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青海师范大学扩建(托起几代人的梦想)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扩建(托起几代人的梦想)(1)

校门全景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扩建(托起几代人的梦想)(2)

学生在宿舍中学习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扩建(托起几代人的梦想)(3)

学生们在餐厅就餐

青海新闻网讯 2016年,注定成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上十分重要、极不寻常的一年。

60年一甲子,青海师范大学华丽转身,化茧成蝶,成就了师大几代人的梦想。

师大新校区,成为高原古城西宁的又一新地标。

12月上旬,记者几次来到处于西宁市城北区学院路青海省教育园区的师大新校区采访。

只见在这片3年前还长着庄稼和盖有畜棚的黄土地上,经妙手点化,一座占地87公顷的崭新大学破土而出,卓然而立。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建筑群,质朴典雅,疏落有致。一道溪流,从校园西北角的山石间孱孱而出,一路蜿蜒,留下几处水景。迎着学校大门的图书馆,正处中轴线上,气势恢弘,彰显着这所青海一流大学的深厚底蕴。教学楼,被优美的空中连廊串联在一起,整洁明亮;学生宿舍楼,分立中心服务区两侧,便捷舒适;办公楼,处于一隅,低调安静;西北一带的高地上,现代化的体育馆和露天体育场飞檐波动,借助起伏的丘陵地形,蕴藏着无穷的活力。整个建筑群与景观走廊、树木草地、小径溪流浑然一体,错落有致,精巧而不失通透,疏达而不落空旷。加上这里远离闹市,空气洁净,蓝天白云下,行走在校园之中,感觉就象在一篇立体的散文诗中徜徉。在与青年学子和儒雅学者擦肩而过时,那一双双睿智的眼睛和温润浅笑的面庞,明亮灿烂,透着青海师大人满满的自豪和自信。此情此景,不由让人产生一种与莘莘学子同窗共读的憧憬。

一次评估,让全省关注青海师大发展问题

10月30日,师大新校园来了一批退休老人,他们都是当年在青海师大学习过的老校友。在参观新校园的过程中,一位七八届的师大老校友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想不到在西宁这个地方能建设出这么漂亮、这么现代化的新师大!”

更有老校友感慨说:“真想再回青海师大当一回学生!”

这些由衷的感慨,不由得让人回想起过去的岁月。

青海师大建校于1956年,由最早的青海师范专科学校,发展到青海师范学院,再发展到青海师范大学。学科在增加,学校规模人数在不断扩大,后来虽然也陆续增添了南校区、西校区、海南校区等,但占地11.4公顷的老校区却一直没有变化。

30年前,只有2000多学生;而今,师大学生规模已扩大到了12000多人,狭小的办学空间早已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往事不堪回首。一位当过学校教务处长的校领导给我们讲了一件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的往事:

2011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天津考生的家长找到他吼道,“一个宿舍挤了7个人,一张长条桌上只能放6个饭盆,再加一个饭盆另外一个就被挤下桌去。我没见过这么差的大学,还是个省级大学,比我儿子上的中学差100倍,我们不上了,退学!”

教师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大家回忆说,院系没有教研室,只有办公室。原先十几个人一间办公室,发展到有四五十个老师了,还是那间办公室,课间只能到处找空座,倒杯水休息一下。改作业,备课都只能回家做,老师们想讨论交流一下都颇费周折。

更让大家深感惋惜的是,随着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面对着好项目、先进仪器设备,人家是抢着要,千方百计地争取,而我们是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因为我们没有地方安置。

一些领导和教师回忆说,别人是愁钱从哪里来,我们是愁钱不知道怎么花;有的仪器设备两三年了都找不到地方放,开不了箱,如体育学院室内活动用的垫子,一直就那么放着;一个学院只有五六张室内乒乓球案子,都没办法开展教学训练……逼仄的老校园,已经束缚住了这所青海最早的综合性大学的进一步现代化。

2003年,国家教育部进行本科办学水平评估,青海师范大学由于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投入不足,办学环境较差,主要硬件指标不达标,过不了关,只能将评估工作推迟到2005年。2005年9月,虽然通过了国家评估,但教育部评估组专家认为,学校办学空间严重不足,投入及硬件设施差距较大……

师大一些领导和教师回忆说,那次评估,让我们心生惭愧,感觉颜面尽失。但是现在想起来,我们应该真心诚意地感谢教育部的专家。正是那次评估,让我们觉醒,让我们奋起。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全省把目光关注到了青海师大的发展问题。

承诺和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

教育兴,则事业兴;教育强,则事业强。

省政府分管领导听取教育部评估组反馈意见后,郑重承诺:“省政府将认真研究,扩大师大办学空间,增加硬件及设施投入,下决心改善办学条件。”

这一承诺,代表的是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也是回应全省人民的呼声;更是顺应时代的必然抉择。

青海师范大学在近60年的办学中,培养了10万学子,为改变青海教育一穷二白的面貌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青海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更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省委、省政府在研究师大新校区建设项目时明确指出,要把师大新校区建设作为“优化我省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力支撑青海高等教育在‘十二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发展的‘牛鼻子’。”

“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是省政府在省人代会上做出的承诺,要本着‘不办则已,办就办好,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加大投入,全力办好。”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一诺重于千金。新校区项目自2010年底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共召开16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校区规划建设事宜。仅2013年省委、省政府就先后9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校区规划建设事宜。时任省委书记、省长数次召开省委、省政府专门会议、联席会议,听取专题汇报。最终拍板新校区建设按照10000人的学生规模和28.5万平方米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14.9亿元。

14.9亿元资金,上千亩土地,这对青海这样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年财政收入只有200多亿的小省、穷省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省委、省政府践行了“不办则已,办就办好,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庄严承诺。

2011年,师大新校区项目被列为全省教育重点工程和“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十二项大事之一。

从立项、选址、拆迁到破土动工;从主体工程建设到师生陆续进校入住,新校区牵动了全省的方方面面。几任省领导,象传接力棒一样,关心着师大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他们通过到学校视察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协调等多种形式,为新校区建设办实事、解难题,最终使这个项目从图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

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牧厅、省交通厅、省林业厅等相关职能部门围绕校区建设,在建设选址、规划立项、土地征用划转、资金筹措方面给予极大支持。地方上西宁市政府、城北区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相关方面关系,为项目建设“一路绿灯”保驾护航。

这一切,凸显得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各相关部门、单位的鼎力相助,是不可想象的。

攻坚克难,一路风雨一路歌

面对这项青海师大的历史性工程,作为主人翁的师大人感受到了他们肩上责任的分量。学校成立了新校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其间,几任校领导张银生、张雄伟、董家平、何波、刘同德、王锋分别作为负责同志参与新校区建设领导工作。学校先后成立了新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建设工程指挥部及监审部。

校区建设工程系统庞杂,专业性强,先后有37家专业公司和单位入驻工地。不算各种机械、设备、仪器,仅人员用工就达到5000余人。这些拿笔杆的学者、教授,能胜任“现代泥水匠”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吗?

在采访期间,现任校长刘同德坦言,“虽然当初感觉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种困难,但是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大大低估了这项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

新校区建设启动后,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一是项目建设资金首先成为困扰新校区规划建设的难题。比如新校区建设资金有一部分需要通过老校区资产置换取得,而老校区的资产置换却只能在完成学校整体搬迁后才能实现,这就产生了一个建设资金给付上的延迟问题,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拿到工程款怎么办。二是施工期限太短。青海的冬休期有近半年之久,并且,近两年夏季雨水天气明显增多,大大影响了工程的推进速度。此外,项目运作程序和流程复杂,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学校对这种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不足,工程施工管理怎样才能有效实施,还有重度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地下文物保护、西宁市水源管道避让、电力线路迁改、征地拆迁和建设时与周边村民关系的协调等,多种难题随着工程的进展逐渐显露。

师大人没有选择退缩。他们与省市政府、金融机构多次沟通,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奔赴兄弟院校取经,积极向省市各级领导汇报、出面协商;在省内率先引入项目管理公司参与项目管理,弥补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从而迅速在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控制方面达到了专业化水平。

虽然聘请了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和监理公司,但作为甲方,校方丝毫不敢大意。作为新校区规划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的王锋副校长,几年来都是早出晚归,在施工现场研究图纸,为了工程质量与进度和施工方“斤斤计较”,常常浑身是土,和工地上的民工没有两样。有一年多时间,他的身体瘦得不到50公斤。刘同德校长提起他的这位得力助手,至今感叹不已。

工程部主任王安平,已经快退休的人了,干起工作来还是那么卖劲,把全部身心扑到建设工地上。大到与政府、企业和社会方面沟通协调,小到与村民打交道。千方百计解决土地、施工过程等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一次次地为一堆挡住施工车辆的土堆,为一根需要迁移的电线杆跑前跑后,费尽口舌。

所有的师大人都在为师大新校园的诞生而无怨无悔地奔忙着。指挥部的同志们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寒暑假,除去雨季和冬季休工期,三年时间的657个日日夜夜里,与施工单位一起摸爬滚打在工地。遇到施工难题,几十个小时在现场持续跟踪、研究解决方案。他们开玩笑地说,大家把家搬到了工地上。

……

冬去春来,转眼又是暑寒相易,新校区的建设现场却始终是一片火热。37家施工单位、5000余名建筑工人先后进场。工地上塔吊林立、焊花闪烁,挖掘机、轧路机、搅拌机等工程机械同时作业,大型工程车辆穿梭驰骋……师大新校园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尘土和汗水的浇灌中悄然崛起!

为了确保新校区按计划完成建设工作,使师生能够按期入住,学校开展了“80天大会战”、 “30天攻坚战”、“10昼夜歼灭战”,对新校区全面竣工验收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排查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校领导身先士卒,吃住在建设工地,督查指导工程推进。特别是在师生入住前的10月13日、14日两天时间里,刘同德校长与建设单位的同志们一同连续作战,熬了两个通宵,终于在开学前顺利完成了校园道路铺设、全校环境整治、卫生大扫除等收尾工作。2016年10月15日,7264名学生如期走进新校园,入驻新校区,师大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奇迹”的创造,源自责任和担当

让一个个“不可能”成为“可能”,师大人自豪地称之为他们创造了三个“奇迹”。

一是建设的“奇迹”——

校方和5000多名工程施工人员一起,用657个日夜的速度,建设上千亩的校区和29万多平方米的建筑,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二是搬迁的“奇迹”——

在67天时间里,用900多车次的运载量,完成了5个校区、16个职能部门和16个教学院系近9000名师生人、财、物的整体搬迁,没有遗失一件学生行李,没有损坏一件仪器设备,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三是运行的“奇迹”——

自10月15日,新校区启动运行二个多月时间里,学校学习、工作、生活和教学秩序井然,水、电、暖、气、网络等保障系统平稳运行,没有发生一起大的运行故障,没有出现一件不稳定事件。

这种与时间赛跑而又创造“完好无损”的背后,体现了师大人严谨细致科学的工作态度、方法和创新精神。

比如搬迁,学校制定了“三核对、三到位”制度,即核对宿舍信息、核对行李信息、核对搬运信息,辅导员到位、班主任到位、志愿者到位。在搬迁前一天,校党委副书记梅岩又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对涉及搬迁的宿舍一层一层、一间一间地进行检查。对搬迁车辆的行车路线、人员引导、宿舍信息、学生名单逐项确认,以确保每一个物品没有遗失。顺利地将各类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学生行李,按照标号完美地运输移置,摆放到新校园的相应位置。

“踏进未曾谋面的新宿舍,眼前的情景让我们激动:一件件贴有自己院系、自己姓名的行李整整齐齐、完好无损地躺在贴有自己姓名的床铺上。放假归来,我们个人的行李和物品却如同变戏法般出现在新寝室里,没有丢失,没有损坏,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和老师们,难以想象他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与辛劳……”提起搬迁,数学与统计学院2014级本科生汪洋不胜感慨。

一流新校园,让师大人充满自豪和自信

让开学进入新校园的大学生们感慨地还不仅仅是这些。

新校园可以说样样带着新奇,处处让人惊喜:

——地上是一色崭新的图书馆、教学楼、音乐美术楼、实验楼、学生服务中心、体育场馆、新式师生食堂……不亚于内地先进学府,有着“高大上”的气派;

——地下是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于一体的3.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这也是西宁市首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

——以校企联合方式建设的6-10兆瓦光伏电站、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型建筑材料和设施设备,体现着新校园的绿色、节能理念;

——校园一卡通,让学生出入学校、进出实验室……非常方便。通过各种网络终端,哪个老师在哪个教室,在上什么课;学生正在哪个班上课都一目了然。智慧校园尽显魅力。

新校园不仅硬件设施高端、漂亮,更是充满人文关怀:

——同时可以容纳万名学生的十四栋学生公寓楼,分立在学生活动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两侧。住在同一个宿舍的师大民族学院的学生切军才让、灯秋泽里、冯继林、才秀、拉加才仁开心地对记者说:在老校区是七八个人住15平方米的宿舍,新校区是六人住30多平方米的宿舍。每间宿舍都内设阳台、卫生间,24小时太阳能供应热水。书桌、书架、行李架、wifi公网应有尽有,大家在宿舍里就可以完成网络课程;

——同时可容纳4200多人就餐的食堂里,不仅有各地风味菜系、小吃,还有餐饮城、自助餐……饭菜物美价廉。还有为少数民族学生专设的清真食堂;

对比以前的办公条件,院系的老师们高兴地说,每个院系都配有教师工作室和教研室,楼道间均有师生交流空间,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工作与学习。除了学校的定制公交,在政府的协调帮助下,学校门前还开通了72路、66路、11路三路公交车,方便了师生的出行。

女大学生巴学蓉、王苇、何琴、陈莹见记者在校园里采访,个个热情洋溢地点赞:新校园环境、设施都非常好!最向往的就是学校的图书馆,听说不久就要开放了!新校区住宿条件非常好,教室也特别好!校园环境更是没说的,很上档次!学校青春大舞台、校园好声音等社团文体活动非常丰富,我们喜欢,感觉很充实……这里就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温馨家园!

在采访中,校党委书记张雄伟动情地说,为期三年的新校区建设,带给师大人的不仅是硬件设施上的完善,更是形成了一种凝聚力,一种向心力,一种感恩向上的内生力。师大人在收获新校区的同时,更是收获了一种精神品质,这就是“率先垂范,感恩奋进;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新师大精神。

青海师大新校区,承载的不仅是师大师生们的共同梦想,还有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望与共同祝福。

照片均由青海日报记者 赵静 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