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圣人加身)

《论语》中有两个场景,记录了孔子与多个弟子的面对面交流孔子的志向和德行在对话中显露无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孔子为何圣人加身)

《论语》中有两个场景,记录了孔子与多个弟子的面对面交流。孔子的志向和德行在对话中显露无遗。

第一个场景

孔子与颜回、子路聊天。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第五篇公冶长)

子路首先发言:“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给朋友们共享,即使坏了或旧了也不感到遗憾。”

子路虽然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但年龄只比孔子小9岁,性情刚直,好勇尚武。子路志向打算做一个好爽仗义的人,这是一种物质层面的“仗义”。子路的一句话很好地反映了其性格特点。

颜回随后发言:“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颜回比孔子小30岁,德行高,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志向打算做一个潜心内修、自我提升的人,这是一种在精神层面的“修行”。这句话反映了颜回的性格特点。

孔子最后发言:“我愿意让老人感到安逸、让朋友真诚互信、让晚辈得到关爱”。这句话更反映了孔子的性格特点。

孔子通过对六艺的研究思考,找到了人生大道,开创了儒家学派。孔子志向打算建立一个文明、和谐、安乐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既注重自我修养又能够立人达人的思想境界。

第二个场景

孔子与子路、曾参、冉求、公西华四个弟子聊天。

这次对话是《论语》中字数最多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第十一篇先进)

子路同样是率先且急切地回答:“如果我去治理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兵患内有灾荒的中等国家,三年时间,就可以使国人有勇气、懂道义。”

子路这个人的特点前面已有论述,一个“率”字将其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子路名列政事科,做过鲁国季氏宰、卫国孔悝邑宰,治国才能是有的。但孔子听后为什么微微一笑呢?因为孔子认为子路说话缺少谦逊的态度。

接着,冉求答道:“如果我去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时间可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冉求,比孔子少29岁。名列政事科首位,具有行政管理、军事、经济等多项才能,曾做过鲁国季康子的宰臣,但在德行、礼乐等方面有逊色。这些特点,在冉求的回答中也不难找到答案。

紧接着,公西赤回答时先表明了自己“不敢说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的态度,然后才说理想是“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在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上做一个小傧相。”

公西赤,比孔子小42岁,性情谦逊,有君子之风,擅于祭祀、宾客之礼,善长交际。这一点,在对话中也有体现。

最后,轮到了曾皙出场。

曾皙是曾参的父亲,他性情洒脱,兴趣在弹琴唱歌。在答问之前,有句音乐铺垫,先是瑟声渐希,忽然“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答道:“暮春三月,我把春服穿在身上,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儿童一道,在沂水边洗澡、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儿回家。”

这段的文笔和意境都很美,将曾皙的性情、特点进行了精彩的体现。

孔子用“吾与点也”,给曾皙的回答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吾与点也”,与其说是孔子对曾皙不着于物心态的赞赏,不如说是孔子对安贫乐道德行的认同,对和谐安乐社会理想的期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