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昆明城墙(老昆明的城墙都去哪了)

昆明城墙因为军事需要而兴建,又因为军事不需要和经济需要而拆除,当时昆明人好像也没有太多的顾惜,多认为是一件好事。

半个多世纪后,古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凸显出来,消逝的老昆明城墙又成了昆明人的心头之痛。

不难设想,如果昆明城墙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哪怕能保留一两座城楼、几公里城墙,至少在圆通公园里把城墙、城楼保留下来,昆明的历史文化、昆明的旅游发展,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历史中的昆明城墙(老昆明的城墙都去哪了)(1)

图 | 残留的明城墙应是这张老照片上的圆通山马面墙墩


拆除南城墙建起昆明“第一街”


20世纪30年代,昆明工商业继续发展,人口继续增加,由此带来的交通压力仍然集中在南城墙内外,此时打开南城墙,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城南交通,还可以打通东西交通要道,开辟新的市场和经济增长点。

1930年,当局决定先拆除近日楼以东到护国门的城墙,以墙土填平护城河,修筑新马路,兴建新市场。当局一开始就规定了新街道的宽度、标高和横向道路的交叉口,车行道宽定为12米,步行道每边宽3.3米,两廊建铺面260多间,每铺开间3.6米,进深13.3米,铺后余地又可建造住房,由业主在红线外自行设计建造如此大规模的街道,确实算得上是“昆明第一街”。这里地处城南,横贯东西,宽直平坦,得名南屏街,有“城南屏障”之意。

然而,南城墙拆除后,石砌马路几年都修不好,铺面也难起建。正在磨磨蹭蹭之时,风云突变,1935年和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军二、六军团先后长征过云南,两次威逼、佯攻昆明。此时南城墙被拆,形成一个巨大的缺口,当局慌了手脚,急急忙忙在还未修好的南屏街上用沙袋构筑掩体、工事,外侧又架设铁丝网,中间还设置了木柜马,白天移开让行人走,晚上堵住街道设防。

南屏街西端的近日楼上布满了机枪、迫击炮,东端则关紧护国门的大铁门,又用沙袋添筑工事。整个昆明城风声鹤唳,很是惶恐了一阵。不料红军虚晃一枪,调虎离山之后,乘虚北上、西击,渡过金沙江,跳出重围。南屏街这才撤防。

在兴建南屏街的同时,当局还对南正街、金马街、三市街、大观街、永丰街、绣衣街、威远街、大小东街进行了改造,城内铺面多建为中式,城外铺面多建为西式,部分路段还建立了人行道,种上了行道树,并在市区周围修筑环城马路等。直到1937年,南屏街才铺上沥青路面,成为昆明第一条沥青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成了后方重镇,大批内地军队、机关、工厂、学校、商店迁到昆明,昆明人口膨胀,商业空前活跃,南屏街建设进入高潮,建起大量临街西式建筑。因统一划线,各自兴建,难免平面单调、立面杂乱,但这些建筑多用“水刷石”外墙,骨料不同,颜色各异,在统一中又有变化,简洁大方而富有质感,成为昆明最富于现代气息的商业街道。

当时南屏街上商业建筑鳞次栉比,其中有昆明最高的楼,昆明最大最多的银行,还有昆明最漂亮的南屏电影院、昆明戏院(后来的新昆明电影院)等,加上处处酒吧、舞厅,大亨、洋人来往进出,花天酒地,附近晓东街的洋货交易、高山铺的美援剩余军用物资买卖,都盛极一时,迅速成为云南以至大后方的一个重要金融中心,成为旧时昆明的商业和娱乐中心。

南屏街建成后,曾上演了不少历史活剧:1945年昆明“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各校宣传队在街头进行声泪俱下的演讲;1949年2月12日,国民党政府的中央银行发行的金圆券恶性贬值,中央银行昆明分行又公然拒绝兑换面额为50元的春花色金圆券,激起民愤,许多人冲进营业室,当局抓了200多人,21人惨遭枪杀,陈尸安宁巷口,造成“南屏街大惨案”。

历史中的昆明城墙(老昆明的城墙都去哪了)(2)

图 | 位于云南大学会泽院里的明城墙墙基


“凹楼”奇事


在南屏街西端、近日公园旁的医药大楼原址,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凹”字形楼,十分引人注目。而这“凹楼”的由来,就更奇了。

那是1942年,当时的昆明商业银行代理美国商人从滇缅公路运来的洋布、洋纱和汽车,发了大财,就跑到大南门外的商业宝地购买地皮,兴建大楼,好光耀门面,扩大生意。银行有洋人撑腰,财大气粗,一方面以势压人,一方面用高价引诱,逼小铺主们就范。

一家金铺的房主因为地皮金贵,舍不得割爱,又受不了银行依仗洋人趾高气扬的派头,偏要煞银行的风景,就是不买账。传说银行出了高价,一道瓦沟之地出一根金条,用38根金条买金铺那38道瓦沟,房主却不动心,银行又提出用其他黄金宝地作交换,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银行见单凭洋人的势力不行,又通过当时云南统治者的外戚游说当局干预,不料那金店店主的后台也不弱,马上借助青帮请当局主持公道。双方势均力敌,闹来闹去,最后不了了之。银行无可奈何,只得三面围着金铺建高楼,同时还存着一线希望,留出钢筋接头,不过这接头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接上。

等到这幢当时号称昆明最大、最漂亮的大厦完工,脚手架一拆,昆明人惊奇地发现,这座六层高的昆明商业银行大厦半腰竟然缺了一大块,可笑地呈现出“凹”字形状,中间嵌着一幢只有它一半高的三层小楼,真是昆明建筑一绝。20世纪50年代以后,银行大厦成了医药大楼,金店成了小杂货店。1988年,也就是这座“凹楼”建成40多年之后,终于“绝”到了头,和那幢“死对头”小楼一起被拆掉,那是后话了。


昆明城墙的结束


1935年,昆明城西边的公路建成以后,又在西城门挖墙开路,把城内外的交通连为一线,成为后来兴建的滇缅公路的起点。

在抗日战争中,日寇对昆明城狂轰滥炸,这时城墙不但抵御不了空袭,反而成为城内居民疏散、“跑警报”的障碍。昆明只有6道城门,空袭一来,人车抢道出城,道路马上阻塞,踩死踩伤事件屡屡发生。

1939年4月,当局又在城墙上挖开了8个口子,每个宽达数丈,又在护城河上增架木桥9座,使出城通道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16个,以方便市民“跑警报”、躲空袭。这8个“城口”开在大东门和小东门旁、北门右边,还有甘公祠街、大富春街、木牌坊巷、天君殿(今文林街)底等处——到这个时候,昆明城墙已经“七零八落”了。

20世纪50年代以后,昆明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从军事、经济角度看,封闭的昆明城墙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3年起,昆明城墙被大规模拆除,在城墙和护城河的遗址上修建街道。

500多年前,昆明人挖土夯成城墙,而把取土之地开辟成护城河;500多年后,又把城墙挖掉,挖下来的土又正好用来填平护城河,建成一条条宽敞平坦的街道——两下都很方便,好像500多年前修建城墙的时候,就为多年后拆城墙、修街道做好了准备。

历史中的昆明城墙(老昆明的城墙都去哪了)(3)

图 | 昆明圆通公园里的明代长城残段


昆明城墙遗迹


昆明城墙拆除后,利用城墙遗址修建了不少城市街道。20世纪50年代,昆明青年义务劳动拆除了东城墙,修建起一条长街,被命名为青年路。后来拆除南城墙建起了东风东路西段、南屏街、东风西路南段,拆除西城墙建起了东风西路北段和建设路南段。沿途留下一串和老城墙有关的地名: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护国门、北门街、近日公园等。城墙的遗迹,只有圆通山和云大会泽院还保留着两处。

圆通山明城墙遗址在圆通公园(昆明动物园)内,进了公园大门往里面走200米左右就到了。这段明城墙就在大路东边的山坡上,看得出是土筑墙体,外墙面用石灰浆平砌条砖,保存得比较完整,已经被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测量,城砖长33厘米,宽18厘米,厚13.5厘米,重12.5千克,并有监造徽记。

有人说这段城墙是主城墙残段,若果真如此,这段城墙的两端势必留下挖断的痕迹,但它的两端都用城砖砌得整整齐齐,没有断口,从砖墙的砌缝和用料来看,都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又有人说这段城墙是一座烽火台,但更可能是老昆明城的“马面”墙墩,而不是主城墙本身。

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和民国初年《昆明市志》的地图看,这个位置正好有一座“马面”墙墩,上面好像还有座敌楼。现在墙墩上还很宽敞,是个大平台,敌楼是没有了,立着一座八角亭,是后来修建的。

这座“马面”墙墩的长度约20多米,两端内退宽七八米,和古代兵书关于“马面”墙墩的描述大致相符,显然是“马面”墙墩的遗迹。我们说昆明城墙是军事城堡之墙,这段城墙遗迹也是一个实证。从前登上城头,城东有金马山、东北有凤鸣山、北面有长虫山,山山逶迤,盘江回绕,历历在目。如今视野多被高楼挡住,成了一段城中墙,可惜。

昆明城墙另一处遗迹,在云南大学东陆园老图书馆到昆明第三十中学之间。这里有一道整整齐齐的土坡,就是昆明城墙的遗迹。当年曾用旧城砖砌盖厕所,那些墙砖长33厘米,每块重12千克以上。砖上还有文字,可以看出,有的是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烧制的,有的是明代末期的崇祯年间烧制的,应该是当年修补城墙时用的大砖。

另外,在如今建设路和一二一大街交叉口的市园林局宿舍院内,还有一条近百米长的土埂,据说也是昆明北城墙的一段残埂。

(图文资料见《老昆明旧话旧照》)

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来源:朱净宇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公众号云南楼市观察沟通处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