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交有用吗(社交媒体是什么)
这些年来,“社交媒体”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熟知的脸书、推特、微信公众号、博客等等,都属于社交媒体的范畴,但它们为什么叫“社交媒体”,说实在话很长时间我真不清楚。
2022年4月我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见上图),觉得它可能回答我的问题,所以把它买了下来。
这本书是英国一位畅销书作家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写的,英文版的书名和中文版不大一样,英文版书名是——《writing on the wall——social media the first 2000 years》,看到这个英文书名,我感觉一下子明白了社交媒体是什么的答案。
英文书名当中的“socialmedia”,我觉得直译为“社交媒体”会比现在用的“社会媒体”一词更好理解。如果对“社会媒体”中“社会”一词的含义还不好理解,想想我们当下熟悉的一个词——“社会面”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所谓“社会”,是指在官方正式组织之外的所有人类群体的成员,其集合叫作“社会”。“社会”存在的前提,是有一个官方的正式组织同时存在着,比如政府、国企等等——在汉语语境里面现在一般把它叫作“单位”,在单位之外的那部分就是“社会”。以此来看,“social media”就是指社会上不受官方控制的那种媒体。
翻译是一门很有内涵的艺术。以往一提到“社交媒体”这个词,总给人以“约会”、“交际”的联想,而“社会媒体”一词就没有这种暧昧的色彩。社会是无序的,由于颜色太多,反而是可能感受不出来什么颜色的一种概念。
这本书的英文版主标题“writingon the wall”让人理解起来也很懵,不知道为什么以之作标题,直到读到书的第280页,我才理解了它作为标题的含义:wall的意思是“墙”,在Facebook(脸书)在其行话里,个人的资料页就叫“wall”。“writing onthe wall”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写在墙上”,对于这个概念中国人是不陌生的,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有一种媒体形式叫“大字报”,它就是写在纸上“发表”在墙上,或者干脆就是直接写在墙上的。当然,现在中文词汇中有一个现成的词汇可以更准确地表达“writing on the wall”的意思,就是——“自媒体”。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信息的过滤或添加的过程,一种语言的原文有其特定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传播的变化,这从一本书的简单的书名翻译过程中就可以看到这个现象。
汤姆·斯丹迪奇的这本书,内容引人入胜。作者是从牛津大学毕业的,所学专业是工程和电脑科技,现在就职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先后担任过商业编辑、科技编辑和科学记者,目前职务是数字编辑,同时也是专栏作家,还出版过《人类食物的历史》和《六个杯子中的世界史》等畅销书。
在《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这本书中,作者知识面非常宽,既有自然科学的知识,也有社会人文历史的知识,语言流畅生动,构思精巧,每一个故事看起来都不相关,但整体读完又让读者可以领悟到媒体的本质是什么。顺便提一下,这本书的译者是林华,译笔非常古雅、畅达。
煮酒论书:社交媒体是什么
添加18202991745邀请加入李寻品酒交流群
在作者汤姆·斯丹迪奇看来,所谓“社交媒体”也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它在古代就有,起码从古罗马时期就存在,所起的作用也大同小异,只是传播的介质发生了变化。罗马的传播介质是莎草纸;中世纪后期、进入近代的时候出现印刷技术,在印刷技术上出现了印刷的书籍和报纸;近代以后进入无线电时代,又出现广播电视;进入网络时代的时候,现在出现了数字网络上的社会媒体——Facebook、推特,等等。无论承载信息的介质是什么样的,信息内容本身大概是没有什么根本变化的,主要是表达了社会情绪,个人的愤怒、恐惧、希望,还有谣言,等等。
在本书当中,作者回顾了从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到宗教改革后的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这些关键历史环节中各种媒体的作用,特别是媒体的内容和介质同时发生变化的时候所产生巨大的作用。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人类社会2000年以来媒体的本质没有变,本质就是分享信息。而人之所以要分享信息则是因为——从基本的生理结构上来看,人作为社会的动物有分享信息的本能,只有通过分享信息才能够确认个体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读起来肯定是比我简单介绍它的内容要有趣得多,无论作为宏观的政治文明史的一个读本,还是微观商业行为的一种分析,都非常有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