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正宗的福鼎白茶是哪种 到底什么才是正宗的福鼎白茶史上最全科普大全来了
福鼎白茶属于六大茶类,是中国传统名茶,著名白茶之一。现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原产于福建福鼎,古法晒白茶有6000多年的传承,现代白茶制法已有1000余年历史,当代白茶商品化生产始于1865年。
福鼎白茶太姥山核心产区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福鼎或闽东北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简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
福鼎白茶得名于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品种特征,2001-2006年期间,福鼎公共品牌推广时曾经用“福鼎大白茶”为通用名称。因福鼎大白茶为国家审定茶树品种,为区别茶树品种与公共品牌推广,以及准确定位商品特征,2017年3月,福鼎市人民政府受权福鼎市茶业协会,正式定名为‘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原料
福鼎白茶因其采摘标准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4种,除了福建省福鼎市行政辖区所管辖的范围的茶叶叫作福鼎白茶外,其它产地产的通称为福建白茶或白茶。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写明:福建省福鼎市产区内种植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采制的白茶通称为福鼎白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金观音、水仙白则只能称为福建白茶或白茶,不能使用“福鼎白茶”标识,否则会对消费者造成误解甚至侵权。
福鼎白茶成品
福鼎白茶在六大茶类中属于白茶,为微发酵茶,其性清凉,与其他茶类相比富含多种氨基酸。山上采摘来的茶青,在竹蔑上摊均匀,日晒萎凋或室内萎凋原生态传统工艺,全程不炒不揉,不高温,用自然、原始的方式做成干茶出来,保留了丰富的活性物质,具有出色的药理功能和保健功效,同时为后期转化奠定了基础。
传统日晒萎凋
福鼎白茶约占全国白茶总产量的50%,占福建白茶总产量的75%,2017年福鼎茶园面积21万亩,白茶产量1.2万吨。
白茶和绿茶、红茶一样也是中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同时白茶是中国最古老、最健康的茶类,被称为六大茶类中的珍品“贵族”。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因其名、汤色均如银似白雪而得名。中国福建福鼎是白茶的主要产地,此外政和、建阳、松溪等地也是白茶的产地。据了解全国60%以上的白茶产量都来自福建福鼎,固有福鼎白茶一说。由于白茶大部分都是外销品种,大部分都销往国外,很少量的白茶才内销。导致很多中国茶客都不知道白茶是什么茶。
白毫银针茶青
一、福鼎白茶的特点
福鼎白茶的种类:因采用鲜叶原料的区别和制作工艺的差异,福鼎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白茶、紧压白茶等。
白毫银针:因其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有“茶中美女”之美称。由于白毫银针鲜叶原料采自大白茶的肥芽,其干茶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在茶杯中冲泡时,芽芽挺立,蔚为壮观;冲泡后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
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一般采摘自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大白茶或者福建水仙树品种肥壮芽头制成。传统上,在萎凋后的干燥环节,产自福鼎的银针在干燥一般采用烘干方式,称之“北路银针”;产自政和的银针,在正常气候下,干燥一般采用晒干方式,称之“南路银针”。
白牡丹:外形呈自然叶态,芽叶连枝,两叶抱心绿叶夹银毫,形似花朵,故称白牡丹。白牡丹干茶叶色黛绿或墨绿,叶背芽毫显露,绿面白底,当地人也称“天青地白”,其叶面、叶脉与节间枝梗在色泽上有差别,呈“绿叶红筋”状,也称做“红装素裹”。内质上,有毫香,味鲜醇,汤色橙黄,清澈明亮,叶底浅灰,叶脉微红。
白牡丹
白牡丹原料采摘要求鲜叶嫩度适中,一般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高级白牡丹则对鲜叶原料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要求一芽一叶初展,要求采得早,采得嫩,一般在清明前后开采。
贡眉、寿眉:传统的贡眉是指用一芽二、三叶及小白(菜茶)制成的白茶,由于其外形较瘦小,形似眉毛而得名。贡眉形似白牡丹,但形体偏瘦小,叶色灰绿带黄,品质一般次于白牡丹。
寿眉原料
寿眉是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茶树品种的开面茶及粗老茶为原料,采用古法白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寿眉生于春末,由于白天的光照时间加长,它的梗发育得更粗更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也更高,所以晒干后微带锈红色。它的香气在草香之外,又带有浓烈的花香,口感稠厚。素来喜欢喝浓茶的茶友,寿眉作为口粮茶是个不错的选择,性价比极高。
传统日晒
依据制作工艺茶艺之分:
传统工艺白茶:福鼎白茶传统工艺为日光萎凋或自然萎凋、不炒不揉。由于日光萎凋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较多的室外场所,故多数规模化企业多采用复式萎凋。
初制工艺流程主要有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其中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萎凋又分为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两种。
复试萎凋
而精制工艺流程有: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受气温影响,白茶制作技艺还分为正常气候初制和不正常气候初制,其中不正常气候初制采用“八成干”萎凋、“六成干”萎凋和加温萎凋等方法。
新工艺白茶
新工艺白茶,是为适应港澳市场的需要,1968年研制的一个新产品,它是按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其初制工艺为:萎凋、轻揉、干燥。新工艺白茶由于增加了轻揉制作工艺,一方面可以改变成茶不卷曲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叶片组织破碎,也促进了轻微发酵的进行,其茶汤滋味趋浓。所以新工艺白茶其外形卷缩,略带褶条,清香味浓,汤色橙红,滋味甘和稍浓;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但又没有红茶发酵的感觉;其基本特征是浓醇清甘又有闽北乌龙的“馥郁”;叶底展开后可见其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
新工艺白茶对鲜叶的原料要求同白牡丹一样,但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树品种的芽叶加工而成。
白茶饼
白茶饼
白茶饼是近些年开始在市场上逐渐多起来的紧压产品,其制作原料一般采用常见的白茶原料,如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及寿眉等,在精制中采取“蒸压”的工艺,压制成饼。因为生产工艺与传统散茶类似,故品质特点接近,但由于经过了加温蒸压的过程,口感较之散茶会更加柔和,且便于储存与运输。
二、福鼎白茶的储存特点
福鼎白茶在自然条件下,经萎凋、低温干燥加工而成,也属于微发酵茶类,储存过程中,白茶的多酚氧化酶和其他各种酶类还会持续不断起作用,把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转化为芳香类物质、茶黄素、茶褐素等,使白茶的滋味与汤色不断出现变化,也使白茶更耐泡。
福鼎白茶在不同的储存条件下,都会出现化学反应,生产的物质具有不可预见性;如果在良好的储存环境中,老白茶会出现很好的香气和滋味。南方和北方储存的白茶,由于气候不同,湿度差异很大。白茶在福鼎和南方地区,内含物转化速度快,北方则慢。
储存白茶关键点是茶叶一定要干燥,含水率要低,用锡箔纸包装茶叶可以避光,密封保存。茶叶用大包装比小包装储存的效果好。白茶的外包装物都是用杉木做的箱子,杉木的气味和茶味能够和谐地混合,如今木箱由于成本和环保问题较少应用,已改用纸箱包装。马口铁包装白茶效果最佳,但在包装物里要衬入白纸,再装进茶叶。
经过走访福鼎制茶师和长期的存储实践,长期储存白茶的方法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茶叶的含水率,国家标准为7%,但要长期储存白茶,含水率一定控制在5%以下。
2、储存环境应当是干燥、常温,无异味、湿度在60%以下的地方,在水泥房储存底板要用木架支撑。
3、包装物,一种用纸箱包装的,内包装最好用2层,用塑料膜和锡箔纸包装茶叶,外用纸箱;木箱包装的同样处理。另一种用马口铁包装(最好能装1公斤以上的),直接用纸张衬底,装满茶叶。也可以存放在陶瓷制的缸内(陶瓷的密度高低对白茶的存储有何影响,还没有进行对比。)
4、注意地区差异,纬度高的地区气候干燥,适于长期储存,但在茶叶内含物转化之前,最好在福鼎原产地保存3年以上。
5、储存过程中,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轻易打开包装物,让空气进入茶叶中,加速其氧化。
注释: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一年茶”说的是当年新白茶。白茶属于微发酵茶,刚制作出来的头年白茶,接近绿茶的口感,茶性比较寒凉。香气清新鲜纯,有类似豆浆的香味;汤色浅黄明亮,汤感爽口清锐,如清泉甘露,滋味相对平淡些。
新茶白毫银针
“三年药”存放了三四年的白茶,茶性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储藏得当的白茶,在两三年的过程中,茶叶内部成分已在发生变化。青气褪去,汤色加深,由浅黄变到杏黄或更深黄;新白茶类似于豆浆香味的“毫香蜜韵”,在存放3-4年后往往会出现“荷叶香”,香气已渐趋醇和;滋味渐柔,入口顺滑;茶性也由凉渐转平和。这个时候的白茶,亦茶亦药,品藏皆宜。
2017荒野牡丹王
“七年宝”一般来说,白茶存放至五六年、六七年,就已算是老白茶了。这个时候的白茶,香气有清甜花香,细嗅下陈香出现,并且伴随着储藏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枣香,乃至发展成为一种舒适的“药香”。好的陈年白茶汤色如琥珀,鲜艳而且油亮;其滋味变得醇厚饱满,入口也更加顺滑,甜度、粘稠度也会逐渐增加。
2015年白露茶
到达五六年、六七年这个年份的白茶,防癌、抗癌、防暑、解毒、防过敏的功效,会更加明显。感冒初期,喝上几杯热腾腾的老白茶会感觉轻松很多。总体来说,买白茶切莫贪便宜,但凡好茶,价格都不会便宜到哪里去!再者,买老茶不如自己存新茶,新茶相较于老茶,价格较低,而且在自己存的过程中,每一年都能品尝到白茶变化,也更为实惠。
古今共饮一杯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点关注收藏小爱心哦,我们下期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