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说不要为难自己(如果你骨骼清奇)
下一波财富的浪潮究竟在哪里?互联网?娱乐?还是人工智能?这些都不是我的答案。美国经济学家皮尔泽的名著《第五波财富》将健康产业列为全球下一波财富浪潮的核心产业,这才是真正的答案所在。对于中国人而言,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灾难导致的健康困境,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东西了。健康产业将成为下一个三十年,中国财富的爆发点。谁能给国人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谁就能抓住真正的财富机遇。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食品消费大国,却很少见到有食品类和健康类的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行列,这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以中国的乳品行业为例。在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中国从温饱型社会进入中高端消费的周期下,乳品行业作为超越温饱型消费的重要领域,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应该迎来发展的黄金窗口。
我最近特别研究了伊利的发展历程和伊利当家人潘刚的管理思想。伊利为什么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能够突破行业发展的周期律和种种诱惑与干扰,坚持“品质为王”,笔者发现,这和企业及其领军人潘刚长期坚持的品质管理思想和文化不无关系。
伊利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开创了中国乳业领域的很多第一,比如,1996年从瑞典利乐公司引进超高温灭菌奶加工设备和无菌灌装系统,使我国液态奶生产工艺第一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伊利于1999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伊利是中国第一家破百亿的乳企;第一个提出了 “健康中国”计划和 “绿色产业链”的发展理念;第一个进入全球乳业8强的亚洲企业,等等。
这一系列成绩取得的背后,最大的支撑,就是企业长期坚持的品质管理思想,无论是企业的当家人潘刚,还是每一个员工,都把品质管理的总结和传承视为伊利成功的关键,视为最能体现伊利自身血脉的企业文化。
其实,品质并不难,难在坚持,品质管理也并不复杂,就如同一棵大树:品质管理思想是树之根基;品牌、产品、员工是展示企业品质的枝叶,树的成长要求所有伊利人坚守“伊利即品质”的最高信条,用品质管理思想打造品质企业。
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乔治·吉尔德在其经典著作《财富与贫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最伟大的财富创造源泉是人的思想”。在他的另一本名著《重获企业家精神》中,他再次强调了企业家思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是大大高估了物质资本的形成和其他经济量化指标的重要性,严重低估了开创性创造所具有的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在他看来,“财富不是一堆商品,而是一种观念流。”
财富是一种观念流,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美国供给学派最重要的学术贡献。面对当下中国很多行业,特别是实体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吉尔德的这些论断其实真正戳到了中国很多行业发展的弊病和痛点。
一个伟大的企业,一定是有高品质追求和思想境界的企业。如果中国的每一个企业围绕品质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何来担心企业没有未来。
这几年,笔者到处听到企业抱怨在中国赚钱很难,有些企业因为行业的周期的确很难,但一些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行业,比如食品行业、健康产业是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的。
每次听到这些行业抱怨,我总是忍不住想问他们:你们真的好好做了吗?如果你们真的认真做研发,做品质,消费者给你们的只有褒奖,而不是抱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的话揭示了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他认为,解释经济差距,我们不但要研究工厂和交通设施,还必须以一样的热忱去研究“思想的差距”以及与创造思想相关的知识生态和思想市场。一个企业也好,一个行业也好,决定兴衰成败的关键不在于产业周期、不在于产品一时的畅销,不在于某一个环节技术的突破或者创新,而在于这个企业或者行业,以及其领军人物,有没有形成一套对行业的发展极具指导意义的思想范式和行为模式。
就此而言,中国当下很多企业总是感慨“难过”,感慨“实业的冬天”,除了税负等制度成本,以及长期缺乏创新,根本问题在于思想的贫困和匮乏。
对于中国很多企业而言,市场给予的机会是一样的,但管理思想的差距决定了你是被市场淘汰还是成为伟大的企业。
唯有思考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企业才可能抓住真正的财富机遇。我看到伊利将“倡导人类健康生活方式”作为企业的愿景,这无疑和皮尔泽所言的第五波财富浪潮不谋而合。超前的眼光决定了一个人走多远,而超前的企业思想决定了一个企业最终的高度。
关注【光远看经济】· 离经济的真相更近
ID:guangyuanview
微信公众号助手:han121816
欢迎关注微博@光远看经济
【版权申明】
原创文章版权归“光远看经济”所有,欢迎转载
1)如需白名单与微信公众号助手联系
2)保持图文完整且不得以之盈利
3)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