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的十种规矩(敲门时应注重的礼节和禁忌)

近日,网传上海一志愿者给市民送菜,被居民反感;仔细一看你就会明白,其实也不能怨上海居民,你作为一个志愿者“啪啪啪”敲门,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报丧呢,再加上上海人本来就反感“啪啪啪”敲门,去别人家敲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敲门时我们必须牢记的禁忌都有哪些呢?

敲门的礼仪和禁忌

敲门最绅士的礼仪是用食指弯曲后敲三下,这三下之间要间隔0.3-0.5s,力度要适中,不然敲的太轻了里面的人听不到,敲得太重了显得不礼貌,别人会对你产生反感。即使门没有关着,进去之前也应当先敲门,得到里面的人允许才能进入。敲门最忌讳的是用拳捶或用脚踢,也不要一顿乱敲,如果房间里面有老人会惊吓到它们。

敲门的讲究与禁忌

一、敲门的指法用右手食指或者中指弯曲后敲门,不要用多个手指或者手背、手掌用力拍打。二、敲门的节奏敲三下,咚咚咚之间的间隔为0.3~0.5秒,太快会让人感觉心烦,太慢会给人感觉散漫不自信。敲两下,表示自己与对方比较熟悉,相当于说“你好”、“我进来了”的意思。如果敲四下以上,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三、敲门的强度力度大小应适中,要坚定并有一定力度。力度太大会让对方受到惊吓,给人以粗鲁没有教养的感觉;力度太小让人感觉你胆子太小,紧张过度。四、办公场所如何敲门?当办公室门是关着的时候,大家都会自觉地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入。有些时候,因为时间紧急,感觉彼此非常熟悉,无所顾忌地“破门而入”,这样会因对方没有心理准备,可能会打断对方手头的工作,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特别在遇到对方有客人拜访时,难免让客人感到不礼貌。当办公室门是敞开的或是虚掩的,这时要做的不是径直走入或者推门而入,出于礼貌还是要先敲门,只是力度可以轻些。当我们敲门没有得到回应时,可向附近办公室的同事询问情况,或另找时间再来拜访。如果遇到紧急事情,可以通过电灯下杂谈话与领导或同事联系,按照对方意思进行下一步工作。敲门声音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敲门声音太轻,对方可能听不到,即便听到也会让人认为你没有自信,声音太大,可能成为影响他人工作的噪音,也会让人感觉来者不善;节奏太急,让人心烦气躁,节奏太缓,让人感觉懒散。一般来说,每次敲门以连敲三下为宜,每下间隔时间以半秒为宜,如果没有得到回应,3-4四秒后应当尝试第二次敲门,敲门声音可以适度提高,进行第三次敲门后,还没有回应,表示要拜访的人不在或是被拜访者此时不便见你,这时切忌用手推门试探办公室是否有人,更忌“附耳听门”。五、按门铃的礼仪现在家里大都会安装门铃,我们在按门铃时也要有礼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慢慢地按一下,隔一会儿再按一下。按门铃时千万别太心急,如果乱按一通,会显得非常没有礼貌。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学校和各类公共场所,礼仪无处不在。进屋敲门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和空间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应该言传身教,也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这样孩子所学的礼仪就会逐渐变成自身的一种修。

你会敲门吗?——我国的礼仪文化中的小常识

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礼仪无处不在,但许多人却懵懂不知。

敲门的十种规矩(敲门时应注重的礼节和禁忌)(1)

我们从细枝末节说起——进屋敲门,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和空间的一种表现,作为成年人应该从“我”做起,言传身教;让孩子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华礼仪。

敲门的十种规矩(敲门时应注重的礼节和禁忌)(2)

首先要了解一下古代进门的规矩。

拜访他人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如果你突然闯到对方的家中,事很不礼貌的行为。因为,虽然主人不一定拒绝,但不速之客还是会让主人手足无措,那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

1、拜访之前,事先一定要沟通好见面的时间。

2、征得主人同意之后,再带着见面礼拜访表示郑重。

3、敲门时,拿起门环叩击两三下,停顿一会,如果无人应门再扣,不可一直叩门不停。

4、门开以后,先秦下人传话,主人会出大门迎接并行见面礼,来访的人回礼,方可进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现代人居住环境已和古代大相径庭,但是现代人敲门也有很多规矩的。

敲门的十种规矩(敲门时应注重的礼节和禁忌)(3)

1、敲门时,应将右手食指或者中指弯曲后,轻轻敲击三下,不可用手背或手掌用力拍打。

2、敲门的节奏不要太快,也不可太慢;急促地敲门或者敲四下以上也是不礼貌的。

3、如拜访之家有“门铃”的话,慢慢地按一下,隔一会再按一下,等待主人开门。按门铃是千万别太心急,如果乱按一通,这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说起中华礼仪,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各种规矩,经过岁月的洗礼,现代与古代已经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所以了解一下古代的礼仪并在现代生活中的加以借鉴,对传承中华文化大有裨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