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贾诩怎么死的(三国演义的另一种读法)

*本文节选自《马大勇心解三国演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三国演义贾诩怎么死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三国演义贾诩怎么死的(三国演义的另一种读法)

三国演义贾诩怎么死的

*本文节选自《马大勇心解三国演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

杀干爹“专家”

情节发展到这儿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三国志演义》里边有一个杀干爹的专家,那就是吕布。吕布已经不是第一次杀干爹了,他在小说里出场的时候,并不是董卓的手下,也不是董卓的干儿子,而是荆州刺史丁原的手下、丁原的干儿子。因为贪图富贵,杀了第一个干爹丁原,拜了董卓当干爹,到这儿又把这位干爹给杀了。光有这两次能不能称得上“杀干爹”专家呢?大家如果仔细读书,还会发现第三次。

那就是吕布大结局“白门楼”的时候。曹操攻打徐州,把吕布生擒活捉,五花大绑押上白门楼。吕布向曹操叩头乞命,这番话也说得非常动人:“丞相,你把我打败了,我也看清楚了,你就是天下最有智谋的人,而我吕布是天下第一勇将,咱俩一智一勇,天下无人能敌,咱俩要是联手,那整个天下不就攥在我们手心里了吗?如果丞相不嫌弃,我吕布愿意鞍前马后,为丞相效死力……”

我们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人生的很多关键节点上,你多说一句话跟少说一句话,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人生成功就成功在一句话上,失败也失败在一句话上。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啊?吕布本来说到刚才那里正好,但他不应该多加了一句话——“我愿意拜丞相当干爹”。这句话一说,事情就完全变了!

听到前面那些话,曹操有没有动心呢?不可能不动心。曹操爱才如命,吕布这样的勇将天下就一个,谁能不想要呢?听到这最后一句话,曹操犹豫了。但还是有点舍不得,找个人咨询一下吧!当时正好刘备在曹操那儿作客,曹操回头问:“玄德,吕布想拜我当干爹,你觉得这事儿可行吗?”刘备一句话:“丞相独不记得丁原、董卓之事尔?”——那俩干爹都让他杀了,这干儿子你敢收吗?曹操恍然大悟:“好!把吕布拉下去,缢死在白门楼!”这就是吕布的大结局,第三次想拜干爹没拜成。如果拜成了,将来杀不杀曹操呢?我们分析,可能性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个“杀干爹专家”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借这个机会我们也顺便总结一下吕布这个人物。我们对吕布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他身上有不少优点:天下第一勇将、人长得比较帅、性情直爽、不大有城府……这都是优点,但是吕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书中有个吕布的老乡叫李肃,他给吕布八个字的评语:“有勇无谋,见利忘义”。

“有勇无谋”不算大毛病,武将一般都是有勇无谋的,但“见利忘义”是大问题。吕布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信奉“有奶便是娘”的生存哲学,只要见了利益,就把道义扔在脑后,做人没有基本的原则和品格。三国时代,群雄逐鹿,吕布有一度是实力很强的,但最后非但没能做成优秀、强大、持久的事业,反而被缢死在白门楼,成为当时后世的笑柄,他的失败其实是做人的失败。吕布的大结局,用现在时髦的网络词语来说,那是“No Zuo No Die”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们在“连环计”末尾要特地提醒的、值得汲取的一点教训。

王允的低级错误

王允以自己的高妙智慧强力扭转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董卓。按照正常的逻辑,王允应该接替董卓成为又一代最高权力控制者。以王允的人品、能力和心术,大汉天下说不定还有若干年的气数可以延长,但是,历史常常不是按照逻辑向前发展的。真正接替了董卓地位的不是王允,而是董卓的两大部将李傕和郭汜。这个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在前面翻用过一句名言,现在我们再把它反过来说:“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聪明事并不难,难的是只做聪明事,不做蠢事”,这话送给王允正合适。在“连环计”这场大戏中,王允算无遗策,运筹帷幄,完全可以列入“三国智慧人物排行榜”的前几名,但是一个人是很难一辈子都做聪明事的,王允在下一件事上面就犯下了低级错误,干了蠢事——那就是如何处置董卓余部的问题。

董卓除掉了,但他在西凉还有一支庞大的军队,由李傕、郭汜统领。处置方案其实很简单,二选一:一个是剿,也就是武力征服;一个是抚,也就是招安改编。当时东汉小朝廷已经风雨飘摇,而且李傕、郭汜也有一定程度的投诚意愿,应该选择招安才对,但是王允错误地选择了前者,这个错误的最终后果是要了他的命。

李傕、郭汜也是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土军阀,听说朝廷调集大军攻打自己,第一个本能反应就是:赶紧交出印信,脱下战袍,化装成老百姓,亡命天涯。如果他们真这么做了,王允的计划就成功了,而且是上上大吉,这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很遗憾,李傕、郭汜手下也有谋士,这些谋士也不都是草包,而且他们还运气不错,赶上了三国时代智商最高的人之一在他们手下当谋士。这个人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小配角贾诩。

如流星划过天空

贾诩在小说中一共只不过出场七八次而已,是个比“死跑龙套的”稍微体面一点的小配角,但他却是《三国志演义》中为数极少的一辈子只做聪明事而不做蠢事的人,给人出谋划策从来没有失手过,成功率是百分之百。如果各位读者有兴趣重看《三国志演义》的话,我建议大家多关注一下这个小配角,我们在后文还会详尽分析。

现在贾诩是李傕、郭汜的谋士,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关键时刻自然要挺身而出,他讲了这么一番话:

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贾诩说:“你们两位如果丢弃军队,化装逃跑,请问你们能跑到哪儿去?你们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用不了多久,一个村长带几个基干民兵都能把你们捉拿归案。应该怎么做呢?借着为董太师报仇的名义,杀上都城。如果赢了,天下就是我们的;输了再逃跑也不晚啊!有句名言两位要记得:枪杆子里头出政权啊!”李傕郭汜听了贾诩的话,挥师杀上京城。小朝廷风雨飘摇,根本禁不住这些虎狼之师的蹂躏。李傕郭汜攻占京城,第一件事就杀掉了力主剿灭他们的王允。于是,王允成了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历史天空的短暂的过渡型人物,没有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皇帝又在李傕、郭汜手里面过日子了,他们写好职衔,呈报皇帝,勒要官品,皇帝只得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钺;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假节钺,同秉朝政。这就从董卓过渡到了李傕、郭汜,完成了又一次权力交接。在这个过程中,贾诩的几句话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搅起了万丈波澜。所以毛宗岗也感慨道:“长安城血雨腥风,起于辩士三寸舌端,可不畏哉!”他是站在政治道德立场上说“可不畏哉”,如果去除这些因素,也可以说,贾诩用他智慧的大脑在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李傕、郭汜凭借贾诩一席话获得了现在的局面,可以说“成也贾诩”,当然后边还埋着半句话,“败也贾诩”。他们对贾诩的价值缺乏充分认识,不仅逐渐疏远贾诩,而且最后出现了尖锐对立的态势。等到贾诩意识到在这两个喜怒无常的军阀手下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单枪匹马回了西凉。贾诩一走,李傕、郭汜没有了主心骨,失去了智囊,就开始连番地犯下各种低级错误,内讧,自相残杀,互相大幅度削弱实力。趁着这样的好机会,又一代军事集团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那就是第四代、也是最后一代最高权力控制者——我们最为熟悉的曹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