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防群控工作部署经典案例(焦点访谈动态监测)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从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将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那么,根据总体方案,实施“乙类乙管”后,对于新冠疫情的监测与应对有着哪些要求?病毒监测、数据收集、报告要求等方面和“乙类甲管”时相比有哪些变化?新形势下我们在个人防护上需要注意什么?
新冠疫情的防控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高效利用防控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各地仍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因此并不能掉以轻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这种情况下,该加强的措施还是要加强,该调整的就要调整,这才是科学的。比如说在整个社会人群上,可能调整一些管控措施,让流动性更大;但是一些特殊的场所,特别是像养老院,儿童福利院,这块就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严防感染,严防感染以后不能够得到有效救治这种情况的出现。”
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显著减弱。这也是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一个重要依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中强调,要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点变化,及时跟踪研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那么“乙类乙管”后,新冠疫情监测、数据收集、报告等方面和“乙类甲管”时相比有哪些变化呢?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说:“监测内容进行调整,下阶段以疾病的趋势变化、重症死亡的情况、重点人群的情况作为重点,所以在继续做好现在法定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医疗机构、社区人群哨点监测为主的多种形式监测,继续加强病毒变异的监测,相关监测结果会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进行公布。”
对于未来是否有可能进一步将新冠调整为丙类传染病,专家指出这主要取决于病毒毒株是否稳定,毒力致病力能否进一步降低;还取决于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预防和治疗手段更加成熟;以及群众对疾病风险有更为充分的认知,个人防护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病毒的危害程度,需要持续监测疾病发病情况和病毒变异情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现在即使‘乙类乙管’,还是在全国每个省设三个城市,每个城市选一个哨点医院,这个哨点医院每周要采15例门诊和急诊病例,大多都是轻症的,之后还要选10例重症病例和在这个医院的死亡病例做基因组特征分析,看看重症或者死亡、轻症基因型是不是一样,是不是某个潜在的基因型会有变化。这样通过全国各个省设的哨点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不管是输入的还是本土流行的变异毒株,了解各个毒株在各个省型别分布和动态变化,为疾病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对病源的监测以外,新冠病毒感染降为“乙类乙管”之后,对人群监测、发热门诊的监测以及个案监测也仍然会继续甚至加强,从而准确掌握疫情的发展情况,以采取针对性措施。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要加强社区人群感染率的监测,加强对暴发疫情的监测,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监测,加强个案监测,通过已经建立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对于个案加强监测,分析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一直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的变异情况,根据我国的防控实践,对我国的应对组织体系、应对机制进行因势的优化调整和完善。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也被普遍认为是我国应对包括新冠病毒感染在内的各类传染病的成功经验总结,在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下一阶段持续优化防控政策和措施的同时,依然要用好这一法宝。
许文波:“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是我国防范传染病的法宝,很多新发突发传染病都是通过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得到有效控制和阻断传播的,群防群控这个法宝肯定还要继续坚持,当然依据这个传染病的病毒变异会不会造成进一步危害或进一步缩小,因时因势来调整,需要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时就要采取群防群控、联防联控,需要降级的就降级。”
当前的一定时间之内,我国的疫情防控还面临着一定压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卫生健康系统等要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要求,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病亡,维护健康;另一方面,专家强调在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社会面的传染源更加不确定,特别需要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许文波:“个人要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平时做健康监测,看有没有发热或者咳嗽,有这些症状时马上测抗原,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锻炼身体,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大流行期间,因为每个省市流行的高峰不一样,尽量不要去人多聚集场所,上班‘两点一线’,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对于个人防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门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个人防护指南》。针对个人日常防疫,防护指南提出,要继续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以及保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多喝水、健康饮食、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等。而针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该指南特别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间,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儿童和伤残人士等人群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确需前往应全程佩戴口罩。
许文波说:“因为调整后现在处于一个流行阶段,流行范围比较大,这更要加强防护,尽量使流行高峰滞后。特别是年老体弱的,因为赶上高峰都一起得,造成各地医疗挤兑和压力,所以还是要做好自身防护。老年人、儿童、孕妇还有严重基础病的人群在大流行期间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如果必须出门一定要全程佩戴口罩。”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后,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持续面临被感染的风险,总体方案对接种工作再次做出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动员力度,科学评估接种禁忌,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覆盖率、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贺青华:“要特别提醒加强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这一点至关重要,在防重症、防死亡上,疫苗接种会起到积极重要作用,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在疫情防控方面,政府各个部门仍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除了个人要继续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国家有关部门也从健康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以及药物供应保障等多个方面做好了应对准备,确保“乙类乙管”平稳实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而最终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调整了各个部门还需要尽责履责,分工协调,继续抓好各项防控工作。比如先要加快推进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新冠感染的相关治疗药品和检测试剂的准备;加大对医疗资源的建设,统筹安排优化配置,要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机制;开展重点人群的健康调查,实施分级分类的健康服务;指导做好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对疫情的研判分析做出更加准确的预警;加强信息的发布,同时还要做好健康教育、普及知识,健康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心态去应对这次疫情。”
因时因势决策、科学精准防控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受到各地人群流动性、人口密度、人群免疫水平等差异影响,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的时间会有所差别。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对病毒危害性的持续动态监测将为防控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实施“乙类乙管”仍然需要大众的支持和配合。近三年来养成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咱们也要继续坚持下去,增强体质,做好防护,保持健康。
来源: 央视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