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宋朝(历史书评价北宋朝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评价很高。
过去唐尧、虞舜因为禅让,商汤、周武因为征伐,都面南背北而有天下。四位圣人之后,世道升降,否极泰来。正当百姓灾难困苦的时刻,皇天顾视而求的百姓主人,也仅要求他能救助这个世界而已。假如一定要求他具备四位圣人一样的才能,而后才把天下事务交给他处理,那么百姓盼望平定治理的日子,大概遥遥无期了。
说了很多官庙堂皇的话,重点在后面。
五代时期天下极为混乱,宋太祖赵匡胤从行伍起家,登上皇帝的宝座,推究他取得国家的根源,比晋、汉、周又难道有什么独一无二的条件吗?等到他发号施令,著名的藩镇大将,俯首听命,四方诸侯列国,依次削平,这不是人力容易做到的。
建隆以来,解除藩镇兵权,用重法绳治贪官污吏,以堵塞混乱的根源;上自州郡长吏、下到令录、幕职官,亲自接见问对;专力农业,振兴学校,慎重刑罚、减轻赋敛,给全国休养生息,终于获得太平;治定功成之后,制礼作乐。
太祖在位十七年时间,而把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传给了子孙,世代有了常典法则。即使从三代以下,考评声教文明、典章制度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代和汉、唐相比,也没有什么可以逊让之处。
鸣呼,创基业垂统绪的帝王,规模如宋太祖这样,也可以说影响很深远的啊!
评价不低。
宋太宗赵匡义,太宗深沉多谋,英明果断,慷慨有平定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
即帝位以来,陈洪进、钱相继献纳土地。
时间不长,攻取太原,讨伐契丹,接着又有攻击交州和西夏之役。
战争不断,天灾正盛行,每天都有俘虏送来,而百姓不知道有战争;水灾、早灾、螟灾、蝗灾几乎遍及天下,而百姓不想造反。这是为什么呢?
太宗以慈悲节俭为法宝,穿一再洗过的衣服,捣毁珍奇巧妙的玩物,拒绝进献的美女音乐,认识到出猎游玩的坏处。
杜绝物欲,抑制符瑞,关心农业,考核政绩。
讲究学问以求博学多闻,不惩罚悖逆言行来鼓励劝谏之言,哀怜体恤百姓的疾苦,勤勉自励,往往为处理政事而忙到天晚忘了吃饭,以至要自焚来抵销上天的惩罚,要除去全国所有的赋役来使民力得到宽缓,最终获得不动刀兵、庄稼连续丰收的功效。
因此,青州、齐州的年长者,愿意率领子弟平整道路请太宗登泰山封禅的情况接踵而至。
君子说:“获得百姓的拥护方能当好天子。”大概说的就是太宗皇帝吧!
所以太宗的功德,彪炳史册,号称贤君。
要不是那太祖逝世不过一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那么后世对太宗就没有可讥议的了。
评价甚高。
宋真宗,真宗是英明颖悟的帝王。
宋真宗初登皇位时,宰相李杭怕他聪明一定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作为,就多次陈奏灾情来杜绝他的奢侈之心,这真是有所预见啊。
等到与辽在擅渊结盟,封禅的事兴起,样瑞之物纷至沓来,天书屡次降临,拜迎祭奠,这些曾使全国的君臣像发了狂一样,唉,真是奇怪呀!
他日撰写杠史看到契丹的旧风俗,而后可以推求这一段宋史的微妙含义了。宋朝从太宗雍熙年间幽州之败后,不愿再谈及兵事了。
契丹之主称为天,王后称为地,一年中祭天不知有几次,出去射猎而手接飞雁,鸭自己落到地上,都称为是天所赐予的,祭奠、祷告并向人夸耀。
由此推想,大概宋朝的各位臣子,因为知道契丹的风俗,又看到自己的君主有厌恶兵战的思想,于是进献神教设道的言论,想借此启动敌人的视听,这样或许可以暗暗打消他们凯觑大宋的主意吧?然而不从根本修治国政来制服敌人,却又效法他们,这算是低劣的主意。
仁宗把天书殉葬在真宗陵墓。唉呀,这真是贤能的表现。
重点说真宗封禅之事。
宋仁宗,仁宗谦恭、节俭、仁慈、宽厚,这是出于天性,一遇到水早灾害,或者在宫中秘密祈祷,或赤脚站在大殿下面。
有关部门请求把玉清昭应宫旧地开辟为御花园,皇上说:“我承奉先帝的苑囿,还认为太广大了,还要这个干什么了家宴上常穿一再浆洗过的衣服,床帐被褥,多用粗绸做成。
在宫中夜里饿了,想吃烤羊肉,告诫左右不要向御厨索要,恐怕厨夫从此滥杀生灵,来准备随时需求。
判死刑尚有疑问的罪犯,都要命令重审复核,每年可使千余名死刑犯活下来。
吏部选拔人才,一旦错判致人死罪的官吏,都一辈子得不到升迁。仁宗皇帝经常对近臣们说:“肤从来没有用死字骂过人,怎么敢滥用死刑呢了。
这些都是小事,但是都有记载,不简单。
到了西夏侵犯边疆,就把他们赶出国境;契丹背弃盟约,就增加岁币。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好像苟且怠惰,但任用官员蔑视残暴苛刻的小人;刑法好像放纵松弛,但判案官员多是公正平允的人。
国家不是没有弊端,然而不足以牵累治世的国体;朝廷不是没有小人,然而远不足以压倒善良忠厚之人的正气。
君臣上下同情怜悯老百姓的心情,忠诚厚道的为政原则,可以说对培养宋王朝三百多年的根基起了作用。
后代子孙一旦改变这种治国方法,天下就趋于混乱了。
左传说:“做国君的做到一个仁字就可以了。”仁宗皇帝真是当之无愧啊!
就像小说一样,评论写的像论文,少见。
宋英宗,先人有言,上天的安排,人是不能违背改变的,这确实是不妄之言啊!
宋英宗凭聪慧英明的资质,本可接受继承帝位的任命,但他诚心、执意推让,好像要这样终其一生,然而最终还是登上了帝位,这难道不是天命吗?
到他执掌国政的时候,臣子每有奏章,一定先问朝中先例及按古代治国之策应该怎样,每当有下结论的事,都出自大臣们的意见。
虽然因为疾病早逝而不能大有作为,然而却使百代以下,都钦佩敬仰他的高风,歌颂叹服他的大德,这是多么壮观的政德啊!那隋朝晋王杨广、唐朝魏王李泰,图谋帝位,变换曲直是非,以庶子嗣位而废嫡子,开启祸端,人的居心怎么会到这一步呀!怎么会到这一步呀
呵呵,还真的不错。
宋神宗,神宗天性孝顺友善,他侍奉英宗和皇太后,一定是站立终日,即使是盛夏酷暑或三九严寒,也是如此。
曾经与岐王、嘉王在东宫读书学习,侍讲王陶讲论经史,神宗带着二王一起拜见王陶,因此朝廷内外纷纷称赞,说他言行一致,是个贤才。
神宗即皇帝位以后,小心谦恭,尊重宰相大臣;诏求直言劝谏,考察民间疾苦,抚恤丧失父母的孩子,奉养年纪高迈的老人,救济贫困家庭。
不大兴土木兴修宫室,不嗜好游山玩水。励精图治,将大有一番作为。
时间不长,王安石人朝为相。王安石为人,疾恶如仇,十分自信,知道先帝祖宗立志吞并统一燕云和灵武,但屡次兵败,神宗奋然打算洗雪几代的耻辱,但没有相当的措施振兴国势,于是让偏狭的见解和邪曲的学说占了上风,控制了朝廷。
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相继施行,这些新法制定出台以后,天下骚动不安,痛哭流涕陈述新法弊端的人接踵而至。
但是神宗始终不觉悟,并断然废罢驱逐元老重臣,排斥敢于直谏的人,继续毫不怀疑地推行新法,最终导致祖宗治国的良法美意几乎全部被损坏和改变。
从此以后,奸邪之徒天天进升,百姓的心却一天天远离朝廷,祸乱每天都有出现,可惜呀!
宋哲宗,哲宗幼年登上帝位,与宣仁圣烈皇后共同执政。即位初年召用司马光、吕公著诸贤,废罢青苗法,恢复常平法,起用良才,广开言路,天下人心,都安稳地趋向大治。
从而使元年间的政治,几乎能与仁宗时期相比。无奈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旧奸驱除未尽,时间不长,构陷诬害,导致复用,最终假借继承神宗政治,务必推翻元政治,报复善良人士,渐渐导致兴起党籍之祸端,君子完全摈斥,于是赵宋王朝的政治局面更加败坏。唉,可惜呀!
宋徽宗,北宋后期的祸乱,章、蔡京是首恶分子,赵良嗣则开其祸端。
然而哲宗去世,徽宗未立之际,章说徽宗不稳重,不可让他统治全国;辽天柞帝灭亡,张觉举平州归降朝廷,赵良嗣认为接纳张觉会失信于金,必将引起金国对宋的侵犯。
假如这二人的计谋得实行,宋朝不立徽宗,不接纳张觉,金国虽然很强盛,但怎么会找到侵宋的借口呢?因此可知事变之由来,即使是小人也能知晓这个道理,然而君子却不能有所措施来控制局面的发展。
探寻宋徽宗失去天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像晋惠帝那样愚蠢,像孙赐那样残暴,也不是因为像三国时司马氏对曹氏政权的篡夺,只是因为依仗自己有点小聪明,用心向一边倒,疏远排斥正直人士,宠信亲近阿诀奉迎的奸债之徒。
于是蔡京凭借自己的偏狭卑劣、乖巧邪债的资质,满足了徽宗皇上骄奢淫逸的愿望。
迷信虚无的道教学说,崇尚游乐,大造景观,使民力凋敝困竭。
君臣都喜好享乐,相互影响,荒诞放纵,丢弃国家大事于不顾,每天都做那些荒唐的事情。
到童贯掌握兵权,又把优势兵力调得远离京师,直到祸端积累日久,全国迅速大乱。
后来国家败灭,其身受辱,于是和五代后晋石重贵走了同一条道路,难道能将责任推给天数吗?从前西周新建国的时候,召公还告诉过武王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能把其他物品看得太重而轻视自己的常用物品,况且政和、宣和时期的宋朝,承继熙宁、元丰、绍圣时期的弊端丧乱,而徽宗又亲自重蹈上述二事之弊祸。
自古以来,凡是习于所好而丧失大志、放纵私欲、败坏法度的国君,很少有不亡国的,徽宗所作所为太过分了,所以特别写出来作为鉴戒。
宋钦宗,钦宗在东宫为太子的时候,不见有失德行为。
到他被迫登上皇帝位,声伎音乐之类玩乐的事情一无所好。
靖康初年刚刚执掌国家大权,能够判王敞、籽刃等人的罪刑,并流放、诛杀他们,故金国听说钦宗受禅即帝位,曾经有卷甲北归的打算。
可惜混乱的局面已经形成,不可救药;君臣互相观望,又不能同心协力,共同谋划,来度过这场空前的灾难,只好惴惴不安地忙着讲和还应付不过来。
最终导致父子沦人敌国,国家混乱不堪。
钦宗皇上到这时,大概也是懦弱胆怯到不知什么是正义之举了!钦宗居帝位的时间那么短暂,而遭受的祸患却那么深远,考察钦宗遭受祸难的由来,真是可伤悼啊!真是可伤悼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