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实意义(考察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是中国早期学术发达兴旺的时代。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 当时贵族的繁衍,庶孽降为平民,原有贵族互相传授学术,随之传入民间,因此民间学术大兴,智慧日启。
  2. 其次,春秋时期已经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有助于改善文字书写工具,书写文字的工作越来越便利。古代学术,个人经验,以及思想言行等,此时都可以记录在书中。故而春秋战国时代,自古流传的口授学术,变得可以书写传授。
  3.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盗比於我老彭",就是此类事情的证明。其他各家的学术,从内容来看,都有引述古人的事迹,道理也与此类同。不过在他们写定之际,难免加入自己的见解,成一家之言。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并作,各守师门,互相辩驳。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实意义(考察春秋战国时代)(1)

学术的兴旺,促进了文化进步;因此对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法家之学说,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改革的动力;兵家之学说,促进各国军事进步;纵横家之学说,符合当时外交需要;而儒家之学说,有助于当时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实意义(考察春秋战国时代)(2)

现将主要学说介绍如下:

法家之学

顺应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首创者为管仲。管仲生时,西周沦亡,王室衰微,戎狄南侵,荆楚北渐,各国诸侯篡弑不断,人欲横流,纪纲废弛,旧有的封建制度已经崩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管仲为齐国相,提出礼义廉耻为立国之四维;但是管仲并不片面的要求人做到礼义廉耻,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遵太公利民便俗的古训,兴工商渔盬[gǔ]。一方面明法整纪,一方面改革内政军令以强军资,北征山戎,南抑荆蛮,举衰振颓,所以齐桓公能九合诸侯,为诸侯之霸主。

管仲不但是法家创始人,也是有学问有作为的政治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实意义(考察春秋战国时代)(3)

后世的法家代表有郑国的子产,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韩非,秦国的商鞅。最终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政治,使得秦国吞并六国,结束了上古以来部落氏族与封建割据的局面。

兵家之学

源于兵家用兵的经验。我国历史上自黄帝以来,都是以武力平定中原,功业显赫。

周代有设有大司马的官职,专管军政。姜太公在齐国口授兵法,被司马穰苴记录在书上,称为司马兵法。司马迁评价其“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司马穰苴所写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兵家学术,而非司马穰苴一人之学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实意义(考察春秋战国时代)(4)

后世学到太公兵法学术的还有孙武、孙膑、吴起等人。孙武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吴起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

纵横家之学

太公以谋略起家助周室推翻殷商,孙武得其遗意,首重伐谋伐交,由此发展成了纵横家之学。

其实春秋初期,管仲以“尊王攘夷”为政治口号,团结中原诸侯而孤立楚国,已经具备了外交战的雏形,曰不战而屈人之兵。

纵横家之学,至战国时期而盛行,奇谋百出。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等反复使用纵横之术,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儒家之学

儒家之学,承袭于周公。周公治周,在推翻商朝的军事结束之后,当时中原地广人稀,而中央周

王室权威显赫,封建制度严密,井田制度分配均匀,故而着重于礼教典章于制度。孔子孟子继承了周公的学术,成为儒家的二圣。

不过到了春秋时代,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仓皇东奔,如丧家之犬,王室威信衰败,之后又接连庸主,所以中原地区成了无政府的状态,诸侯的纷争不可避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实意义(考察春秋战国时代)(5)

诸侯为求自保,不得不富国强兵,而礼乐制度不是当务之急。正如孟子所说“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所以儒家之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但是儒家重道德、崇仁义、励忠孝、正是非,为中国人立下了道德准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