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拍的电影(观澜福见)
观澜·福见·开栏的话
今天,一个全新的栏目——《观澜·福见》与大家见面了。
我们正拥抱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滚滚向前的浪潮里,奋斗的力量在奔腾、美好的梦想在闪光。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我们记录时代、见证时代,我们洞察着新时代发展、新福建建设的强劲脉搏。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福建日报记者深入基层,以沉浸式采访方式,用笔和镜头捕捉建设者的身影,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分享他们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从中,让我们一起聆听跨越发展的恢宏交响、社会进步的铿锵足音。
敬请关注。
我在安溪“修”电影
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内,一名数字修复师正在修复老电影。
东南网9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张永定 文/图)
从安溪县城驱车约半小时,来到位于龙门镇的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一栋六层高、流线型立面建筑的正门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白色大字跃入眼帘。
步入一楼艺术展厅,老电影《再生花》海报、馆藏最早中国影片《劳工之爱情》片段、斑驳的胶片倒片台……让人仿佛穿梭在百年光影的时空隧道。在二楼“数字修复室”,十余台显示器排成两排,飞速交织的键盘声与鼠标声分外响亮。
抢救百年记忆
26岁的甘格格,正和同事一起对1939年的老电影《董小宛》进行修复。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在“D、S、Q”键上飞速转换,右手快速点击鼠标,电脑屏幕上,周璇饰演的“董小宛”脸上的斑点逐渐消失,黑白画面逐渐清晰。
甘格格是一名数字修复师。2019年10月进入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今年7月,她从北京来到福建安溪,参与中国电影资料馆首个异地数字修复基地——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的筹备工作。
“老电影胶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扫描后的画面存在闪烁、抖动、划痕、脏点霉斑等问题,修复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聊起修复技术,甘格格打开了话匣子。修复速度取决于胶片质量,一段10分钟的影片由1万多帧画面组成,若是保存较好的彩色片,一天可以修复7000帧左右,需要点击鼠标2万次以上,团队协作两周左右可完成画面修复。“碰到损毁严重的画面,一帧就要修几天。”甘格格说,做这一行需要静下心,常常一坐就是一天,“感觉两只手都练出了肌肉”。
一旁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资料库副主任左英,比甘格格早一年多到安溪,负责筹建安溪数字资源中心。
他带着记者来到五楼“胶转数”机房,冷气扑面而来,一台银白色的阿莱胶片扫描仪连接着电脑。“这是县里支持采购的国际顶级设备,完成底片修补等物理修复的电影胶片,经扫描后,数据传输到中央存储处理器,进行精致画面和声音修复,之后再进行调色等艺术修复,经过声画合成、鉴定通过后,即完成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化。”左英介绍。
顺手打开一个电影胶片盒,一股猝不及防的醋酸味,让人瞬间捂住口鼻。
“胶片保存需要恒温恒湿,由于年代久远,又未能及时得以妥善保存,采用醋酸片基制成的胶片就会患上‘醋酸综合症’,如果不把它及时‘隔离’,就会传染给其他胶片。长期跟老胶片打交道,也会掉头发。”左英笑着说,收到这部福建电影制片厂1973年出品的向东渠建设纪录片后,资料馆正对胶片进行技术和艺术评估,以开展下一步修复工作。
肩负保存国家电影档案使命,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拥有北京、西安两处胶片库房,存有1922年以来3万多部中国电影,拷贝素材超60万本。然而,记载了百年光影与人类文明历史的胶片,大多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无处可寻、支离破碎,留给世人一片黑暗与斑驳。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200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525部2K影片、15部4K影片修复,实现2000余部影片数字化转换和一般性修复。此前,一部待修复的电影,首先在西安资料库完成物理修复,再由北京总部负责数字修复。今后,数字修复工作将逐步转移到安溪。
为什么是安溪?
对于在安溪设立首个异地数字修复基地、除西安外第二个异地备份库,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
2019年6月的一天下午,在厦门出差的孙向辉应朋友之邀,到安溪县龙门镇走一走。首次到访安溪,她颇感意外:“不但看到了绿水青山,还看到了隐藏在群山与乡村之间的现代化数据中心。”当年,她带领资料馆调研团队走访了贵州、杭州、张家口、西安等地,为设立异地数字备份库选址。这次意外之行,让安溪进入了孙馆长的视线。
“隐藏在群山与乡村之间的现代化数据中心”,位于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内,是“数字福建”规划建设的两大数据中心之一,拥有2万个国际最高T4等级标准机柜规模,已投产4600个机柜。该产业园一期建设2000亩,于2010年4月开始筹建,2015年5月正式开园运营。
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大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资源有限的山区县,抢滩布局“数字福建”建设后,该走什么路子?凭什么吸引高大上项目?望着“躺”在机柜里的数据,安溪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数据“活”起来,真正产生价值?如何后发先至,一步抢占高端?
中国电影资料馆这一国家级电影大数据项目,成为安溪县最合适的“意中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县里逐渐明确:要借力‘新基建’东风,发挥数据中心优势,聚焦大数据细分市场领域,引进龙头项目,发展特色更鲜明、结构更合理、链群更完整、竞争力更强劲的现代化数字经济产业。”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告诉记者。
2020年,经过积极争取,安溪在全国各地强劲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2021年12月1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项目正式落户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总投资约5亿元。根据规划,项目将建成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字备份库、国家影像修复基地、融媒体制作基地、艺术影院等主体功能。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
“既在想象中,又超出了想象。”孙向辉说,原本只打算设立数据备份库,如今升级为功能更加丰富的数字资源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3.0版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双方合作有了无限空间。
不只是修复
今年恰逢现存最早的中国影片《劳工之爱情》诞辰百年,从黑白默片到“有声有色”,这部仅22分钟的喜剧电影,在北京、西安、安溪三地齐心协力下,资料馆修复团队花费将近一年时间才修复完成。今年6月27日,其4K修复版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探佚电影节首映。
“一百年来,《劳工之爱情》承载的艺术和历史双重价值鲜活生动,我们选择它开发中国电影资料馆首个数字藏品,是在珍贵的老电影资料基础上,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的一次创新文化表达。这种全新的呈现方式,对老电影来说是传承,也是新生。”孙向辉说。
“依托数据中心,搭建数字产品交易平台,开展数字电影版权交易、老电影数字藏品开发,福建可以在电影大数据创新应用方面作出更多尝试。”左英关注的,不只是修复。
“电影修复实际上是电影制作的逆流程,相当于把拍一部新电影的程序反过来,调色、特效、声音、合成一步都不能少。”在左英看来,修复团队及人才的培养,不仅为了抢救老电影,更是为影视行业积蓄力量。
行走在园区,文艺范渐浓。外观如棱镜般的艺术影院计划春节前竣工,这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首个京外艺术影院,将与影迷圣地——北京小西天影院共享独家影片资源,并开展电影首映仪式等系列活动;中影星光小镇已完成项目选址,拟建设数字虚拟摄影棚。
“与金鸡百花电影节联动,围绕电影大数据,拍摄、修复、存储、制作、发行等影视产业链条将逐步完善。”谈及未来,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许奇树充满期待。
园区外,同样有一股新鲜血液注入这片千年茶都的土地。“茶文化是电影剧本创作的‘富矿’。”孙向辉说,这两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前来安溪采风,学生们扎根基层、贴近现实,从中汲取历史文化养分,诞生了不少“亮眼”的剧本。
去年,“新安溪人”左英把太太也从北京接来安溪生活。“就像是咖啡与茶。”他这样形容在安溪的工作与生活状态,赶项目时每天两三杯咖啡,闲暇时有铁观音的清香为伴,“幸福指数不亚于发达国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