有武装部队按时抵达,京城防御力量达22万人。而且粮草物资充足,人心向稳。在于谦为军队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他还平息了一场政治动荡,使得当时的国防部长王直非常佩服。顺便说一句,此时,他更是为人们做了一件好事——杀了王振的党羽。
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王振蛊惑皇帝贸然出兵导致的,所以,在战争失利后,朝野内外都把过错归结到这个宦官身上,而对这个小人的怨恨终于在八月二十三日集中爆发。
这一天在朝堂之上爆发了一次严重的暴力事件:这一天的朝政事务由监国主持,而身为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陈溢也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竟然,上奏朝廷请求肃清宦官王振的残余势力,而且,言辞相当激烈,声泪俱下,最后,竟然在朝堂上号啕大哭起来,这直接煽动了众人淤积的情绪,导致朝堂秩序混乱。
那时,朱祁钰还只是个监国,代为管理国家,他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突发事件,仔细考虑后,他仍然不敢作出决断。最终,他只能做出缓和之计,令群臣退下,此事日后再议。然而,大臣们却不肯退下,死活要求朝廷给个明确的说法。
这时,一个认不清局势的人蹦了出来,他就是王振的同党,时任锦衣卫指挥的马顺。这个人嚣张跋扈久了,根本不把群臣放在眼里,依仗着皇帝给的权利,经常呵责群臣,但今天,他的这种行为无疑是自寻死路。突然,一位名叫王竑的大臣突然抓住马顺的头发,对他拳脚相加。众大臣见状一拥而上,将马顺团团围住,殴打致死。
在朝堂之上大打出手的群臣们,竟然,有人指着监国朱祁钰,要求他交出王震的残余党羽!这种近乎谋逆的行为,让朱祁钰非常害怕。这时一个太监召来了两个王振党羽,这两个人到场后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被群情激昂的大臣们围殴致死。
朱祁钰是真的被这样的场面吓到了,他想要逃离这个地方。但是,头脑冷静的于谦意识到,如果,此时让朱祁钰离开,那么,在没有人能震慑住场面的情况下,王振党羽以及身怀武艺的锦衣卫们很可能对群臣出手。于是,他出手阻止了意欲逃离的朱祁钰,请求他下令赦免今日朝堂上的百官无罪。一场潜在的危急被于谦化解,而且顺应民意,顺利的将王振抄家。
于谦在战守北京面临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被俘的皇帝——朱祁镇。显然,朱祁镇会成为敌人要挟大明的把柄,因为,身为皇帝的他对于当时的大明来说太重要了。但是,皇帝是大明的,而不是个人的,所以,此时的于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被俘的皇帝成为一个“过期品”。
在关于立谁为新皇帝的问题上,首先,考虑的当然是皇长子朱见深,但是,当时的他只有三岁,太过于年幼。 最后,只有朱祁钰可供选择。 由于,朱祁钰目睹了宫廷的斗争,他不太想做皇帝,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北京城不能在这场战争中得以保全,他可能会因此丢掉生命。在众大臣的不懈坚持下,朱祁钰最后还是“接受”了。
这三件事做完以后,北京城内的局势得以稳定。为了保卫京城的九门,于谦给出了五个令人震惊的指令。每个人都知道,在战争中首先遭到袭击的目标一定是北京外城的九个大门。这九个门分别是: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这应该是北京城自建成以来首次遭到大规模袭击。
当时,于谦的副手建议,为了保卫城市迎接敌人,应当实行坚壁清野,固守城池的策略。每个人都赞成这一战略,唯独于谦持反对意见,他否决了这一提案。而且,他还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放弃城池,让军队开拔城外列阵迎敌。在众人愣神之际,他又令:“锦衣卫在内城巡逻,凡是发现有军士出现在内城而不出城迎敌者,杀无赦!”
他紧接着分配将士固守九门,如有丢失阵地者,斩!而且,出人意料的是他将自己分配在了此战最重要的德胜门,此处必将是战况最为激烈的战场。 “众将士必须英勇杀敌,死战到底!” “将军临阵脱逃者,杀无赦!” “士兵临阵后退者,后队斩前队!” “有违军令者!杀无赦!” “大战在即,众将率军于城外列阵,关闭九门,凡擅入城者,斩!”
这五道命令的下达意味着出城迎敌者,没有了退路,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血战到底,如果不能取胜就只有死路一条。 置之死地而后生,于谦这是破釜沉舟的一搏,他没有其他选择,因为,这场战争他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
于谦立志报国,这一次他选择走向他陌生的战场,用他从未经历过的方式去报效他的国家。穿上厚重的盔甲,横刀立马于德胜门前,他身后的德胜门慢慢关闭,他无声的告诉所有士兵,必须抱着必死之心去战斗。此刻,于谦不仅仅是指挥官,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这个瘦弱的身材代表了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拥有信仰的军队不怕任何敌人。
之后,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但好景不长,在天顺元年的时候,明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可以说,此时守卫这座城市的明军也拥有着侵略者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捍卫自己祖国的信仰和信念。德胜门是一座由城楼、箭楼、瓮城、闸楼等组成的城门防御。 它与城墙和护城河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强大的城市军事防御体系。
德胜门可以抵挡敌人的子弹,却无法抗拒政府的“拆迁”文本, 现在,德胜门只残余箭塔, 在首都的九个门口,只剩下德胜门和正阳门。首都的九个大门当时有自己特殊的用途,德胜门的主要目的是军队凯旋而归的大门,所以,德胜门也被称为“得胜门”。
在元朝末期,徐达将军率领军队打破了元朝的首都,元顺帝匆匆从北门建德门逃走,元朝灭亡。徐达将建德门改为德胜门,也称为得胜门,以纪念明军的胜利。如今,被拆的只剩下箭楼的德胜门,想要重现几乎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保卫战”是不可能了。
参考资料:
『《明史》、《土木堡之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