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

花溪两岸,秋花烂漫,碧水环绕的龙山,最南端叫“龙头阁”,龙首争珠似的西南村落,古称“龙山里”,这便是生育金庸的故乡。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1)

金庸(查良镛)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2)

海宁袁花的金庸故居(新袁村)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3)

金庸祖居“澹远堂”

金庸往事

金庸七岁就读于村口巷里十七学堂,高小转入龙山小学堂。

龙山小学堂始建于1902年(光绪十八年),是海宁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学堂之一,又名海宁第三小学堂(五十年代改名袁花镇中心小学)。

1969年,20岁的我,有幸在此校代课半年,任三年级班主任。那时的校舍还是龙山小学堂的旧貌,虽是陈旧青瓦平房,也不失敞亮干净。

1936年,查良镛从龙山小学堂毕业,考入省立二中(今嘉兴一中),离开海宁。

1937年11月5日拂晓,二十万日军在漫天大雾中从金山汇登陆,大肆烧杀。

11月11日,嘉一中校长张印通带领全校师生南迁。

11月19日,嘉兴沦陷。

师生们从新塍登船出发,经乌镇,练市,临安抵达於潜。

11月24日,传来杭州沦陷的消息,逃难的师生又继续南行,过分水到桐庐,日寇仅隔一二十里,一路尾随。

学生中年龄大者十四五岁,小者仅十二岁,良镛背一床被和换洗衣物,徒步跋涉,每日行六七十里,脚底起泡出血,手撑一根竹竿,一步一移,每到宿营地,地上用稻草一铺,就地而卧。

学校给每人发一元钱,作为几天的生活费,良镛常常是买三个铜板的山芋充饥,买个粽子便是美餐了。

师生们边逃难边上课,休息时,小黑板树杈上一挂,席地而坐就是课堂了。

行程千里,一路餐风宿露,经永康,缙云,终于在1937年12月底抵达丽水碧湖镇。浙江省教育厅决定在该镇设立杭嘉湖七所中学合并的联合中学。查良镛也结束了颠沛流离,开始了上课学习。

良镛于高中一年级时,撰文《阿丽丝漫游记》,讽刺国民党派来的训育主任沈乃昌为眼镜蛇,表达学生对训导主任的不满,良镛被学校开除,幸有校长张印通怜才而改为“退学”,于是转入衢州中学。

1941年5月,日军投放细菌弹,衢州中学一同学染鼠疫而亡,鼠疫传染力特强,人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班长查良镛挺身而出:“我去!”主动要求送同学遗体归其老家江山。

回来后,老师和同学在敬佩之余帮良镛全身清洗消毒,连头发都剃光。多年以后,提起往事,金庸说:“抗战时期,这是我最有勇气的事情”。

1948年3月30日,香港《大公报》复刊,查良镛调任去港,24岁的金庸乘飞机去香港,刚登机他就一脸窘态,翻遍口袋,不知所措,他喃喃自语:“来时匆忙,忘记带钱了。”下机后到了人地生疏的香港,搭坐巴士渡轮的钱没有着落,如何是好?

同机的《国民日报》社长潘公弼掏出十元钱问:“坐车够了吧?”

下机后,查良镛坐上白牌出租车,用海宁普通话吩咐司机:“去餐馆。”司机风驰电掣将他送到了“差馆”,香港人称警署为差馆。到了警署,良镛和司机面面相觑,然后笑倒。

1948年-1957年金庸在《大公报》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年,直至他自己创办《明报》,开始他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报业江湖天地。

金庸贵为商界巨擘,文化名人,仍不脱儒巾气,书生味,他内向,害羞,爱独处,恶群聚,沉默而不爱议论滔滔,但他却朋友满天下。

金庸说:“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种重要至极的宝贵感情。”

金庸与张印通

1995年3月20日上午,范蠡湖畔老嘉兴一中前,由金庸捐资兴建的张印通铜像揭幕,铜像基座镌刻着金庸题写的“敬爱的张印通校长 学生金庸敬题”,金庸面对铜像深深三鞠躬,热泪盈眶,然后题诗并演讲:“我曾在这里学习三年,同学们叫我大师兄好了”,说至此,他哽咽而语不成声:“我想起了当年恩师对我的教诲,一个人要一生一世记得恩师的好处,做人不能忘本,要记得报答,记得做对得起自己的事,请各位千万记得。”

金庸与章克标

1989年2月21日,金庸致信章克标:“克标吾师尊前……得悉吾师安健,至以为慰,生当年在嘉兴中学读一年级时,蒙授以数学,吾师笑貌风采,至今不忘”。

金庸念念不忘的这位笑容可掬的老师章克标,也是海宁人。他曾与表哥徐志摩一同办过杂志,后来赴日本留学。

章克标在日本苦读八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数学系,回国后当过老师,后来与丰子恺,胡愈之,叶圣陶共同主编《一般》月刊,创办“狮吼社”。

1928年他进开明书店,主编《开明文学词典》,并主编《十日谈》旬刊,其时声名大噪。

1992年12月3日中午,金庸步入海宁宾馆会客厅,一眼看见沙发上端坐的章克标老师,金庸高声呼唤:“章老师,您好!”急走几步,恭敬行九十度鞠躬礼。章老师热泪盈盈说道:“查良镛从小到大都是好样的,是尊敬师长的榜样,我活到九十三岁,这样向我鞠躬的,他是第一个。”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4)

章克标和金庸

金庸对老师说:“分别五十多年了,今天才来看你,这几十年当记者办报纸,写小说,承蒙你当年的教诲。”又说:“当年你教数学,印象最深的是教圆周率,您能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一百多位,默写满了两张纸。”

章克标一生坎坷,他曾和鲁迅论战而遭批判,又因历史问题回海宁监督劳动。1985年恢复自由后,他又勃发了写作激情,笔耕不辍。

1996年11月,金庸再次返乡,宴请章克标,其时章老97岁。金庸问老师长寿要诀,章老说:“白粥清淡养胃,易消化,我食粥三十余年,长寿来自吃粥。”“你若不信,到香港可以试一试。”

章克标住于硖石桃园里,老妻李觉茵1996年过世。

1999年,上海的报刊头版刊登了章克标的征婚启事,一时“百岁新郎征婚求侣”,成为一大新闻。不久,百岁新郎如愿以偿,哈尔滨57岁的退休干部刘桂馥成为新娘,章老特为新娘取名“林青”,谐音海宁方言“灵清”,意为灵清聪慧。

新婚后,章老把一生经历写成三十余万字的回忆录《世纪挥手》。2005年重阳节,105岁的章老被接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07年月23日,108岁的章克标老人在上海辞世。新华社发布消息:“章克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长寿的一位作家。”金庸送了花篮,上书:“永远怀念章克标先生”。

金庸与夏梦

金庸在《大公报》时,他要每天撰写影评专栏,他几乎每天观看一部影片,女明星夏梦演技高超,内涵丰富,又长相俏丽,是他笔下着墨最多的人物。一次在长城电影公司的餐会上,两人遇见了,夏梦站在面前,气质高雅而谦和,金庸一见钟情。夏梦原名杨濛,生于上海,14岁她随家人迁居香港,夏梦艺术天赋超人,她外形娇丽脱俗,又娴雅大方,身材高挑,气质极佳。

金庸在文章里写道:“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有见过,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当时长城电影公司名闻遐迩的“三公主”:夏梦,石慧和陈思思,夏梦是当之无愧的头牌公主。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5)

夏梦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6)

金庸和夏梦

此时金庸的小说《碧血剑》正在连载热爆的风头上,1957年年初,金庸突发奇想:跳槽当专职编剧。他进了长城电影公司后,专为夏梦度身定做制了《眼儿媚》《兰花花》《午夜琴声》等好几部电影剧本。后来进一步做起了导演,导演了《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电影卖座甚佳,深受观众们喜爱。

夏梦被誉为“东方的奥黛丽.赫本”。

多年后,好友问金庸,为什么离开风头无量《大公报》武侠专栏,而去了长城电影公司,两年后又重返报界,创办《明报》。朋友问他可是为了追求夏梦?坦诚的金庸用海宁话直言不讳:“想是想得来”。

夏梦外形时尚美艳,内心十分传统,她已有丈夫林葆诚,她钦佩金庸的才学,觉得他温文尔雅,学识渊博。但林葆诚与夏梦青梅竹马,两家又是世交,夏梦决不会移情别恋,她对金庸说:“今生你我无缘,期盼来生吧。”

金庸从此把她作为梦中情人,藏在心头。

1959年,金庸告别长城电影公司,和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

夏梦于2016年逝世,两年后金庸追随而去,两人的忌日是同一天:10月30日。

金庸与马云

亿万人群是皆是金庸的粉丝,最坚定最忠粉的莫过于马云。

金庸群侠传大雅大俗,至幻至真,将企业环境命名为江湖场景,仅此阿里一家。在阿里巴巴公司,工作团队命名有丐帮,少林,武当,黑木崖等。

马云自号“风清扬”,这是《笑傲江湖》华山派剑宗前辈,独孤九剑传人,武功变幻莫测,无招胜有招。马云的管理团队也称“十八罗汉”,阿里的会议室称“光明顶”,阿里高层干部到基层员工,几乎人人都有江湖“花名”,这绝不是噱头的哗众取宠,阿里管理机制和企业精神,贯穿了商战江湖的竞争理念,江湖规则激励着互联网企业团队的战斗意志。马云从太极武功中悟出了儒释道文化,他发起了国内五大网侠《西湖论剑》聚会,金庸慨然赴会,分别给五大网侠题写了条幅,给马云的是:“善用人才为大领袖之要旨,此刘邦刘备至所以创大业也。愿马云兄常勉之”。

一年后的金秋,金庸再次参与第二届《西湖论剑》,金庸携马云泛舟西湖,畅饮绍兴老酒,对弈数局。金庸赠马云别号:“马天行”,寓意“天马行空,独步逍遥”。

2006年,马云发起在西湖鹆鹄湾成立了江南“最高档又最低调”的“江南会”,由马云,冯根生,宋卫平,郭广昌等八位浙商大佬组成,入会者持有只限用一次的“江南令”,会员中若有人遇到非常事,一发出此令,其他发起人无论身处何地,均须立时赶到,出手相助。

“江南会”厅上悬挂着金庸手迹。

金庸说:“现在中国人最缺的是侠义精神。侠义二字是勇于担当责任,拥有快意人生,侠义是个很远大很美丽的世界”。

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和义薄云天侠义精神的“江南会”的总舵主和精神领袖,无疑是金庸。

金大侠誉满天下

知遇而知己,重情轻利是金庸的友情观。友谊的核心是“义气”,患难显侠义,困境见真情

柏杨,巴金,杨振宁,饶宗颐,季羡林,冯其庸,黄永玉都是金庸的挚友。同业的倪匡,黄霑,亦舒,董千里,蔡澜,温瑞安等人更是金庸惺惺相惜,疏财相助,甚至雪中送炭的好朋友,金大侠江湖世界“文朋狗党”与铁粉遍地。

沈宝新和金庸是初中同学,1959年5月20日起,两人合作办《明报》,同患难,共进退,创刊号标志“督印人沈宝新”,发刊词表明“公正,善良,活泼,美丽”的宗旨。《明报》从最初的四开小报,日销寥寥数千份,发展到版面对开的两大张,发行量超十万份,成为香港最有公信力最热销的报刊,《明报》绰立30年不倒,倚仗着两位老同学的相互信任,肝胆相照。

直到1994年3月31日,《明报》股权全额转让给于品海,金庸和沈宝新一同退休。

功成名就的金庸,并未偃旗息鼓告老还乡退隐深山,他赴剑桥攻读深造,讲学访友,继续他的游侠生涯。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7)

金庸出资建造的杭州云松书舍,后捐与杭州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8)

云松书舍的会客室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9)

杭州云松书舍的“松风明月楼”,金庸书房和卧室

1998年,金庸获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2000年,获香港大紫荆勋章。

2009年,聘为全国作协第七届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金庸还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新加坡东亚研究院的荣誉院士,国内海外数十所大学聘他为荣誉博士,荣誉教授称号。

2001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新发现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将历史,哲学,文学融以一炉的金庸武侠小说,有人读出了刀光剑影,有人学到了谋略布局,有人领会了哲学意蕴,有人感悟了人生理念。

有幸作为金大侠的同乡,最后选用金庸最喜欢的荡气回肠的《笑傲江湖》主题曲《沧海一声笑》两句歌词用作结尾:“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金大侠最后一句话(金大侠轶事)(10)

大侠参与华山论剑

秋山 于2022.9. 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