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1)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2)

《红楼梦》诗词谜语的个性化(《螃蟹咏》三首详析)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3)

文/邹晓丽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4)

《红楼梦》中有数量众多的组诗、组词,它们分别出于不同人物之手,重要的有《咏白海棠》七律六首、《菊花诗》七律十二首、《螃蟹咏》三首、《柳絮词》五首、春灯谜八首等。对于每组诗、词,作者大都评定有优劣,而这优劣则完全是按头制帽,随每位诗作者的经历、身份而定,故而个性鲜明。《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同于其他小说“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然后硬嵌在人物头上。曹雪芹是把诗词作为塑造典型的手段,故事发展的线索——“此书本旨”的体现来写的,所以书中每首诗都只适合作者本人,切合他的生活环境、经历处境、感情世界,决不可能换到另一人身上。前面,我们详细分析了《咏白海棠》七律六首中的五首,分析了林黛玉的《咏菊》,都足以说明《红楼梦》中诗词个性化的特色。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这里再分析《螃蟹咏》三首: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饱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这首诗为贾宝玉所作。它既表达了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的“正道”而欲“横行”于末世,写他不受世俗束缚的思想,更表现了他幽默的性格。下面让我们逐联分析: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5)

首联出句,以“螯”代蟹,交代了三秋于桂树荫中食蟹的快事。因蟹性凉,故食用时应多饮酒多用姜、醋。所以对句中以“醋”、“姜”进一步写食蟹情趣。特别是对句中以动词“泼”(不是“倒”、“蘸”)、“擂”(不是“切”)这两个夸张的动词突出了“狂”态。既形象生动,又深化了主题,而且为颔联的“承”作了极好的铺垫。

颔联“饕餮”,是传说中贪食的恶兽,最后连自己的身躯都吃掉只剩下一张大嘴。宝玉以“饕餮王孙”自嘲自己饮酒食蟹的馋相。“横行公子”原系古人对蟹的戏称。金代诗人元好问《送蟹与兄》有“横行公子本无肠”句,宝玉将元好问之句点改入诗,并以之自况。字面上看是幽默的自嘲,但一个改写的动词“竟”却泄露了他的心声:因为从元诗看,蟹“本”无肠,而“竟”则有突然发现并且吃惊,意想不到之意。于是我们不能不联想到在第二回中宝玉的出场词《西江月》:“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之句。这是末世权贵们对宝玉失望之余作出的评价。而宝玉则以“竟无肠”自认,既表现了他的幽默,更表现他“那管世人诽谤!”不苟同世俗的反抗精神。在末世权贵心目中,不走“正道”的宝玉,当然属于“横行”之类。但宝玉却欣然自许,这实在是给权贵们一记耳光。

颈联则进一步以嘲笑自己贪吃“忘忌”,留恋蟹腥香之昧的馋态,表达“我行我素”的豁达胸怀。

尾联以自我解嘲的形式,点出主题:甘心笑为世人而“忙”。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6)

“坡仙”指北宋诗人苏东坡。东坡一生政治上坎坷、甚至入狱,他纵有爱国之心,强国之才,但却无法施展,反而备受迫害。他出狱后,贬到黄州。他的《初到黄州》诗中有“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宝玉在此诗中用了苏轼诗句之典,意思很清楚:首先从字面看,是指苏东坡不是“自笑平生为口忙”吗?而螃蟹原是为给世人充腹解馋的美味,这当然是为世人作了一件大好事。以蟹自喻的宝玉,以调侃的口吻赞美了螃蟹这种牺牲自我为世人的精神。其次,从深层的意思说:坡仙诗的出句为口忙,实指为糊口、为生计奔忙而不是贪吃。特别是苏诗的对句“老来事业转荒唐”充满了事业不成的辛酸、愤懑,于是只得自我解嘲:“知鱼美”、“觉笋香”,在饮食中忘却烦恼。——而这,正是宝玉在食蟹中所离的深意!

只有因通了灵性被剥夺补天权力的“末世”顽石,才能写出含此深意的诗;只有性格幽默豁达的宝玉,才能写出如此生动的幽默诗。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这首诗为林黛玉所作,是她为奚落宝玉“略一仰首微吟,提起笔来一挥,已有了一首”的急就章。这当然表现了刚刚夺魁的黛玉敏捷的才思,但她自己也知道此诗并非佳作。所以在“宝玉看了,正喝彩时,黛玉便一把撕了,命人烧去。”因为她深知,宝玉之喝彩,乃“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第三十二回),是算不得数的,所以这首诗是从另一个侧面写宝黛的关系。下面让我们分析黛玉的《螃蟹咏》: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7)

首联“起”而描绘熟蟹的形态、色彩。“色相”,这是佛教术语,原指一切可以感到、触到的实物的形状、色貌。这里借用它描写装盘熟蟹外部的形状、颜色。“喜先尝”则扣住食蟹的主旨。

颔联承首联,继续写熟蟹的内在特质。其中动词“封”和“凸”形象地写出蟹钳和蟹壳的形状及其坚硬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白如嫩玉的蟹肉,橙红的蟹黄脂香满口,真是写得色、香、味俱佳,不能不令人垂涎。

颈联转而写食餐人的心理。一个“卿”字昵称蟹为友、为同调,实为黛玉诗中所罕见。但如果回视首联出句“铁甲长戈死未忘”,则不难看出她引蟹为同调者,实为赞美其至死不忘战斗的精神,诗人将以千觞佳酿来助达此“情”。

尾联则用秋高气爽,桂、菊溢香,佳日食蟹的当前景色作结。

应该说,黛玉《螃蟹咏》的主题,结束至当日的美味佳肴和秋光景色,境界并不很高。虽然笔法熟练但看得出是较为草率之作。但从为了突出宝玉对黛玉特殊的“亲热厚密”,却是非如此不可的。另外,从诗人对蟹至死而战斗不已精神的赞美,也表现了黛玉性格中“金刚怒目”的一面,所以是从另一个角度更全面地塑造出黛玉在泪、愁之外的另一面。因而,是塑造黛玉整体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首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咸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这首诗为宝钗所写。正如众人评论所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大意思,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宝钗的“大意思”是什么?她所讽刺的“世人”是什么人?对此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一说宝钗讽刺的是“心肠狠毒、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是政治讽刺诗。(如《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49页)。一说她是“破口大骂,恶毒的诅咒”,充分表露了她那封建卫道士对宝、黛叛道者的敌视。(如《红楼梦注评》,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236页)。我以为二说均有偏颇。还是让我们从具体分析入手: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8)

首联从京都“长安”在秋高气爽的九九重阳节宴饮酒食蟹的场面“起”。“霭”,本指云气,和“桂”相连,则写桂花浓郁不散的香气。“长安涎口”指京城贪馋好吃之人,他们“盼”望重阳可以举觞饱腹。这是些什么人?众所周知,重阳是传统节日,并非只有责族才能登高宴饮,所以此句实指京城大小官宦人家和市井诸人。

颔联尽写对螃蟹的讽刺。出句“眼前道路无经纬”写蟹的横行。对句中“春秋”,是孔子编的鲁国的史书,古人认为书中字字深藏褒贬。“皮里春秋”则出自《晋书·褚裒传》,褚裒为人外表不动声色,但心中好恶分明,时人称其“有皮里春秋”,本无贬义。但后来用为成语,则多有贬义,专用以形容心藏诡计却不动声色的人。宝钗的诗,表面说螃蟹壳里净是黑的膏膜、黄的膏脂等乱七八糟之物,实则是对既横行无忌又腹内肮脏的市侩小人、纨绔膏粱的讽刺。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空”字,它与颈、尾二联呼应:暗示这些人只能空忙一场而不会有好结果。如果我们结合四十二回宝钗一席说看,自能得出结论。在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中宝钗“款款的告诉”黛玉: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蹋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9)

这段话再明白不过的表现宝钗的立场:第一,男人读书为辅国治民,而“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言外之意现在在“京城”(长安)为官做宦的人,读书的士子纨绔,大多是糟蹋了书的庸才、蠢才、市侩小人、奴才而已。如果完全“落实”到“贪官污吏”,反而把宝钗讽刺的范围缩小了。第二,女子无才便是德,看了杂书就“不可救了”。

所以,我以为宝钗讽刺的重点,是京城中一批醉生梦死不知辅国治民的大小官宦及其子弟、一批市井小人。——其中有贪官污吏,也有庸才、蠢才、奴才、市侩小人。这说明宝钗性格的复杂、多层面性。当然,宝钗的诗也捎带着点了赞美螃蟹精神的宝玉和黛玉,但绝非矛头之主指,而这正是她封建淑女本性的自然流露。

颈联转而提出对付螃蟹的办法:用菊的清高去腥,用姜的辛辣去凉。也就是说,颈联提出针砭世人痼疾的药方:道德感化和法律制裁。而她对黛玉的“款款”而谈,正是她用封建道德感化黛玉的行动。

尾联以螃蟹落釜(锅)嘲讽“世人”“空”费心机却只落得一命呜呼!对句以“月浦”(月光照耀下的水边,螃蟹出没觅食禾黍之处)、禾黍摆脱了蟹的侵害结束全诗,反衬出螃蟹实指“世人”只有死亡这一条绝路。所以众人说她讽刺世人也“太毒了些”。

总之,宝钗的《螃蟹咏》主要表现了她性格中关心“辅国治民”,对政治黑暗亦有不满的一面;表现了她具有一定理家治国的才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冷酷”(毒)的一面——她姓“薛”(“雪”的谐音)、吃的是“冷香丸”、占的花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所以,这是一首多方位刻画宝钗性格的诗,只能出自宝钗之手。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10)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红楼梦》中诗词韵文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决非千篇一律,而是极为丰富、复杂、多样,不仅不同的人写的诗个性鲜明,就是同一人写的不同的诗,也是各从不同的角度提示同一诗人性格的各个方面。

(本章选自《咬文嚼字红楼真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11)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12)

作者简介

邹晓丽,著名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俞敏先生。其研究以文字学为主,也涉及音韵、语法、《红楼梦》以及文化学诸方面。出版专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古汉语入门》、《咬文嚼字红楼真味》等。

往期回顾

邹晓丽老师:曹雪芹的语言观(一)

邹晓丽老师:曹雪芹的语言观(二)

邹晓丽老师:曹雪芹的语言观(三)

邹晓丽老师:曹雪芹的语言观(四)

邹晓丽老师:因声索义——从谐声字入手读懂红楼梦(一)

邹晓丽老师:因声索义——从谐声字入手读懂红楼梦(二)

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一)

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二)

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三)

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四)

邹晓丽老师:《红楼梦》中的诗词(一)

邹晓丽老师:《红楼梦》中的诗词(二)

邹晓丽老师: 《红楼梦》 中的诗词(三)

邹晓丽老师:《红楼梦》中的诗词(四)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13)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谈红楼梦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14)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刘桐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