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你看过没(无根之花花束般的恋爱)
什么是契合?
读同样的诗,看同样的小说、电影,同样喜欢拿电影票票根做书签,穿同样的鞋,爱好想法几乎完全一致的两个人,算不算契合?
电影一开端,两人交叉式的相同理论扑面而来:耳机左右声道的曲调是不同的,不能分开供两个人分享,就像恋爱一样,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两人不约而同地起身,回头,再坐下—哪怕分开,也是如此一致。
女主八谷娟,出生于东京的中产之家,喜欢一个人去吃不同的拉面店并分享在博客中,讨厌圆滑而不尊重女生的男人,对觥筹交错的宴会和喋喋不休的男人感到无聊,“唯有这件事让我觉得世界是真实的,如果吐司掉在地上,一定是在抹过黄油后。”什么样的人,觉得世界真实的事是,面包抹过黄油后不小心掉在地上?
男主山音麦,出生于静冈的小地方,希望在东京当一个插画师,对全景地图上出现了自己的身影感到兴奋,迫不及待地拿给了很多人看并一一请客了夸奖自己的人—哪怕他余钱不多。
这样的两人,在追逐末班电车的路上相遇了。在确认了彼此是同类后,娟和麦正式介绍了自己:“八谷娟,喜欢的话是‘免费续面’。”“山音麦,喜欢的话是‘像铁锹一样的东西’。”娟很欣喜,她看着酒吧门口两人相同的小白鞋,不住地笑,在一起说着耳机打结,讨论诗、小说和电影,感概两人都没去的展览,注重内在世界的娟越来越沉醉这个不一样的夜晚,她对麦逐渐产生了好感—“我在电车里说成我在电车里摇摇晃晃”。
独白就此开始。
他们冒雨回到了麦的住处,娟看到了和自己家几乎一模一样的书架,麦播放了他自己拍摄的天然气储罐的影片,他们约定,下次一起去看木乃伊展览。
第二天早晨,回到家的麦不理会任何人跑回房间—“太浪费了,太浪费了,现在不要跟我说话,我还在停留在昨晚的余韵中。”
又一个雨夜,在麦的住处,娟看到了麦的画,“外面下着小雨,雨丝被暗黄的街灯切成了一块一块。”麦给娟吹了头发,“她对我说,她喜欢我的画。她对我说,她喜欢我的画。她对我说,她喜欢我的画。”
多次的相约,快速流逝的时间,两人有着聊不完的话题,不知疲倦的精神,就连决心告白的时间与方式,也一模一样。
在确认关系后,两人拥吻于不变的信号灯前,娟说:“我想经常进行这种交流。”
他们度过了甜蜜的爱情生活,两人的独白连续交织,但生活不总是如意的。
在烤肉店等待良久也未能如愿
“如果没有绝不会分手的信心,不会去纹一样的纹身吧。”娟的内心,是向往持久的爱情的。
新居可以距离车站30分钟,但能铺地板摆桌子的大阳台不能错过。
在甜蜜的爱情生活里,圣诞节互送相同的耳机,一起看漫画哭泣,但不知为何,“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麦的父亲,停止了寄给麦的生活费,麦不得不为生计工作,抛下作为爱好的插画,将其堆放在角落中。越来越多曾经约定的电影因工作而舍弃,门口的鞋子,也由最初的白色转变成黑色。
鞋子由白转黑
麦日复一日地努力工作,娟依旧喜欢看小说、电影,麦对往昔的爱好却越来越索然无味。耳机,也从最初彼此共同分享的工具,成了个人消音的港湾。
又一年过去,娟独自看着《怪奇物语》,他们养的黑猫已经长大,静静地盯着他们。热恋时经常光顾的老爷爷奶奶的面包店关店了,麦的回答却是:“去车站前买面包不就好了。”
温馨柔和的小家,本属于两个人,现在只属于娟自己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白消失了呢?
麦是个对工作很有责任感的人,在他看来,“生活就是责任。”“工作不是玩乐。”他愿意为了生活,舍弃爱好,放弃精神世界,守护现状。他的责任感越强,工作就越辛苦。麦的同事一句“真辛苦呢。”就让麦几乎暴走。麦自己也回不到过去:“《黄金神威》停在第七卷,《宝石之国》的故事再不记得了。”而娟,是个顺从内心的人,外界很难令她改变。
左跪右坐,一上一下
娟给麦倒茶,“茶可能有点苦。”麦喝了一口,“对我来说刚刚好。”连去超市,两人都各拿了一个篮子。
很快,两人都打算分手。在参加完朋友婚礼的晚上,娟第一次知道麦没有坐过摩天轮。他们看夜景,唱歌,去了告白时的咖啡店—就像初识时一般。
只不过,去了老地方,却没有老位置了。
交代分手之际,两人不可避免地落泪,在麦的劝说下,娟也几乎动摇,就在这时,来了两位年轻人,落座在老位置上。
相同的爱好,相同的鞋子,甚至相同的话语,这就是他们当年的自己。
他们泪如雨下,最终分手,也最终和解。在片尾,娟和麦互相背着身招手,告别了对方。
片名《花束般的恋爱》,即是花束,便是华美的。只是这华美的爱情,如花束般一时绚烂,难以持久。时间的流逝代表生活的变化,它就像是爱情的催命符。娟是坚定的,她对爱情与精神内在的追求从未有过变化,她可以顺从自己内心去换一份工资更低的生活,只因为她喜欢。娟的发型,眼神几乎没有变动。
但麦不是这样的人。
麦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意自己从他人身上获得价值感和认同感,哪怕在初始热恋时,娟的独白也要远远多于麦—这或许也暗喻着两人彼此间的喜欢,是女生占的更多。
那么,兴趣相投,想法一致的两人,就是好的爱情吗?
爱情不能绕过生活,价值观决定了生活方式与态度,面对生活而毫不改变的人,始终是少数。
每一个读者,都是哈姆雷特;每一份生活,都属于我们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