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纪录片读后感(生命人类从不孤独)
“……他们正在死去,却没人真正过问问我们经历过什么……看见过什么……人们不想倾听死亡,不想倾听恐怖……但是我给您讲述了爱情……我是怎么爱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切尔诺贝利纪录片读后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切尔诺贝利纪录片读后感
“……他们正在死去,却没人真正过问。问我们经历过什么……看见过什么……人们不想倾听死亡,不想倾听恐怖……但是我给您讲述了爱情……我是怎么爱的……”
——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牺牲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之妻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选段
灾难、死亡、分离、流离失所的人们,极力掩盖事实的政府……
这些好像只会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元素,被如此真实,如此近距离地展现在这本书里。在它的描写里,历史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仿佛只要从文字间伸出手去,就可以触摸到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烟尘,爆鸣和火光。
与冷酷客观的百科全书式的记述不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由数十位亲身经历了切尔诺贝利核灾的人们口述而成。他们分别是火灾消防员的妻子,是清理核电站周边地区的士兵,是医院的医生护士,是从神坛跌落的物理学家,是政府封锁消息的官员……经历过这些的人,他们有的悲伤,有的愤怒,有些保持缄默,不愿意再去回忆起那沉痛的历史。但是在书中,记述者同讲述者一起,用最真实,最不带修饰的语言揭开了切尔诺贝利残酷的面纱。
书中每一页,都是别人亲身经历过的,难以置信又恐怖的故事。记述者不发表任何评论,能看到——不,不如说是能听到的,只有讲述者或无奈的坦白,或沉痛的啜泣,或凄厉的呼喊。就是这样不带任何艺术修改的记述,撕开了历史尘封的真相。没有了遮羞布和政治操控,当年那些被迫沉默的,被迫噤声的声音,全都在这些字字句句中爆发出来,控诉着灾难的无情。相当于四百颗原子弹的飞来横祸,近万人的死亡,数十万人的逃离,持续数代的来自辐射和癌症的侵扰……都说人们的悲喜是相通的,那谁能在看见这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据时,能不神情黯然,心如刀割?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开始感到的是害怕,是惊恐,是同情,但随之而来的,是它带给我的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对核灾的严重性一无所知?为什么政府要极力封锁消息?为什么它加剧了苏联分裂?这些都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久久不能散去的问题。可是,最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人明知这样做的危险性,还会去亲吻病房里的丈夫,还会坚守已经被污染的土地,还会奔往医院救治垂危的病人?——直到我看见了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不久前,一场全球灾难在我们身边降临。
今年1月,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武汉封城。在这座千万人的大城市陷入沉睡之际,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却日夜兼程,奔赴武汉,拉开了一场与瘟疫战斗的史诗式战斗。他们为了拯救一个个素不相识的生命日夜奋战、逐户排查,甚至建造医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他们的手上磨出水泡,鼻梁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出伤口……他们付出这么多是为了什么?想成为英雄?为了赚钱?为赢得优秀的名声?我想都不是,而是因为他们深爱着那一个个生命,深爱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纵观历史,人类在生死存亡之际总能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切尔诺贝利的历史是已经拍板定案的,它是人类的疮疤,是时间永远无法抚平的伤口。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怎样才能规避这种悲剧的再次发生”。英雄的牺牲是伟大的,但他们本可不必牺牲。
生命也许一开始是孤身一人,但爱将我们紧紧联系。
人类从不孤独。
广州中学初三(10)班 罗雨彤 指导老师 刘桂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