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史诗级烂片(从大宋宫词到觉醒时代)

大宋宫词史诗级烂片(从大宋宫词到觉醒时代)(1)

文/冯祎

几乎没有任何事先宣传和预热,由著名导演李少红执导的《大宋宫词》在腾讯、爱奇艺和优酷三大视频网站悄然上线。但是很快,豆瓣评分一路下滑至3.8分。从演员演技、人物塑造,到后期剪辑,几乎被观众吐槽了个遍。与21年前那部引领了时代审美的《大明宫词》相比,《大宋宫词》更像是李少红“自己碰了自己的瓷儿”。而从这部剧,也可以一窥近年来国产历史剧为自己设置的“雷区”。

大宋宫词史诗级烂片(从大宋宫词到觉醒时代)(2)

被吐槽像PPT,《大宋宫词》输在哪里?

《大宋宫词》以“咸平之治(997年~1022年)”与“仁宗盛治(1022年~1063年)”为历史背景,以宋真宗赵恒和其第三任皇后刘娥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皇家、名臣、宗族及周边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与牵制的故事。

从话本的角度看,刘娥是戏曲《狸猫换太子》中的始作俑者;从正史的角度看,刘娥是宋朝第一位摄政太后,后世常将其与汉朝吕后、唐朝武后并称。主人公既不缺话题度,人物素材也足够丰满。即便不能重现21年前《大明宫词》带给国产电视剧的审美革新,口碑也应不会太差。

《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摄影指导曾念平、《卧虎藏龙》《赤壁》艺术指导叶锦添、《那山那人那狗》《新红楼梦》美术指导宋军,以及老搭档归亚蕾、赵文瑄的回归……《大明宫词》贩卖情怀的步骤一个不少。但在该剧开播三天后,豆瓣评分从首播的6.1分一路下滑至3.8分,创下了李少红作品的最低分,就连颇具争议的新版《红楼梦》还有6.0分呢!

如今看来,《大宋宫词》似乎是李少红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相似的剧名、熟悉的制作班底,口碑却两极反转。

最初吐槽火力集中在选角上。饰演刘娥、赵恒的分别是刘涛和周渝民。刘涛在同年龄段的女演员中演技稳定,路人缘也不差,近几年奉献了《琅琊榜》《欢乐颂》等多部口碑之作;周渝民虽然是偶像剧出身,演技的发挥常受到导演、剧本、角色契合度的制约,但作为初代偶像,他早已在《痞子英雄》《彼岸1945》等作品中完成了转型。

可无奈,两人无论外形,还是演绎方式上都不像“一个世界的人”,尤其是刘涛和周渝民的私生活都被过多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两个戏外早已分别结婚生子、站在一起毫无情侣感觉的人却偏还要演绎至死不渝的爱情,难怪观众觉得“出戏”。

但《大宋宫词》的失败不能全部让演员背锅,混乱的剪辑让观众吐槽该剧像是在展示PPT:带兵征战的赵恒被传牺牲,结果下一个镜头竟是他带着刘娥回宫,回宫后明明讲着朝堂上的政事,又开始闪回两人相识的过程:赵恒征战时不慎落水,被民女刘娥所救;皇帝和弟弟因谈话时突发地震而被埋,结果二人又完好无损地出现在第二天的大殿上,后续故事中开始穿插两人被埋的情景。以及赵恒王妃生子时遇地震,刘娥面见宋太宗、赵恒长子被刺身亡,刘娥被宋太宗赐死……所有这些情节,一集就交代完了。

之后“PPT”的演示速度越来越快,半集内就演完了宋太宗驾崩、赵恒登基,第二集结束前已经跳到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了。而宋太宗之死的谜团、李太后策划赵元佐为皇位继承人、宰相吕端挫败政变、赵恒登基后如何开创咸平之治,全都被忽略。

情节上缺乏逻辑自洽,自然人物塑造便显得单薄,如何让观众产生共情?有网友吐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什么才是这部剧想呈现的,看跳跃的剧情就像“在玩一个叫《大宋宫词》的手游”。

一些“工具人”的设置,也让权谋戏显得过于小儿科。历史上秦王赵廷美排行第四,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亲弟弟,剧中秦王想造反,但却未对此人的脾气秉性、算计谋略有任何交代,直接在夜宴上将其擒获。明明会很有看点的三子夺嫡,却几个闪回、画外音就交代完毕:大皇子与皇后有“不伦之恋”,被人撞破精神失常,皇帝让三皇子赵恒和二皇子共同去治理水患,二皇子好大喜功导致踩踏事件,面对烂摊子,全靠赵恒力挽狂澜,二皇子竟然还敢当着皇帝的面刺杀弟弟,原本有望夺嫡的两人,就这样一疯一死。打败一个势均力敌的反派,可以凸显主角的智慧;打败一个没头脑的反派,只能凸显主角的光环。

其实随着这部剧悄然从北京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的重点剧片单消失,就连作为出品公司之一的爱奇艺也未采取独播,而是与另两大竞争对手联播,就早已暗示了业界对《大宋宫词》失利的预判。《大宋宫词》没有延续《大明宫词》的神话,只是沦为一场主创者迟到21年的自我感动。

《大宋宫词》 每一步都踩到“雷区”

有观众感慨,已经好久没看到让人舒心的国产历史剧了。

2021年截至目前,只有一部《大宋宫词》打出了还原历史的口号,而这部姑且被算作历史剧的作品,很难在口碑上实现翻身。

再往前的一年,2020年10部最佳电视剧中,没有一部历史剧上榜,甚至连古装剧都没有。筛选豆瓣8分以上的剧集,共有23部,依然没有一部历史剧上榜。三部古装剧中,8.8分的《别云间》虽服化道以宋朝为原型,但剧情和人物与历史毫无关联,另两部《少年游之一寸相思》和《侠探简不知》则偏向悬疑武侠类。

2019年8分以上的10部电视剧中,依然没有一部纯粹的历史剧上榜,仙侠的《宸汐缘》和架空历史的《庆余年》自不必说,《长安十二时辰》《大宋少年志》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主线却是探案;2018年,8分以上的8部电视剧中,则只有架空历史的《天盛长歌》和翻拍的《小戏骨:水浒传》上榜。

距离现在最近的历史高分剧出现在2017年,分别是评分8.5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和8.1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意味着,观众与国产优秀历史剧的空窗期已经有4年了。

最近几年,反复被提及的优秀历史剧几乎都是2010年之前拍摄的,1997年的《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4年的《汉武大帝》,长居豆瓣评分9.2分,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不仅是评分最高的历史剧,也是评分最高的国产剧,高达9.7分。

《大宋宫词》看似每一步创作环节都贴着“品质稳了”的标签,其实却每一步都踩到了“雷区”。它的口碑崩塌,也从另一个侧面向观众展示了“国产历史剧是如何衰落的”。

首先便是盲目相信“大IP为王”。

2017年7月,《大明宫词》剧本再版,封面是17年前周迅和归亚蕾的剧照。这部剧是完完全全的原创剧本,主编剧郑重,曾在芝加哥、纽约、洛杉矶等地学习戏剧创作,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大明宫词》的创造思路受到了翻译文学的启发,并有一种浓厚的“莎士比亚”味道。

虽然IP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但在2015年现象级IP古装剧《花千骨》出现后,“大IP 偶像明星”的模式才确定下来,这些大IP多为网络人气小说,自带忠实粉丝。

之前的历史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都曾是上过热销榜的白话历史小说,原著作者均为二月河,《雍正王朝》改编成电视剧时,二月河也是编剧之一;剧版《康熙王朝》的编剧是朱苏进,他用了近3年时间打磨剧本;《大明王朝1566》的原著作者和编剧是刘和平,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雍正王朝》的联合编剧;原创剧本《走向共和》的作者盛和煜、张建伟,《汉武大帝》原著作者江奇涛,《贞观之治》的编剧阿城、孟宪实,哪个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史学背景?

反观《大宋宫词》,则并非原创剧本,而是改编自人气网络作家米兰Lady的网络小说《女君纪》,她另一部小说《孤城闭》,就是去年播出的《清平乐》。剧本是一部剧的“灵魂”,《大宋宫词》的编剧张永琛,早期曾参与过《像雾像雨又像风》《京华烟云》等口碑剧的创作,但近年的作品履历却算不上好看,只有两部豆瓣评分未超过4分的《汉之云》《孤芳不自赏》,和一部没有评分的《碧海雄心》。这样的水平,很难成为有实力的大IP。

其次是掉进了“伪大女主”的坑。

《大宋宫词》于2017年开拍,那时正是古装大女主戏最热的时候。《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年花开月正圆》《秦时丽人明月心》《龙珠传奇》等20多位奇女子在屏幕里高呼家国情怀;另一边,《如懿传》《凤求凰》《天盛长歌》《上阳赋》《独孤皇后》《独孤传奇》等剧几乎同时开机。

历史上的刘娥颇有传奇性,虽是妇人之身,但自学四书五经,帮刘恒平定天下,晚年时还放弃了称帝的机会,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擅长拍女性题材的李少红选择拍刘娥,恐怕初衷是想通过一位女性的成长,反映大时代的悲情沧桑。

刘娥是贤后,但电视剧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玛丽苏式的贤后:进入秦王府当丫鬟,不过是她的小叔子跟秦王府的熟人打了个招呼,便进去了;进府后,又轻松混成了秦王妃心腹,一介民妇,对着秦王妃称“我”,而不是“奴婢”,对着秦王更是直接开怼;秦王夫妇谋反被捉,面对背叛者刘娥,还能坦然说出“我知道你善良,你保全了我的孩子,所以恩怨一笔勾销了”这样的话;情敌襄王妃对于刘娥失职导致自己的骨肉丧命,也只是叹自己孩子福薄;什么机缘巧合下救了男主、后宫佳丽三千独宠一人、三言两语解除宫廷危机……看不到一位女政治家应有的智慧和精明。脱下这身行头,说刘娥是《贤妻》里的韩大芸(刘涛饰)也不为过,同样的无欲无求、大度良善、心怀大爱。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故事,改个人名,说是《上阳赋》里的王儇、《大明风华》里的孙若微、《芈月传奇》里的芈八子也没有违和感。

再有,便是大肆宣传的“高级感服化道”。

一部历史剧或古装剧把宣传重点放在“服化道”上,80%便是烂剧。这几乎都成为铁律了。

为了拍摄这部剧,剧组宣称不仅搭建了70多个实景,还在横店造出了国内首个北宋皇宫大庆殿,从宫殿样式、陈设风格,到人物衣着、发饰,都由宋史专家把关。剧中人的点茶技巧、蜀绣针法,也几乎复刻了宋朝的技艺。

《大宋宫词》第二集的夜宴,用一个长镜头将演奏、击鼓、观舞、男女隔帘聊天等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几乎重现了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情景。但再美的画面也应该为故事服务,对一部电视剧而言,好的服化道只是锦上添花,好的故事才是雪中送炭。

而且,《大宋宫词》的服化道也并非完美。

剧中有契丹小皇子在宋朝皇宫里滑滑梯的情节,虽然滑滑梯在古代就有了,但能造出水泥做的、还贴了瓷砖的滑梯,真是难为工匠了。之前放出的归亚蕾饰演的辽国萧太后剧照,也曾被历史专家指出有“穿越”之嫌,因为剧组没有找到历史资料作为参考,只能复制黏贴清朝画师沈蓉圃的画作《同光十三绝》中萧太后的造型。

反观真正应该仔细琢磨的史实,却又显得“不拘小节”:刘娥唱的《月儿弯弯照九州》是南宋民歌;剧中的银锭并非宋代形制;宋朝皇子称呼皇帝为“爹爹”,而不是“父皇”,皇帝称呼大臣的“爱卿”在宋朝时是用来称呼心上人的;清朝才出现的奏折、明朝的尚方宝剑也穿越到了宋代朝堂;“太宗”的庙号在赵光义活着的时候就被喊了出来……

许多“伪历史剧”的坑,2021年的《大宋宫词》还在走。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有许多正在立项、招标、选角的新剧也不会免俗。

历史剧的出路在哪里?

最早的古装剧市场由武侠剧统治,1990年代从港台地区引入内地的《戏说乾隆》《一代女皇武则天》等戏说剧,是内地观众最早接触的非武侠古装剧。这类剧集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和部分人物,但主线故事往往是虚构的,很难划清野史与正史的界限。

随后,国产电视剧也推出了“康熙微服私访”系列、“刘罗锅”系列、“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等古装剧,这些在严格意义上仍只能算作戏说剧或传奇剧。

直到1997年《雍正王朝》播出,以严谨的剧情与历史形成互文,才真正诞生了历史正剧的概念。

自此,“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成了历史剧创作的共识。而这也恰恰是历史剧的最大难点——在真实历史和合理虚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脱离主流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又要兼顾故事性和现实意义。

近几年不少历史剧,就在探索改编边界时翻了车。

去年初播出的《大明风华》,因诸多情节不符合史实,被网友在微博上建起了一个叫“大明疯话”的超话。同样是去年上线的“大秦帝国”终章《大秦赋》,豆瓣评分仅有5.6。要知道,前几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都在8.5分以上。

而这部剧最大的失误则是一脸认真地将野史当做正史来讲:放大李斯的戏份,从诛嫪毐、罢吕不韦,到秦统一六国,秦王就像李斯的傀儡一样指哪儿打哪儿;历史上的韩非明明是被善妒的李斯谋害致死,剧中却变成了李斯不愿好友受酷刑而提前给他喝下毒酒;《史记》里描述“斩首数百,毐等败走”的“嫪毐之乱”,不过是“小场面”,《大秦赋》里叛军却被夸大到“一度攻占皇宫,咸阳街头血流成河”。

剧中秦王为保护吕不韦,想贬其至蜀地,远离朝堂是非,而吕不韦不愿秦王难做,自己喝毒酒自尽,而历史上秦王下令吕不韦迁至蜀地时,就起了杀心,因为蜀地在秦国时并非“天府之国”,是专门流放重刑犯的地方,吕不韦最终也是被逼自尽的;嬴政还是个“恋爱脑”,而且谈恋爱的情节像是在演琼瑶剧……这些所谓的戏说,让千古一帝变成了一个心无城府、优柔寡断、迂腐自恋的“杰克苏”。

更让人感慨的是,越来越多曾经用作品惊艳过时光的名导,正在被“全民娱乐化”和资本所裹挟。《甄嬛传》带火了宫斗剧,《步步惊心》开启了穿越剧热潮,《琅琊榜》又让投资方发现了“架空历史”的好处。

《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的导演张黎,在2018年拍摄了古装玄幻武侠剧《武动乾坤》,成为职业生涯“黑历史”;转行导演的于荣光贡献过口碑收视双赢的《木府风云》《舞乐传奇》,但是选用大IP和流量演员的《斗破苍穹》,豆瓣评分只有4.4;《闯关东》的导演侯咏拍了《上阳赋》,《红色》的导演杨磊拍了玄幻网剧《九州天空城》《逆袭之星途闪耀》……好像动辄数亿的投资,交到这些人手里才安全。

这些名导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甚至如张黎所言“与自己对抗才有意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孔笙一样,在大IP《鬼吹灯》系列中注入现实意义,像曹盾一样在《海上牧云记》里重塑世界观。一旦进入这场游戏,就要按规则办事——为流量让路、割让话语权,参与到创作、资方多重角力当中——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因为即便拍出《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这样长期位居豆瓣评分榜首的历史剧,也很难为投资方赚到钱。《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播出时,收视率还不足0.5。0.5有多低呢?同年播出的黄圣依、杨子的《天仙配》平均收视率都有4.33。这部剧直到10年后才被大家发现,无论这份嘉许是否迟到,至少说明了两件事:哪怕再优秀的历史剧,也很难在泛娱乐化的当下,做出全民爆款;但另一方面,观众对于历史剧的基本审美和价值判断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无论聚焦哪个朝代,都需要在宏大的叙事下,用个体的经历观照不同时期的社会语境。像《雍正王朝》里的雍正推行改革、对保守派抗争,在某种程度上,就迎合了90年代改革的现实语境,从而使历史与现实产生了互动。

此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第三批“2018-2022年重点电视剧规划选题”,其中历史剧虽只有6部,但也创下3年来的新纪录了。

它们是:欧阳常林策划、邹静之编剧的《浣溪沙》,以西施的视角讲述吴越争霸;《天下长河》聚焦康熙年间名臣陈潢治理河道的故事;《纳土归宋》讲述的是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弘俶维护国家统一的典故;《灵州盛会》则是唐太宗灵州与铁勒诸部会盟的故事;以及爱国将领《丁宝桢》和维护民族团结《盛唐南诏》。

任何类型的剧集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期待属于历史正剧的春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