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字连笔技巧(行笔六字原理和方法)

引言:

刘熙载谓:“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书者,意法相成。”

“不善言草书者,意法相害;善言草书者,意法相成。”

刘氏在这里辨证地说明了在草书中“意”和“法”二者之间的关系。书写草书时既不能聚墨成形,任笔为体,一味强调“意”,也不能专注于昔人所总结的经验成法。二者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即使以颠狂著称的旭、素,他们的草书也是有严格法度的,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做到意法相成,泯规矩于颠狂之中。后世人不知学习草书要“意法相成”,“或以为颠狂而学之,与宋向氏学盗何异?”

人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要把笔画写得精致,进而使字形美观。但是,在学习临摹时,却因为用笔和笔法的问题,导致书法在点画的书写中,不是缺少笔力,就是笔画软弱漂浮,更会让书法缺少古意,不符合书法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合理用笔才能写出精致的笔画呢?其实这方面的要求古人早都说过了。

建字连笔技巧(行笔六字原理和方法)(1)

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书概》中提出了行笔时的“六字”原理和方法:“逆入、涩行、紧收”。我们根据刘熙载的许多书法理论来看,他这个方法并非是假大空或者是理论上的说法,恰恰相反,刘氏的书法理论都是很实际的。当代书法家沃兴华非常赞成刘氏理论,并且他对这6个字作了示范,得到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一致认可。下面对此进行一一解析。

逆入:

这其实是起笔时的方法问题,我们在写一个点画时,总不能直接将毛笔铺在纸上向前运动,那样的话,是不符合毛笔书法的基本要求的。因此,刘熙载就提出了“逆入”的要求。这个动作是:当毛笔入纸时,要按照欲右先左或欲下先上的原则,将毛笔的笔锋埋入笔画中间,这里也可以叫作裏锋,其目的是为中锋行笔打下伏笔。

建字连笔技巧(行笔六字原理和方法)(2)

涩行:

这个动作是行笔过程,近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对涩行也有自己的解释,但大致原理与刘熙载相同。他是这样说的:“涩的动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于不向前推进,不过要紧而快。”这个说法非常形象,也让人眼前会浮现出沃兴华先生对涩行笔法的演示画面。他在演示中说到,在写一个横画涩行时,笔杆不一定要向右倾斜,也不要垂直于纸面,而是要向左方倾斜去,边行笔,边向右前方推进,当然,这时候还要控制好行笔的速度,可以叫作似进非进、半推半拉的感觉,这样就会达到涩行的那种要求了。总体要求是:沉、涩、实。

建字连笔技巧(行笔六字原理和方法)(3)

紧收:

紧收是指笔画写完后的收笔部分,它是沿用中段行笔后的动作,我们不能在写完涩行笔画后,就直接抬笔,而是要收好笔。但是,这里的紧收要求就是一个核心:紧。收笔要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到收笔时,要回笔,把“气”收住;二是收笔是笔势的要求,不能因为它是笔画的末端就恣意放开,恰恰相反,这里还要承接或启下后面的笔势要求,哪怕是正体字。只有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有力量感、厚重感。

建字连笔技巧(行笔六字原理和方法)(4)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也对书法笔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重要的理论支撑,他的方法相比刘熙载的说法更为宏观一些,虽然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但也强调了笔画中段的重要性。他是这样说的:“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他说,古人笔画的中实和厚重就在中段部分,是从书法风格表现上说明了中段的重要性。可以说,包世臣与刘熙载的观点虽有类同之处,即要求笔画的行笔要做到“实”而“厚”,但刘熙载的更有极好的操作性。

建字连笔技巧(行笔六字原理和方法)(5)

所谓“实”,并非是要把笔画写得很厚实,这个理解是狭隘的。笔画的厚实,并不等于厚重,厚实是指点画的粗细而言的,这一点在汉隶书法中也有体现,但对于一些楷书作品如褚遂良的楷书中,它的笔画未必是厚实的,它的点画虽细,但细而有力。厚重,是指书法点画的力量感,不管笔画的粗细,书写时只要注入了笔力,点画就有“厚”和“古”的感受,同时也就显得厚重了。

建字连笔技巧(行笔六字原理和方法)(6)

虽然古人把书法中的点画的书写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但它毕竟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几乎是同时形成的,然而,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它们的形成时间却有所差异,因而在空间的表现上也就有所不同。就时间来说,首先是写起笔的“逆入”,这个动作中又包括了毛笔的起、行、收及笔锋的转换,这样一来,空间也就有了一定的变化了。同样,其它两个部分也是同一样道理。基于这些,我们在研究书法在书写时就要贯彻精、细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细入微”的微妙程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