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教育意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教育意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需要层次理论的考查频率偏高,主观题和客观题均有出现,一起来回顾一下相关知识。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将需要系统分为七个等级的说法,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教育意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2)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这几种需要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层次理论还包括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